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和雲有共同點,雲可以自由滾動,就像雲計算的資源消耗壹樣,可以靈活擴展;雲可以隨風飄到不同的位置,而雲計算,很多時候,用戶不知道數據中心部署在哪裏,但它是存在的。
這片雲還在不斷擴大——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雲計算發展白皮書(2020)》顯示,2065+09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達到6543.8+0883億美元,增長率為20.86%。預計未來幾年平均增速保持在654.38+08%左右。同年,中國雲計算市場規模為654.38+0334億元,增長率為38.6%。
有兩個價值值得探討。第壹,中國雲計算市場巨大,約占全球市場的70%;第二,增長速度極快。這意味著,在中國發展了十幾年的雲計算市場迎來了新的“巨頭們的沖突”。
新的戰場將從公有雲轉向私有雲,未來十年將以私有雲為主。
為什麽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更適合用專有雲來實現?企業應該如何選擇相應的雲服務提供商?雲計算領域的玩家應該如何抓住這壹波機會?
當消費互聯網早就被定為“流量紅利發展枯竭”的時候,新壹輪的發展紅利已經轉向傳統行業,他們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對計算和數據存儲的需求為雲計算帶來了機會。報告顯示,95%的企業認為雲計算可以降低企業的IT成本,越來越多的行業用戶,如銀行、房地產、航空、零售、制造、農業等,都有上雲的願望。
除了企業自身的需求,政策也開始向雲計算傾斜。今年,新的基礎設施被寫入工作報告。在央視列出的七大基礎設施新重點中,大數據中心、5G基礎設施、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赫然在列。新的基礎設施無疑將大大增加未來的數據存儲和計算需求,需要雲計算作為背後的基礎。到2020年7月,已有20多個省份發布了新的基建計劃,僅廣東就提出了5.9億元的新基建項目。
以企業數字化轉型為內驅力,以新基礎設施的推廣為外驅力,新壹輪雲計算市場有其底層邏輯。
從演進趨勢來看,目前,雲計算已經從單壹的私有雲、公有雲形態,發展到以私有雲、混合雲為主的多雲形態。
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雲資源所屬的主體:
①公有雲:雲產品和服務由雲服務商直接提供,企業需要將數據托管在服務商的數據中心,對數據的掌握相對較弱。但靈活性強,資源消耗靈活,成本低。
②私有雲:雲服務商自主為企業搭建服務體系,部署機房和服務器,根據企業需求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比較適合政府部門等對數據安全性要求高的行業,同時部署成本較高,也需要定期運維。
③混合雲:公有雲過於開放,數據安全性不足;私有雲過於封閉,復雜的運維成本居高不下,數據流通範圍有限,混合雲將兩者結合起來。保密性低的服務部署在公有雲中,核心敏感數據部署在私有雲中,兩者之間搭建橋梁,通過內網私有通道進行通信。
④私有雲:私有雲與混合雲有壹個共同點,就是將數據按照機密性進行分類,部署在不同的資源池中。兩者的區別在於,混合雲仍然需要為企業搭建私有雲,而私有雲是雲服務提供商直接提供的雲分區,物理隔離虛擬化的資源池。私有雲在形式上更類似於混合雲,但成本更低。
近兩年,專有雲市場增速明顯。根據艾瑞《2020年中國私有雲行業發展洞察報告》,2018年,中國私有雲市場規模將為59.2億元,預計五年復合增長率為56.7%。到2023年,私有雲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559.4億元。
私有雲市場規模也在增長,但增速相對放緩。《雲計算發展白皮書(2020)》顯示,2019年其市場規模達到645億元,同比增長22.8%,預計2023年市場規模在1500億元左右。
公有雲是壹塊“大蛋糕”,幾乎被巨頭瓜分殆盡,長尾玩家很難彎道超車。中國公有雲2019年市場規模為689億元。雖然目前的增速依然可觀——2065 438+09年57.6%——但未來公有雲的發展依然存在阻力。
首先,數據安全問題。就連行業老大阿裏雲也發生過多次宕機事故。2065438+2009年初,IO HANG出現故障,導致國內大量互聯網公司癱瘓,隨後又接連出現兩起故障。公有雲的客戶壹般是互聯網公司和中小企業。然而,市場客戶群正在發生變化,工業、政府、醫療、金融等傳統行業正在加速上雲。他們對數據安全性和服務可控性的要求更高,更傾向於專有雲和私有雲解決方案。
其次,時間延遲的問題。過去公有雲多基於大型數據中心,所有數據從大量終端設備傳輸到“中心”進行處理,消耗了大量帶寬資源,延遲了數據的返回,造成時間延遲。為此,雲廠商在企業近場構建物理和虛擬資源池,將計算能力擴展到邊緣端,提供更快、端到端的邊緣雲計算服務。在“中心+邊緣節點”生態中,私有雲是近端分布式雲的具體體現,自然符合公有雲改革的方向。
至此,專有雲市場的發展優勢變得如同雨後晴空壹般明朗。
與公有雲相比,可以有效解決數據安全和時延問題,近端設備的部署使得訪問速度更快,但擴展的靈活性並沒有減弱;與私有雲相比,不僅具有業務架構靈活的優勢,而且避免了數據孤島,打通了雲和本地數據,實現了數據雙向傳輸。
沒有哪個廠商不想做增量的。為了占領增量市場,廠商轉向專有雲和混合雲。同時,基於過去的優勢,推出行業定制解決方案。
似乎塵埃落定,“後江湖市場”的雲計算領域硝煙再起。
①華為雲、天翼雲:推出混合雲,滿足政企用戶靈活擴展需求。
隱私和安全是政府部門和大型企業上雲首先要考慮的問題。然而,最安全的私有雲在使用中逐漸暴露出靈活性不足的問題,催生了混合雲的使用需求。
