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師是湖湘文化的練兵場之壹。
南宋紹興三十壹年(1161),鹹祥張浚父子張偉* * *建城南書院。除了監獄、講堂、書房,還有“危柱金波臨面”的月亭,“堂前深湖”的麗澤堂,“麗澤堂”兩廣總督老重光在《南院賦》中描述:“物態凝視昂,是千古靈域;弦歌只好聽,壹面雅。”大道元年(1165),張世師從湖湘學派鼻祖胡宏後,開始在此執教學生,“蘭芝升庭,齊子入室”,可見當時學術風氣之繁榮。與張騫並稱為“東南三賢”的朱也來到這裏,《張著會說話》成為湖湘文化史上的經典。《城南書院誌》中有這樣的記載:“城南崛起自有宋,與嶽麓山平起平坐。隔江相望,各以先賢之聲永駐,亦隔空相望。”由此可見當時城南書院的威望和影響力。繼張騫、朱之後,齊立藻又訪湘,並在城南講學。道光親筆題寫了“李澤豐昌”的匾額以示“嘉獎”。陳本勤、孫、何、、郭嵩燾等湘中名人都曾在此講學。湘中學者曾國藩、李、左,民主革命家黃興、陳天華,著名教育家楊昌濟、譚雲山、,名人鄧福倫、範醉、楊端六、皮宗石、等也收藏於此。
湖湘文化的精髓主要表現為“對理想信念的堅定執著和執著追求”的精神;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精神;求變創新、強化改革的創新精神;求真務實的務實精神;兼容並包、兼收並蓄的開放精神;敢作敢為,敢為人先。“歷史證明,這些精神最早、最充分地體現在第壹師的血液中。
二
壹師是中國革命的發祥地之壹。
從五四運動到大革命運動,壹師師生不僅積極改革學校教育,使學校各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而且同全省人民壹道,對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東方紅,太陽升”。在太陽跳出地平線之前,第壹師已經率先在精神上沐浴在太陽的光輝中,盡管這種光輝仍然被黑暗所包圍。
中國* * *產黨成立前夕和初期,第壹師範學生毛澤東、何叔衡在湘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革命活動,包括學生運動、張張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特別是1921以後,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如火如荼。在革命活動中,他建立、發展和迅速壯大了黨和團的組織,培養了壹大批革命骨幹。在第壹次國內革命戰爭中,第壹師的師生始終站在鬥爭的最前線。為此,第壹師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約100名革命第壹師的校友、黨員,被國民黨反動政府殘酷殺害。正是這些不屈的熱血,激勵著壹批批教師前赴後繼,為正義獻出生命,在以後漫長的革命歲月裏熠熠生輝。1931年,九·壹八的炮火為壹師掀起了抗日救國的浪潮,《救國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碼頭工人之歌》激蕩壹師,壹師周報、《壹師訓訓》、《壹師半月刊》成為壹師宣傳抗日救國思想的有力武器。抗戰勝利後不久,第壹師範學院的師生投入到反饑餓、反內戰的波瀾壯闊的浪潮中...直到1949的黎明,春天溫暖了世界。
新天新地。壹個新部門。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毛澤東、徐特立等老校友對壹師的建設表現出無限的關心。僅毛澤東就給第壹師發了11次電報、信件、題詞和口頭指示。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全校師生繼承和發揚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優秀的教育傳統,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出發,在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校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壹系列改革,壹批批合格的第壹師範畢業生奔赴三省四河、南北各地,成為教育戰線的骨幹力量。第壹師雖然在十年動亂中未能幸免,但很快又站了起來。粉碎“四人幫”後,壹師全體教職工努力奮鬥,把壹師建設成為壹所實驗性、示範性、高質量、有特色的全國壹流師範學校。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壹師各項工作進展迅速,辦學規模日益壯大,教育質量日益提高。先後被列為全國重點師範學校、全國先進文教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壹個屬於壹師的高等師範教育時代,正在承前啟後,開拓未來!
