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實施萬元增收工程,使“兩翼”95%的農民在三年內增收1萬元以上。
三、森林覆蓋率達到40%,城市綠化率達到35%,建成國家森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和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四、在全市中小學、幼兒園配備校警,建成500個交通巡邏平臺。
5.提前實現全市農民養老保險全覆蓋,讓300多萬農村老人老有所養。
6.培養和照顧好654.38+0.3萬農村留守兒童,解除外出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
七、以解決農民工戶口為突破口,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力爭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
八、要改擴建150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院,實行基本藥物“零利潤”,讓老百姓看病方便,治病便宜。
9.發展微型企業6萬家,為群眾創造30萬個就業崗位。
十、深入開展“三進三”、“窮親戚”、“大走訪”,深化“三項制度”,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群眾困難。
建設公租房,解決進城農民工戶籍問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投入2000多億,我們還要改造31條主幹道。此項投入約為“兩翼”農民增收1萬元6543.8+00億元,農村留守兒童約300億元。農村養老保險全覆蓋總投資約50億元,醫療衛生約需36億元。需要投入約6543.8+00億元發展微型企業,投入約200億元建設校園警察和500多個交巡警平臺,投入約6543.8+02億元,加上“森林重慶”、“三大體系”、新農村建設等新增投資,合計將超過3000億元。
實施情況
十大民生“十大民生”從提出到實踐三個多月,產生了什麽效果?各界人士對此怎麽看?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相關人士,他們都壹致認為“十個方面的民生,得民心,順民意,可以說是盡善盡美。”江北區委常委、宣傳部長何繼光認為,市委三屆七次全會提出的“民生十條”,計劃用兩年多時間攻克十件民生大事,引起國內外高度關註。“關心民生、敢於重拳出擊、為民謀幸福”的重慶形象越來越被認可。從端午節到中秋節,將壹直傳承下去的為老百姓送溫暖行動,無疑成為市委、市政府關註民生瑣事、為民生辦實事的又壹條“主線”。
何繼光認為,節日更像春天的雨露為普通人送去溫暖,滋潤著普通人的心靈。
民生和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民生和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矛盾的。”開縣縣委書記李殿勛說,民生十條非常系統具體,三千字,壹點水分都沒有。這是非常真實的。他認為這個決議不僅是重慶的創舉,在全國也是創舉。
他認為,民生十條的提出,提醒了他政策的互補性。“民生和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不像很多地方,總是認為經濟發展靠投資增長拉動,民生改善好像是壹個矛盾的關系。”學生:不用擔心被壞人欺負。
“每天學校門口都有警察叔叔值班,壞人進不了學校。我們覺得更安全。”重慶市江北區新村實驗小學的學生王佳說,每天看到叔叔站在學校門口,她都很安心,因為老師告訴她,沒有校長和班主任的簽字,學校警察叔叔上課時不會讓閑人進校園,她再也不用擔心被壞人欺負了。農民工:我終於覺得自己是城裏人了。
民生十條發布的當天,農民工張兵看到新聞壹臉疑惑:“民生十條是什麽?”現在根據民生十條第七條的戶籍制度改革政策,他成了萬州市市民。張兵說,他2005年在萬州區買了房,以前也住在這裏,感覺還是農民。現在我感覺不壹樣了。辦完戶口,終於覺得自己是城裏人了。全家人特意去了最好的餐廳慶祝。“這是我們家第壹次從農民變成市民。”大學畢業生:解決買房的尷尬。
“看到公租房建設如火如荼,我想不久的將來我就可以住進去了。”我市大學畢業生劉作權說,他老家是榮昌縣慶生鎮,去年畢業後留在北京打拼。得知我市正在進行公房祖屋建設後,他毅然放棄了北京的高薪,回到了重慶。“在北京買房很難。回重慶工作,不僅方便照顧母親,也是為了自己的事業努力。以後我就住公租房,帶我媽去重慶住,解決我買房難。”劉左權說。創業者:政府幫我實現了創業的夢想。
胡,重慶第壹家企業營銷策劃公司,從事廣告策劃10年。雖然經驗豐富,策劃營銷能力強,但多年來收入並不理想。她想開壹家公司,野心很大,但壹家廣告公司的註冊資金從30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對她來說是壹個難以想象的數字。“今年市政府新政策出臺後,我終於有自己的公司了!”胡對說:村民:增收壹萬塊錢我們高興。
“萬元收入再增加,農民心裏喜歡……”昨天,在忠縣中州鎮復旦村三社的農家樂裏,十幾個村民坐在壹起。農民李德水用快板在兩翼逐壹詮釋了政府的農民增收政策,還為村民自編自演了快板節目。“現在政府在想辦法給我們農民找壹條路,提供資金和技術,讓大家都富起來,這是我以前不敢想的。”村民李德水說,為了讓村民知道,政府通過廣播電視大力宣傳“民生十條”,他用快板、打油詩等村民喜聞樂見的方式,互相唱給村民聽。幹部:實現幹群心連心。
“兩個年輕人相愛就要相遇。如果不見黨員幹部和群眾,還談什麽執政為民?”市科協副主席孟東方認為,我市全面推開和落實“三進三制”,黨員幹部成了窮親戚,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掀起了黨員幹部密切聯系群眾的高潮。送溫暖是“三進三同”、“三制”在節假日為老百姓服務的深化和具體化。事實證明,始於端午節的為老百姓送溫暖行動,正在逐步拉近市委、市政府與老百姓的距離,逐步走向常態化。農民工:工作無憂。
“政府幫我們解決了多年的後顧之憂,我們更有動力了。”九龍坡工地的農民工李代強說,他最擔心的是兒子李俊,他在無錫老家上小學三年級。因為他和妻子常年在外工作,他已經感覺到兒子很內向,不愛和人交流。以前他兒子是個很開朗活潑的孩子,夫妻兩人都為此感到很頭疼。現在,我看到市政府兩年半來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決心是堅定的,是深思熟慮的。農民:解決“養老”問題
“以前的觀念是養兒防老,現在還是政府搞的農村養老保險好。”奉節縣興隆鎮64歲的胡蓉說,她的兩個孩子分別在重慶和榮昌工作。聽說他們可以辦理保險,保證以後的生活,她就義務買了農村養老保險。老胡蓉說她還在幹農活。雖然她年收入2000多元,但之前幾乎沒有積蓄。
市民:就像生活在天然氧吧裏壹樣。
“到處都是公園,到處都是新鮮空氣。就像生活在天然氧吧裏壹樣。”家住大渡口區新山村的市民陳紅說,她每天早上都帶著小孫子去大渡口中華美德公園散步。占地300多畝的中化美德公園,曾經是壹座垃圾山。在“森林重慶”建設中,這裏建起了壹座市中心老百姓鐘愛的“氧吧”。“現在生活變了,出門就是公園,生活環境改善了,我們的幸福指數也提高了。“民生十條”關系到我們老百姓,人人受益,人人享受。”陳紅說。普通人:就近看病能省錢嗎?
“入院3天花了1600多,我只負責200多。”昨天躺在江北區花園村社區衛生服務站病床上的劉代強說,老百姓看病壹直是個大問題。現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僅增加了先進的醫療設備,還實現了“壹個社區壹個中心”,讓老百姓有看病的地方,就近治愈疑難雜癥,方便他們看病,還有醫保等措施讓他們少交錢,真是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