目前,中國電信已與31個省份超過236個城市合作建設11個省級政務雲平臺,超過100個地市級政務雲平臺。IDC排名中國第壹。在“2+4+31+X”的全國資源布局下,擁有700多個數據中心。
在現有的政府資源布局下,天翼雲的混合雲業務轉型自然而來。
華為雲更進壹步,它直接停了單個私有雲服務。在創新之前,華為與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工商銀行、應急管理部等過去的客戶進行了溝通。互聯網驅動的業務變化很快,很難用壹年壹次的常規升級來解決用戶所需的功能和架構創新。混合雲更符合長期使用需求。
但在轉型過程中,華為雲面臨的情況比天翼雲更復雜。它是從私有雲起家的,積累了大量私有雲相關的客戶。如果現有客戶要升級到混合雲,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通過數據通道打通私有雲與公有雲。但這樣的“組裝”會在組件不斷疊加、系統多次升級的過程中,增加R&D運維的難度,導致體驗下降。
要實現長期體驗的穩定性,雲服務提供商需要基於公有雲架構重新調整系統。在大創新下,如何證明自己足以在混合雲業務上趕超競爭對手,保持過去的數據安全優勢,是華為雲需要向客戶驗證的關鍵問題。
2016和2017,華為雲快速拓展政府客戶,為660個城市建設本地雲。拋棄單壹私有雲後,如何幫助曾經的政企客戶轉型,贏得他們的長期支持,將成為華為混合雲業務的核心突破點。
②京東數字金融雲T1:提供金融行業解決方案。
相比政府業務部門,金融行業更迫切需要上雲。
壹方面,傳統銀行業務受到互聯網的嚴重沖擊,互聯網金融正在瓜分市場,用戶正在向線上遷移。《2019年中國銀行服務報告》顯示,去年只有10.23%的銀行業務是通過櫃臺完成的。另壹方面,金融行業的發展尚未觸及天花板,理財、保險、證券在國內尚處於發展初期,從業者有掘金之意。
市場環境決定了金融企業必須線上觸達用戶。他們的剛性訴求是:像互聯網公司壹樣采用開放式架構,便於靈活調整和修改產品;同時可以在用戶引流、粘度維持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
為了解決這些痛點,JD.com推出了T1金融雲,涵蓋金融專有雲、數字化運營平臺U+、數據中間平臺、技術中間平臺和分布式關系數據庫StarDB。
從雲計算的角度來說,金融專有雲保證了數據安全和靈活擴展。U+平臺的“壹站式移動R&D平臺”提供了以PaaS形式開發app和小程序的能力,大大縮短了部署周期。它還提供應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性能監控、崩潰分析和消息推送。據了解,PaaS平臺可以將開發資源減少到38%,性能提升50%以上。在其支持下,蘇州農商銀行在幾個月內迅速推出了網貸系統、智能客服系統和手機銀行。
對於金融客戶來說,大大降低了中臺和APP的開發和運維難度,降低了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成本。
當然,這還不是結束。“金融行業解決方案輸出者”T1金融雲還提供更深入的運營服務——“Milve”智能營銷決策系統的關鍵接觸點,記錄用戶行為,為多個業務場景提供精細化運營策略,提供A/B測試,並對策略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復核。不久前,在JD.COM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上,JD.COM數字科技集團副總裁曹鵬也提到了“智能語音出境機器人”。京東數字機器人日呼叫量超過百萬,轉化率比人工呼叫高63%。此外,“鷹眼”短信營銷、“顏良”用戶調查、智能客服、直播、工單系統等解決方案也在提高用戶粘性。
正處於快速增長期。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的《中國金融雲市場跟蹤(2020年上半年)》,JD.com t 1金融雲在壹年內奠定了金融雲市場9.5%的市場份額。可以預見,這個數字還會繼續增長。
③阿裏雲、騰訊雲利用過去的優勢撬動新業務。
商業的本質是依靠過去的優勢,創造杠桿,撬動更大的利潤和市場,華為雲是這樣,阿裏雲、騰訊雲也是這樣。
阿裏雲今年最大的動向是對原有產品進行改造,與雲平臺的基礎相結合,進而構建數字化原生操作系統,進而轉型為企業應用開發平臺。這樣的操作不僅有利於導流,還能順利將雲市場服務下沈到中小企業。值得壹提的是,針對大中型企業,阿裏雲主推私有雲。
騰訊雲提出物聯網生態戰略,涉足汽車、智慧酒店等領域,以專有雲、公有雲等產品為企業升級業務管理系統。其物聯網戰略為2B2C,發展的重要抓手在於微信流量,替代各類打開率低的app,提高物聯網設備的活躍度。
雲計算作為新基礎設施的壹部分,正在湧入越來越多的行業,其服務形式也越來越細化,越來越接地氣。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采用多家雲服務提供商、多種雲形式越來越普遍。根據《2020年Flexera雲狀態報告》中的數據,93%的企業采用了雲戰略,而87%的企業采用了混合雲戰略。受訪者平均使用2.2個公共* * *雲和2.2個私有雲。
在雲化戰略下,多網融合的需求應運而生,即跨服務商開放雲,讓同壹企業部署在不同雲服務提供商的數據可以交互。目前天翼雲已經實現了“壹線多雲”。上雲後,可以使用專線連接到其他雲服務提供商。
雲計算優化的道路沒有盡頭。多雲融合和多網融合正在成為新的趨勢。壹旦這個過程完成,雲服務提供商將很難借用過去的數據來留住客戶,競爭最終將回歸到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雲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