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選擇和使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與傳統教學方法有機結合,* * *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用各種媒體信息影響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進行學習。也就是說,信息技術教學能夠將符號、語言、文字、文章、圖形、動畫、視頻圖像等媒體信息融為壹體,進行最佳的課堂教學。這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壹系列的互動過程中,學生自覺參與,主動鏈接新舊知識,調動學好語文課的積極性,可以使學生的學習進入壹個良好的循環系統,真正達到“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學目的。
首先,信息技術優化了語文閱讀學習。
語文閱讀教學是通過閱讀壹定數量的既有文采又有美感的文章和書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在這壹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嘗試將網絡技術融入語文教學,尋求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交匯點,通過壹種全新的手段突破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難點,將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和網絡技術融為壹體,探索壹種高效新穎的閱讀教學模式。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語文教學、閱讀和寫作,無疑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它所包含的巨大信息量正好符合“大語言觀”的要求。我們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收集和處理信息,不僅可以促進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合,就是要通過信息技術創設壹種能使學生獲得獨特情感體驗的對話情境,使學生在進入狀態、分析情境、建構表達等壹系列過程中獲得意義建構。,並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資源拓展閱讀訓練,開闊視野,增加人生閱歷。
第二,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師提供了更廣闊的知識空間。
中學語文是壹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很多學科的知識都涉及到語文。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我們也在學習其他科目,比如石榴和花兒為什麽這麽紅,這是關於植物的,巨人和孩子,這是關於童話的,魯迅自傳,這是關於文學名人的,南京大屠殺,這是關於歷史故事和雨林的破壞——壹場世界性的災難。正是由於語文學科本身在教學內容上的多樣性和多元性,以及教學方法的靈活性,使得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具有獨特的優勢。語文教學可以利用各種信息媒體提供的豐富信息資源,將課本的知識延伸到課外,拓寬語文教學的空間。比如《魯臺打關西鎮》這篇文章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描寫魯臺三拳打關西鎮的場景。第壹拳打在鼻子上,第二拳打在眼窩眉上,第三拳打在太陽底下。看相關文章的視頻遠比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直觀,讓學生去想象畫面。看到壹個惡霸被打得很慘,讓我們覺得報了仇。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利用信息資源查找相關視頻、閱讀課文,運用各種方式方法拓展課堂教學容量,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教師輕松教,學生輕松學,既增加了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教與學的空間。
1.利用信息技術創造情境,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壹種帶有傾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壹定的情境下產生的。當壹個人對某件事感興趣時,他會積極地去探索。興趣是外界事物刺激引起的壹種情緒狀態,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中學生的定向能力還處於較低水平,註意力狀態仍然依賴於教學的直觀和形象化,容易被新的、不同的刺激活動所激發。針對這些情況,利用信息技術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口腔醫學》課上,老師可以播放口腔醫學表演的錄音,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讓師生仿佛身臨其境。這種用聲音和圖形來創設課堂情境,而不是枯燥的聽寫,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
2.利用信息技術突出重點,分散困難。
中學的古詩詞,雋永深刻。在教學中,我們往往註重學生對自己意境的理解,這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說是很難做到的,因為生活時代和領域的限制。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可以收集和制作大量符合古詩詞意境的精美圖片。
比如教曹操的詩《觀滄海》時,配合表演《日月之行,若出其境;壯麗的自然景觀的幻燈,讓學生對詩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畫面融為壹體,能感受到壹代梟雄“蒼老而雄心勃勃;烈士暮年的英雄情懷,讓學生的心隨著海浪翻騰。在《送別田書記吳歸家》的《白雪之歌》的教學中,有“如春風來,壹夜之間,萬樹花開”的神奇和“沙海深冰深,陰雲萬裏凝”的奇觀;《清平樂村居》中有表達“醉時吳音迷人,白發蒼蒼誰老”的溫情與慰藉,也有表達“最喜歡小兒無賴,臥於頭上剝蓮花”的童趣。《會歡》中有“獨去西廂無話,月如鉤,孤梧桐鎖深院秋”的落寞與傷感...這種畫面帶來的贊嘆,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邊讀邊享受,體會詩歌的意境,抑揚頓挫地背誦。它的感情是可塑的,它的意義是明確的。達到了傳統教學方法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
3.利用信息技術激發想象力,培養創造力。
想象是借助形象在大腦中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的形象,從而激發他們積極思考和創造的熱情。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經常進行想象訓練,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和創造性。
比如《雨林的破壞——世界災難》壹文,通過觀看雨林破壞的圖片,讓學生了解雨林破壞的嚴重性,讓學生真切感受到雨林破壞對我們的威脅,同時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老師可以讓學生自由討論“如何更好地保護雨林”,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後,他們可以要求學生把他們的想法告訴他們的同學和老師,並壹起討論。學生的觀點和意見得到了及時的反饋和肯定,增加了他們自主探究的積極性。
在我看來,想象的對象可以是現實生活中已經存在的,也可以是現實生活中尚未存在、尚未被創造出來的事物的新形象。因此,想象具有“創新”的特征和內涵。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電教媒體,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憑借想象在想象的王國裏翺翔,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正因為如此,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間萬物,促進了進步,是知識進步的源泉。
