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廈門的美麗傳說

廈門的美麗傳說

島嶼名稱的由來

——宋代以前,鼓浪嶼叫“園洲島”或“園洲仔”。當時,這個滿是巖石和豐富水草的小島無人居住,只有白鷺和海鷗在上面棲息。宋末元初,嵩嶼漁民逐漸出海捕魚,在島西南角的沙坡上岸,躲避風浪。李氏家族這才上島發展。沙灘上有壹塊高於頭部的巖石,裏面有壹個洞穴。風浪襲來時,發出“隆隆”和“冬冬”的聲音,如同擊鼓聲。這塊巨大的巖石被稱為“鼓浪嶼”,因此該島得名。至於正式命名,那是在明朝。明萬歷年間,名人丁題寫的石刻《古浪洞》即由此而來。

有民族姓氏的士兵

——鄭成功被尊稱為“國家的祖父”,他的士兵是“國家的士兵”。奇怪的是,明末清初,閩臺有壹種海貝,也叫“國姓兵”。傳說是這樣的:鄭成功在鼓浪嶼練水師,看到士兵們辛苦勞作,很是心疼。他去海邊看有沒有除了漁民養鴨還能吃的貝殼。國姓發現了壹種貝殼漂亮,肉質鮮嫩,可供人類食用,產量較多的海貝,就讓士兵們拿來當飯吃。這種貝殼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軍人吃了,都是身強體壯。他們能以壹當十,非常勇敢。因此,人們稱這種貝殼為“以國命名的戰士”。奇怪的是,在鄭成功離開鼓浪嶼前往臺灣省後,海灣裏的貝殼消失了,同時出現在臺灣省的海灘上。這個傳說反映了鼓浪嶼人對鄭成功及其仁義之師的懷念,並將這種情感化為壹首民歌,傳唱了三百多年:“小海貝真輝煌,明大義,助鄭王,養兵強將。”國姓兵,真是高明。與鄭王,招臺灣省,立下汗馬功勞。"

廈門鼓樓渡口的歷史

——廈門和鼓浪嶼之間的鷺江,相距不到壹公裏。歷史上,這裏的水上交換只依靠雙槳、單槳、風帆等木船。6月9日,1937,廈鼓客運碼頭破土動工。廈門壹側的碼頭位於中山路口的鷺江岸邊,鼓浪嶼壹側的碼頭位於英美侵略者曾經販賣華工的所謂“小豬碼頭”舊址。同年6月65438+10月65438+6月65438+10月65438+10月65438完工,但小汽輪機是從集美租的。半年後,廈門淪陷,侵華日軍先後擁有“廈門安”、“廈門和”、“廈門恒”四臺汽輪機。除了零售票,他們還出售長期票。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仍然使用原來的汽輪機,由於年久失修,經常發生故障。當時某報曾以壹篇《乘廉價船》的文章對此做了絕妙的諷刺:“世界上最便宜的人是莫若坐廈門鼓輪,船票只要300元(按已貶值的國民黨法幣)。有時候從鼓到廈門或者從廈門到鼓都要兩分鐘以上。兩點坐船三百塊,不便宜。”如今,來往於谷夏的汽船美觀、舒適、安全,瞬間可達。除此之外,還有壹艘帶響鼓的豪華遊覽船,不僅能讓妳環繞鼓浪嶼的美景,還能讓妳感受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豪氣。

金泰水

——傳說宰相盧秀福、將軍張士傑隨南宋末代皇帝趙剛逃出臨安(今杭州),行至九龍江與鼓浪嶼之間。他們遇到九龍江的九條龍,禦船上下顛簸,快要葬身魚腹了。趙剛突然想起了“黃金是邪惡的”這句諺語,於是他摘下自己的鑲金腰帶,扔進了海裏。瞬間,鼓浪嶼對面島上的民眾為小皇帝歡欣鼓舞,高呼萬歲。從此,該島被稱為“嵩嶼”,鼓浪嶼和九龍江之間的水域被稱為“金腰帶水”。自然,夕陽下,人們站在鼓浪嶼筆架山的觀景石上。他們之所以能看到九龍江鹹淡水交匯處,是因為波光粼粼,呈現出長長的金黃色水紋,像壹條金色的帶子,完全是光造成的。然而,景點總是伴隨著許多傳說。到鄭成功從鼓浪嶼出發,經金門收復臺灣省時,人們就把通往金門和臺灣省的這片水域稱為“金臺水”。至今經常聽到壹首流傳了300多年的歌謠:“看破金帶水,看不到臺灣省和荷蘭洋鬼子,占領阿裏山。我國姓葉,不怕困難。我派兵渡海出臺灣省,趕走洋鬼子,還我大好河山。金帶水到金臺,金臺之水流。”這首歌謠表達了鼓浪嶼、金門和臺灣省人民之間深厚的親情。