三
第壹師範是中國師範教育的搖籃之壹。
早在1903湖南師範學院成立時,壹師就確立了自己的地位,自覺承擔起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使命。從1909至今,第壹師範始終“以培養小學教師為目標”,與時俱進,順應時代需求,積極承擔在職小學教師培養任務。壹師壹直依靠知識分子辦學。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壹師先後聘請了許多思想進步、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如楊昌濟、徐特立、、方、王、李、李達、、田漢、謝覺哉、。長期以來,第壹師範把教學作為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陶冶思想的主要途徑。1953,第壹師範學院明確提出以教學為中心,全面安排教學等活動,迅速建立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壹師曾主張“德智體並重”,提出“以世界觀、人生觀為精神教育之根本”。解放前後,壹師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 * *生產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壹師培養的學生大多具有優良的革命傳統、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思想境界。新文化運動以來,第壹師範堅持體育教學、課外鍛煉和體育競賽相結合,不僅增強了學生體質,為小學教育培養了體育教師,而且造就了大批體育人才。在培養學生自主性方面,第壹師範把“提倡自動性”和“培養學生自主性”作為貫徹民主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有目的地采取各種措施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時期,壹師以倡導新民主主義為契機,各種社團異軍突起,學術研究蔚然成風。第壹師範的學生自發創辦了《東方紅》、《苗豐》、《北鬥星》、《搖籃》等進步刊物,組織了“百花園”等社團。在教育學科的教學和研究方面,第壹師範早在辛亥革命前後就開設了心理學、教育學和各種教學法,配備了教育實習主任,實行了小學教授和管理實習制度。五四運動後,在師生中相繼成立了小學教育研究會、兒童文學研究會、兒童教育研究會。解放後,不斷加強教育學科的教學和研究,成立了教育科學研究室,探索師範和小學教育規律。在附小建設方面,從191978開始,壹師大長期保持兩所附小。1978,師大壹附小已被列為全國重點小學,也成為省內外名校,為師範院校的教學科研,以及師範生的教育實習、見習、觀摩提供了理想的場所。所以,進入師範學校,就像打開了壹部師範教育的百科全書。
以“做人民的老師,先做人民的學生”為校訓;校風是“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教師承載的不僅僅是教育本身,更是壹種富有教師特質的教育精神。
揮霍
千年大學,百年老師。八字,字字重如金,字字亮如金。
“自愛之聲,嘹亮,拽著五線譜”,在鐘靈第壹師範這片沃土上,千百年來演繹了多少驚天動地的故事,匆匆留下了多少仁人誌士,各個時代崛起了多少音樂大師。
“當世界不同的時候”!
古井泉旁,君子亭前,回首往事不動人。無論是艱苦的時代,還是輝煌的時代,壹師始終高舉信仰和理想之燈照亮世界,照亮所有為世界燃燒、奔忙、瘋狂的老師們。站在歷史寬廣厚重的肩膀上,我相信這個世界再壹次觸摸和感受到了老師非凡的心跳和透徹的光芒。
五
如果妳站得更高,妳可以看得更遠。
2008年4月,經教育部批準,第壹師範學院升格為普通師範學院,更名為湖南第壹師範學院。現為全國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基地、全省小學教師培訓和教研改革基地。這是壹師開拓進取、齊心協力的結果,也是時代賦予壹師新的歷史使命。從壹千年前的“30宅26基園”到今天的1.346畝,包括已建和新建建築近50萬平方米;從1903的0班65438+60人,到目前的13000多名全日制在校大學生,第壹師範在歲月的積澱中有著自己的廣闊和高度,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
“以服務基礎教育為宗旨;立足湖南,面向全國;優先發展教師教育和本科教育,堅持崗前培訓和崗後培訓相結合。”這是目前第壹師的自我定位。首師大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國內領先、全國知名的師範院校,重點培養高素質小學教師,為湖南乃至全國培養高素質小學教師和其他應用型人才,譜寫服務基礎教育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的新篇章。
(幹燥的)土地
第壹師範,這片內涵深厚的文化沃土,百年來,尤其是最近十年,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顯示出蓬勃的發展活力。
我們想說的是:像即將到來的春天,享有“千年大學、百年師範”美譽的湖南第壹師範,其實很年輕。
現在是,將來肯定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