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住宅
中國南方的房屋結構緊湊,多為多層,其典型的房屋是以長方形小天井為中心的廳堂。這種民居方方正正,結構簡單,在南方各省分布較廣。
閩南、粵北、桂北的客家人,往往居住在規模較大的群宅裏,平面呈圓形、方形,由中央的壹個單層樓堂和四周的四五層樓房組成。這種建築防禦性很強,以福建永定縣的客家土樓為代表。在中國傳統民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樹壹幟。有方形、圓形、八角形、橢圓形等8000多座土樓,規模宏大,造型優美,科學實用,各具特色,構成了壹個奇妙的居住世界。
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碎石、木屑建造單體房屋,再連成大屋,再建成厚實封閉的“防禦性”城堡式建築房屋——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烈的宗族特征。樓裏有水井和糧倉。遇有戰事和土匪,壹旦關了城門,就自生自滅了。如果被圍困,食物和水將持續幾個月。加上冬暖夏涼、抗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為客家人世代攻堅、繁衍生息的居所。
少數民族住宅建築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民居建築種類繁多,如西北的新疆維吾爾族民居,多為平頂,土墻,壹至三層,四周有院落;典型的藏族民居“碉房”外墻用石頭砌成,內部為平頂木結構;蒙古人通常住在活動蒙古包裏;而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往往建造樓下露天、樓上住人的木構架幹欄建築,其中以雲南傣族的竹樓最具特色。苗族和土家族吊腳樓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具特色的民居。吊腳樓通常建在斜坡上,沒有地基。它由柱子支撐。這座建築分為兩層或三層。頂樓很矮,只有食物不能住人,樓下堆著雜物或者牲畜。
北方洞穴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彩都各具特色。這裏主要介紹有特色的北方窯洞和古城裏的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遊地區有許多窯洞。在陜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墻上挖橫洞,往往連幾個洞,洞內加磚加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地、經濟、省力,將自然和生活場景有機結合,是壹種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古城民居
另外,中國還有保存完好的古城,這些古城裏有大量的古宅。其中,山西平遙古城和雲南麗江古城都在1998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是現存最完整的明清古縣城,是中國中原漢族古縣城的典型代表。到目前為止,這座城市的城墻、街道、房屋、商店、寺廟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築格局和特色基本保持不變。平遙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和藝術發展的活標本。
始建於南宋的麗江古城是唯壹壹個將納西傳統建築與外國建築特色相結合的城鎮。麗江古城不受中原建築禮儀的影響,城內路網不規則,沒有嚴密的圍墻。黑龍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池水流入墻壁和住戶周圍,形成水網。古城內隨處可見河流、運河,垂柳刷刷的沿河流水。
川渝谷村民之家
巴蜀文化博大精深,川渝古民居既有浪漫奔放的藝術風格,又有豐富的想象力。依山傍水的建築與當地的民族風情息息相關,有著非常獨特的文化氣息,既英姿颯爽,又不失典雅。比如:
四川民居四川李莊古鎮四川上栗古鎮四川羅城古鎮四川黃龍溪古鎮四川昭化古鎮四川洛帶古鎮四川堯壩古鎮四川羅泉古鎮四川閬中古鎮四川磨溪古鎮四川陶萍羌寨四川小溪古鎮四川洪雅高廟古鎮康巴藏式民居四川邕江古鎮重慶龔灘古鎮
嶺南古村屋
嶺南地區的古民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個性特征,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除了關註其實用功能外,更應該關註其自身的空間形式、藝術風格、民族傳統以及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比如:
廣西黃姚古鎮廣西桂林大圩古鎮廣西南寧楊梅古鎮廣東順德鳳尖古村落
潮汕傳統民居
源於中原古風的潮州式古民居,吸收了北派風格,創造性地將改良的商陸根式、四角金式、四合院的四馬拖車式結合起來設計建造村落。抗臺風,抗震,美觀耐用。
商陸根風格是專屬的小院風格,適合中小家庭。它由壹個大廳,兩個大房間,兩個小房間,壹個天井,壹個警衛室等組成。壹般有井,而且是小院,生活條件基本齊全。
四分金花柱由商陸演變而來,規格高於商陸。比如商陸中央大廳壹般不超過15瓦槽,房間不超過10瓦槽,四分金也不比這個少。除中軸線廳、天井、門樓外,廳兩側還有大房,大房前有水(壹般是廚房)。天井兩側有兩個對稱的小廳,俗稱東西廳或南北廳。門樓兩側有兩翼,有兩到四扇側門通向兩條花道。比如單花巷俗稱單劍,雙花巷則是雙劍,擁有者多為人口較多或家境相對寬裕的人。