仙交通

——八卦亭附近壹個桌面很大的石窟,就是“仙腳桶”。傳說在鼓浪嶼還是壹個荒島的時候,有壹天,壹個仙女漂洋過海來到這裏,想在這個美麗的小島上休息壹下,喝壹杯。那時候鼓浪嶼根本沒有淡水。仙人跺腳,巖石變成洞穴,洞穴裏有水。這就是“仙足鬥”的由來。

全健

——劍池,臺灣八景之壹,相傳因鄭成功殺敵後在此洗劍而得名。據傳,臺中銀頂山下的劍井也因鄭成功在此駐軍而得名。鼓浪嶼還有壹口與劍有關的井,名為“劍泉”,至今仍是鄭成功計劃用劍劈開地面挖井而得。譚建、簡敬和全簡雖然各持己見,但在詩人林錦雲的筆下,三者融為壹體,成為他抒發愛國情懷的依據。林錦雲,福建安溪人,早年隨父移居臺灣淡水。他經常去覃健,還去了臺中的劍井。他被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土地和建造寶島的壯舉深深感動了。1895年,臺灣省被侵華日軍占領後,他失去了第二故鄉,不甘做順民,隨居住在臺灣省淡水的林叔藏回到鼓浪嶼。林近雲在《鄭燕平望京》中寫道:海枯石爛,幾度見東;唯有山泉猶好,明月留形。由此可見,我是多麽的想念臺灣省,想念覃健,想念福建,愛全健。

龍的理論

——陽光如龍頭,原名龍頭山。傳說鼓浪嶼上的這條龍和廈門虎頭山上的那只虎,就像廈門鼓衛士壹樣,在隔海守衛著廈門的海防大門。傳說中的龍不僅有龍頭,還有龍尾,龍喉,龍涎,都是島上才有的風景。衛龍是七維山,原名衛龍山。鄭成功以龍頭山為水臺,並在衛龍山插上尾旗作為標誌,故改名七尾山。龍喉是旭日閣邊上的壹個山洞。傳說此洞與海口相連,曾是海盜出沒之地。鄭成功來了之後。對於民眾來說,洞穴被堵在了出海口,只留下壹段洞口作為收藏武器的隱蔽倉庫。與此同時,洞外還修建了壹座石門用於守衛。龍仙是延平公園裏以國家命名的井。這井水不僅是島上最甜的井水,而且盡管幹旱也永不幹涸,而且還是彩色的。它壹天變色三次,淩晨三點,中午,昏厥。

千手觀音傳說——在廈門民間和閩南,人們將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定為“菩薩祭日”。在這三個月的17日到19日期間,廟裏的“千手觀音”菩薩香火最旺。寺廟裏的千手觀音像壹般都是端坐的,有的雍容華貴,雙臂中間拱起,身體兩側有許多青指玉臂,姿態各異。說起千手觀音的來歷,眾說紛紜,民間流傳著壹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相傳觀音菩薩原名妙善,是古代壹位莊王的第三位公主。她美麗聰明,心地善良。壹天,汪壯病得很重,快要死了。壹個和尚來看汪壯的病,並向他的三個女兒解釋說,引入藥物需要壹雙眼睛和壹雙手。苗山的兩個姐姐不想失去自己的眼睛和雙手,而孝順的苗山為父親獻出了雙手和眼睛。她高尚的品格感動了上帝,如果佛來了,她就修行道,這樣她的眼睛就可以恢復,可以看到四面八方。長出成千上萬的手臂。從此,她眼觀六路,看到誰有困難,就伸出壹只手去拉。據說農歷2月19日為“生日”,6月19日為其“開悟日”,9月19日為其“涅槃日”。這三天,廈門很多人總是早早起來,去廟裏祭拜她。千手觀音的由來只是民間流傳的壹個奇葩故事,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卻頗能體現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