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十四年,村民重修寺廟,但此時塔坡崗附近逐漸有了居民樓,給修建佛寺帶來不便。他們把重建的地點選在郊區(原名石圪,隸屬郊區公社東生產大隊,即佛山地委黨校現址的壹部分),命名為塔坡古寺。清朝光緒年間,和尚秦安進京為慈德太後祝壽,收到朝廷送來的壹批佛經。秦安還在北京集資擴建了佛寺,並在寺內修建了壹座佛經樓來存放這些佛經,所以塔婆古寺又叫經堂古寺。至於原來的塔婆廟,是這裏的村民改建為古廟的。供奉東嶽大帝雕像,改名塔婆寺。
後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又經過多次修繕,為了紀念這個佛山第壹處,在修繕時,村民們特意在底部前方嵌了兩塊石頭,壹塊刻著“佛山第壹處”,另壹塊刻著“田園歌遺風”(古代佛山有八景,其中壹景叫“塔坡田園歌”)。此外,寺前井上還安裝了壹塊刻有“佛山貞觀二年”字樣的石碑。
這些石刻的歷史文物已被佛山博物館從祖廟中移走,並在解放後得到保存。
經常有人問:這個地方雖然叫“佛山”,為什麽既沒有佛也沒有山?
這裏叫“佛山”(又稱“禪城”),始於唐朝貞觀二年(628)。當時,壹些居民在塔坡崗上發現了三尊小型青銅佛像。人們以為是佛教的山,就把它命名為“佛山”,重建了佛寺。這裏逐漸成為珠江三角洲的佛教中心,所以也叫禪城。
相傳東晉隆安二年(398年),釋賓國(今克什米爾)壹個叫達皮耶舍的和尚,帶了三尊小銅佛,在塔婆崗搭了壹個棚子,講佛經,傳佛法。後人把“棚”叫做“堂”。此後,信佛的男女人數不斷增加。人們捐資修建塔婆寺,供大皮耶舍居住和拜佛。大衛舍回國後,寺廟因年久失修而倒塌。貞觀二年發掘的三尊小佛像可能是寺內的原始佛像。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塔坡寺被拆除。後來重建了。明日第七年(1627),塔婆山被鏟平,人們在夷陵鋪萬壽坊重建塔婆廟。清鹹豐四年(1854),天地會頭目陳凱與粵劇名家李在佛山起義反清失敗。塔婆廟和大吉圍粵劇團的瓊花會館被清兵燒毀,不知所蹤。清光緒三年(1877),省內華林寺方丈捐資重建。勤勤懇懇親力親為,為慈禧太後60大壽祈福,被慈禧太後賞賜金典壹部,賜名“萬壽塔坡古寺”。後來寺廟擴建,改名“敬堂”。秦安死後,由於繼位主持人和僧侶不遵法紀,眾怒。群眾要抓和尚,和尚都跑了。每個人都摧毀了“唐菁”,三個小青銅佛像無處可尋。到了民國時期,雖然有壹個老和尚守著寺廟,但也因為年久失修而荒廢了。建國後,“經堂”被編入佛山(今仍存)黨校。
清代佛山佛教興盛。寺廟寺廟遍布全城。除了明朝崇禎年間的“唐菁”和鐵佛寺外,順治年間還修建了寧居寺、空覺寺和德壽寺。康熙年間,有三元寺、洪聖寺、捷安寺、保安寺、xi安寺、虎峰寺、龍池寺、觀音寺、別院、朱元寺、寶洲寺等。雍正時期,有通濟寺、石三寺、赤庫林濟寺、應壽寺、敬蓮寺、福源寺、白浩寺、弘聖寺、地藏寺、長安寺、茶庵寺、華嚴寺。清光緒年間,有吉祥寺、顏惠安寺、蓮社等,有* * 160余個名額。
民國時期,僅有幾座寺廟,如經堂、鐵佛寺、三元寺、忍者吉、顏惠安、蓮社等。建國初期,由於種種原因,三元寺、鐵佛寺、蓮花社等。(包括倪安寺)都被毀了,所有的佛像都沒了。只有寧都寺的如意塔和它的寺廟還保留著。1958後,寧菊寺大部分改為市曲藝社,寺內無佛。“文革”期間,如意塔內十余尊瓷佛被毀或丟失,塔亭、碑刻全部被毀。所以現在僅存的祠堂道就是寧居濟和如意塔,有廟無佛。這就是佛山沒有佛的原因。
至於佛山的“山”,在自成壹家之後,還有山和丘陵(當地人也叫丘陵)。當時邊境有虎丘(萬壽坊附近),前線有塔坡崗(老普軍圩周圍)。中部有三雪崗(福賢路居正裏至福寧路口),為高大扁平的傘狀崗,故俗稱黃傘崗,與塔婆崗並列為佛山八景之壹。華中南部有蜘蛛山,其實是丘陵,占地很廣。有***18蜘蛛、水軍、鴨婆、大唐、石榴、姚磊、飛鼠、白馬形狀的大土堆。中部以東有營崗,為最高崗,登登崗為最短崗(今建新路分析儀器廠壹帶);中部吉水河左岸夫子廟前有壹泥丘,是以前冶鐵留下的泥模部分堆積而成;東北有壹個守望崗,是中崗(今蓮花路大圩);汾江支流大吉頭(大橋左岸)有青雲山,與南海縣雷崗山對峙。山雖不高,但布滿高低不平的石頭,故名石雲山。
以上山丘,除塔坡、三學、標崗外,都在明朝天啟時期重建為集市和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虎丘、燈盞、石雲山蜘蛛山(英崗)的其余部分被夷為平地,建起了房屋和工廠。現在,祠堂邊上只剩下壹座泥模山還存活著。這就是佛山“山”和“丘”的變化。
關於佛山的寺廟,除了早已被人遺忘的,還有明末至民國時期的祖廟、觀音、關帝、天後、譚旋等68位。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種種原因和“文革”期間的破壞,佛山的祠堂,只有祠堂幸運地保存完好,現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的旅遊景點之壹。
佛山是壹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東臨廣州,西接肇慶,南接珠海,北接清遠,毗鄰港澳。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22.1°C,降雨量1600-2000mm。自然資源主要有粘土、巖石、玻璃砂、稀有金屬、池塘魚、大米、甘蔗以及各種水果和花卉。現為地級市,轄市區和石灣區,轄順德市、南海市、三水市、高明市,總面積3813.64平方公裏,其中市區77.4平方公裏;人口335.85萬,其中市區48.86萬,有名。