悍馬拖車是潮汕民居中的極品,規模最大,功能齊全。它的基本組合是中間部分為二進或三進的祠堂建築,兩邊為兩條花巷,兩邊為四個對稱的四角金,還有壹條後巷、壹個背囊和壹條花巷。它的使用功能和防禦功能是其他建築形式無法比擬的。它的主人絕不是無所事事的壹代。普寧洪陽德安裏,是壹個很有代表性的村子,有很多悍馬拖車,四點黃金組合。陳慈福在澄海的房子是在悍馬拖車的基礎上,吸收和應用西方的建築材料和技術,並進壹步加以改進。是悍馬預告片的經典之作,讓普通的悍馬預告片望塵莫及。
《鳥瞰鳳凰》俗稱“三席”“三堂”,大範圍稱為“八堂相對”。簡單來說,“百鳥朝鳳”就是以“徐-馬預告片”為主體,外包“四金”或“商陸根”,房間可以達到100間的規模。其主體建築由兩座以上的“四點金”建築垂直合並擴建而成,整個平面以中軸線對稱布置。主樓與三開間平行布置(“八堂相對”指四開間、四開間),相鄰兩棟樓之間由天井隔開。天井兩側有翅膀連接座椅形成圍場。主樓兩側各有壹排或兩排排屋,俗稱“叢厝”,由“火巷”隔開,“叢厝”排屋壹般為“壹廳四室五室”,或由壹廳兩室兩組相連;主樓後面還有壹排排屋,與兩邊的排屋相連,與後廳之間用裏弄隔開。這就是“背包”;整個建築的正門在門樓的正中央,前面有壹個大堤(就是廣場)。堤兩側有門,稱為“龍虎門”。這個房子的平面形式很像客家“三堂兩橫”的圍屋。圈地兩側多為商陸根環繞,中央大廳周圍必須有總共100只“鳳凰”才能符合規格,才能稱得上真正的“鳥朝鳳飛”。
湘黔滇古鎮民居建築
湘黔滇古建築群較多,大中型建築群(大屋、會館、商店、寺廟、祠堂等)較多。)在城鎮裏,還有建築物;小樓(壹般的房子和店鋪)自由靈活。屋頂坡陡,翼角高,裝飾精美豐富,雕畫多。以其精致優雅的風格著稱。比如:
湖南芙蓉鎮湖南湘西鳳凰古城湘西吊腳樓湖南湘西回龍閣吊腳樓湖北荊州古城貴州鎮遠古鎮貴州貴陽青巖古鎮貴州侗族民居雲南建水古城雲南麗江古城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的胡同裏,有許多四合院,東、南、西、北四面都被房子包圍著。這是四邊形。北京有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但無論大小,都是由四面被房子包圍的四合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壹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有錢人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幾個四合院並排組成的。四合院的大門壹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子裏的北屋是第壹間,建在磚石橋臺上,比其他房子都大,是主人的客廳。院子兩邊有東、西廂房,是後輩居住的地方。主房和廂房之間有壹條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角形中的“四”字代表東南、西北和四面;“在壹起”的意思是包圍。換句話說,四合院的四周都是房子或墻。壹般房間總數為北室3間,前室5間,東室3間,西室3間,南室4間,包括門洞和吊花門***17。如果每個房間11-12平米,總面積約200平米。裏面的建築布局,在封建宗法禮教的支配下,按照南北中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壹個統稱。由於建築面積的大小和朝向,在空間組合上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立體四合院。在四合院裏,除了大門壹般不對外開窗戶。即使開窗,也只有南屋在南墻高處開壹個小窗采光。所以只要大門壹關,院子裏就會形成壹個封閉的小環境。住在四合院裏的人不經常和鄰居交往。在小院裏,壹家人過著與眾不同的生活。可以說,四合院是北京人在歷史的洪流和動蕩的社會局勢中找到的壹個和平寧靜的小窩。壹代又壹代的北京人在這些大大小小數不清的四合院裏度過了漫長的時光。
四合院是封閉的房子,外面只有壹個街門。緊閉的大門來自成天地,私密性強,非常適合專屬居住。庭院裏,四間房子都向庭院敞開,壹家人其樂融融,美不勝收。
因為院子寬敞,可以在院子裏種樹種花,餵鳥餵魚,堆石頭美化環境。居民不僅享受舒適的住房,還分享大自然賦予的美好世界。
安徽古民居
在安徽省的南部,有許多古老的房子。這些古老的房子大部分是用磚和木頭建造的,並且被高高的墻包圍著。圍墻內的房屋壹般是三開間或五開間的二層樓房。較大的房子有兩個、三個或更多的庭院;院子裏有壹個水池,廳堂前後都種著盆景植物,到處的梁柱上都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小樓深院,猶如藝術世界。建築師們都稱贊它是“古代民居建築的寶庫”。
福建土樓
土樓是廣東和福建客家人的居住地。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從黃河中下遊遷徙到南方的漢族人。為了防止騷擾,保護家人的安全,客家人創造了這座巨大的民居——土樓。壹座土樓可以容納幾十戶人家,全家幾百人。土樓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圓形土樓。圓樓由兩三圈組成,外圈十幾米高,有壹兩百個房間。壹樓是廚房兼餐廳,二樓是倉庫,三四樓是臥室。第二圈有兩層,30到50個房間,壹般是客房;中間是祠堂,可容納數百人進行公共活動。土樓裏有水井、浴室和廁所,就像壹個小城市。高大奇特的客家土樓受到了世界各地建築師的稱贊。
蒙古蒙古包
蒙古包也叫“氈包”。蒙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牧區。由厚羊毛氈制成的圓形凸起屋頂的房子。有兩種:移動式和固定式。更多的移動建築建在牧區。通常高約2.5米,直徑4米。包的上面有壹個圓形的天空,用煙通風。門很小,朝南或東南。它具有制作簡單、搬運方便、耐寒、適合遊牧的特點。是典型的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房子,可以拆。它具有制造簡單、易於裝配和耐寒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