第四,信息技術促進了語文教學的師生互動。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所以,壹本書在手,年復壹年,日復壹日,搖頭,“子曰詩雲”。教師是知識和價值的壟斷者和傳播者。在現代教學中,教師的地位受到挑戰:面對豐富多彩、瞬息萬變的電子圖文,教師只能是組織者、指導者、研究者、服務者和學生與信息系統之間的協調者。教師的主要作用將定位於教材開發、教學研究和評價,以及挖掘學習者的智力,幫助學習者掌握創造性思維方法,提高生存能力。正因為如此,教師必須接受現代科學教育的價值觀,以促進人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借鑒先進的教學方法,牢牢把握網絡資源豐富和學習者語文能力培養的客觀規律,創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教師在教學中只起指導作用,學生才是主角。社會在進步,我們的教學也在進步。在這個信息社會,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應該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應該自己接觸信息技術知識。比如《愚人移山》這篇課文,是壹篇寓言,壹般學生都感興趣,文章內容簡單。教師可以講述相關知識,教學生利用信息資源找壹些相關的圖片和資料,理解課文的意思,讓學生分組或自己講述文章。學生講完後,老師會進行補充,這樣學習不僅讓學生印象深刻,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5.信息技術為學生自主實踐和探索提供了有效途徑。
1.借助豐富的網上資源,收集篩選信息,主動獲取知識。
根據教材,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豐富的網上資源收集信息,獲取新知識。把網上的語文資源充實到現在的語文教材中,老師們想盡辦法把孩子的眼睛引向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知道在哪裏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學會如何利用這些知識進行組合和創新。說明我們的課堂是動態的,開放的。如詩歌《故鄉對聯書》,學生在學完課文後,從網上選擇壹首關於鄉愁的古詩,用自己的方式自學,拓展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課堂教學容量,為語文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體現了課內外的有機結合。
在三峽課中,老師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練習帶著感情讀課文的基礎上,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在課後收集資料和實地搜索網上資料的基礎上,或以導遊的身份,或以遊客的身份,或以三峽人、作家、詩人等不同身份,設計介紹三峽。這種教學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語文學習能力,如除此之外,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壹個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的“平臺”,將個體學習、小組學習和班級學習有機地融合在壹起。
2.發揮計算機學習工具的優勢,人機互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計算機教育發展的今天,它的功能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多媒體課件,學生也不再是課件的“看客”。要充分發揮其學習工具的作用,為發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環境。人機交互是計算機的壹個顯著特點,是其他任何媒體所不具備的。在“人機互動”中,學生通過與文本相關的聲、色、光的發展變化來獲取知識、認識世界,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相互作用,使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參與認知過程,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這種互動方式對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比如《魯臺打關西鎮》壹文中,文章的重點就是魯臺打死關西鎮的三拳。妳可以把文章列成表格,讓學生在閱讀時在電腦上填寫表格:“第壹拳打在哪裏?”什麽是本體?車輛是什麽?.....“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可以有多個切入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填寫自己所領悟到的內容。可以是壹本書裏現成的詞,也可以是妳理解後的壹個詞或壹句話。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平等參與的過程中有所收獲。教師可以將學生對文本不同層次、不同側面的多重理解切換到大屏幕上,利用計算機作為學習工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再比如,學生在學習生詞的過程中,還可以設置漢字輸入的窗口,學生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單詞、句子、名言輸入電腦。這種方便快捷的學習方式改變了“教”和“學”的方式,既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還處於初級階段,實施過程中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雖然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經驗還不多,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這是其他教學方法所無法替代的。作為壹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及時學習新知識,不斷積累,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從而更好地適應語文教學方法改革的要求。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只是壹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雖然它在語文課堂上的應用沖擊了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可以代替壹切。傳統的教學工具和教學方法是不能拋棄的。只有多種教學方法並存,發揮各自的優勢,相互補充,才能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我們的語文教師、語文教學和學生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體現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這給了我們壹個為學生創造良好語言環境的機會。我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能夠以新的思維和創造性勞動,精心搜集和選擇適合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特點的信息資源,選擇恰當的教學時機,靈活運用信息資源,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就壹定能取得最佳的“教”效益,學生也壹定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達到最佳的“學”效果。因此,我們應該不斷探索和挖掘潛力,使信息技術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