佛山是壹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早在秦漢時期,這裏就已經成為壹個農漁民聚居的大型村落,村民稱之為“季華鄉”。唐代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在城內的塔坡崗上發掘出三尊佛像,故在石表中命名為“佛山”。唐宋時期,佛山的手工業、商業、文化非常繁榮。到了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為壹個商人眾多、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與湖北漢口鎮、江西景德鎮鎮、河南朱仙鎮並稱中國“四大名鎮”。曾是中國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商業中心,被列為中國“四大聚會”(北京、佛山、蘇州、漢口)自古以來,佛山素有“廣州紗線中心”、“南方陶豆”、“嶺南藥材發源地”之稱,聲名顯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佛山市於1951 1 1 02建立。佛山專區成立於1958,轄佛山、江門、石齊3市和中山13縣;1970年,佛山地區更名為佛山地區,轄14縣(市);65438年6月至0983年6月實行市領導縣體制,轄市區、石灣區兩個區,南海市、順德市、三水市、高明市四個市。
2002年6月165438+10月18佛山經國務院批準進行區劃調整,現轄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三水區、高明區五個區。全市總面積3848.49平方公裏,現城區(即禪城區)153.69平方公裏;全市戶籍人口338.98萬,常住人口560多萬。目前市區(即禪城區)有80.08萬人。佛山是著名的僑鄉,有1.3萬多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其中港澳同胞超過60萬人。
近年來,佛山經濟快速發展,被評為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經濟社會發展水平10強、投資硬件環境40優、全國首批達到小康水平的36個城市之壹,榮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雙擁”模範城市等稱號。這是佛山大力發展旅遊業的獨特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佛山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總量快速增長。2002年,全市生產總值11686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3.5萬元。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形成了比較規範的企業管理機制、公共資產管理和運營機制、社會保障和服務機制以及比較完善的市場運行環境。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榮獲聯合國“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科教先進城市”、“人居環境優秀範例”等多項殊榮。上世紀80年代末,佛山成為全國14個率先進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壹。1992被中國城市測評中心列為中國城市50強。現在佛山已經成為中國50強城市之壹。
佛山水、陸、空交通便利,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河運齊全、輻射力強的現代交通網絡。佛山是中國第壹個地級市,也是華南第壹個地級電話城市。近年來,計算機信息網絡發展迅速,“佛山信息網絡互聯平臺”已經建成。佛山有5個海關(佛山海關、順德海關、南海海關、三水海關、高明海關),4個客運港口(順德港、南海港、高明港、佛山火車站),16個對外港口,9個集裝箱碼頭(石蘭港、佛山新港、順德港、北滘港、南海港、三山港、九江港、三水港、高明港)。對外客貨配送方便快捷。
佛山在歷史上是中國南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改革開放後,商貿業蓬勃發展,現已形成遍布城鄉、輻射海內外的多成分、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商貿流通網絡。
佛山的氣候屬於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以溫暖多雨的氣候為基本特征,年平均氣溫在21.2 ~ 22.2℃之間。雨量充沛,四季如春,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貫穿全境,這片沃土是沖積而成的。
佛山旅遊資源豐富,地理、文化、人工文化景觀多姿多彩。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的佛山祖廟,是佛山壹座集古陶瓷、木雕、鑄造、建築藝術於壹體的寺廟。據說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供奉道教。原建築元末燒毀,明初洪武五年(1372)重建。之所以叫祠堂,是因為它歷史悠久,是佛山寺廟之首。順德清暉園,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海西樵山,歷史名城夫子廟,寧居寺,南海康有為故居,順德西山寺,三水蘆苞徐江祖廟,文塔,高明文昌塔,桂苓塔等,吸引了很多遊客。
佛山是中國粵劇的發源地,是著名的武術、藝術、陶瓷和美食之鄉。
佛山地處東亞和東南亞交匯處,亞太經濟活躍。與廣州壹起,地處中國最具經濟實力和發展活力之壹的珠三角經濟區中部。共同打造“廣佛經濟圈”。佛山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完全可以接受廣州的輻射和帶動,與廣州共享交通網絡、金融資本、人才、信息等資源,實現產業聯動和功能互補,加快區域經濟壹體化和城市化進程。佛山市區距離廣州三大交通樞紐(廣州新白雲機場、廣州南沙港、廣州火車站)1小時車程。佛山毗鄰港澳,距離香港231km,距離澳門143km,使佛山能夠充分利用港澳的市場優勢和國際化大都市的地位,促進佛山廣泛參與世界經濟和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