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成都610082)
地質資料產業化是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發展到壹定階段的必然趨勢。本文從檔案事業發展的角度,探討了如何在提高地質檔案社會認知度的基礎上,推進地質資料的產業化。
關鍵詞地質資料社會認知產業化
1前言
地質資料產業化是指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要形成社會普遍認可的規模。其基本內涵是:以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地質資料服務的社會效益為重點,依托龍頭作用和科技進步,對地質資料服務實行區域布局、專業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如何推進地質資料產業化是壹個全新的課題,充分發揮地質資料的社會功能,創造社會效益是地質檔案的生命力所在。從數據管理的現狀來看,要提高地質數據的產業化水平,需要在數據庫的社會認知度上多下功夫。
人們對檔案的性質、地位和工作功能的認識,幾乎停留在對材料的保管上。這當然有歷史原因,但也和數據管理的缺失有壹定關系。但如果檔案館真的能改進工作的方式方法,檔案館的社會認知度也會相應提高,產業化水平也會提高。
2.加強檔案的管理和宣傳。
2.1豐富了收藏內容
無論是服務單位還是服務大眾,豐富的館藏內容是其良好服務的基礎。目前大多數圖書館的館藏資料結構合理,門類齊全。但到了具體的館藏,發現某些資料只有壹份或幾份。從資料的內容來看,真正有參考價值的資料不多,能為大眾所用的資料就更少了。
多年來,由於國情的限制、認識的不到位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豐富館藏”被片面理解為僅僅是館藏數量的增加。要豐富館藏,必須克服重量不重要的缺陷,在修改完善相關規定的基礎上,將真正有保存價值的資料收藏入館。
2.2加強檔案的宣傳工作。
信息的公開可以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如果能夠將數據法律法規與檔案館的功能、館藏同步宣傳,將會提高檔案館的社會認知度。
檔案館有多種方式向社會展示自己。您可以通過懸掛橫幅、印刷圖片、回答公眾詢問、贈送紀念品以及舉辦宣傳周和宣傳月來增強公眾對檔案館的了解。隨著近年來互聯網的發展,大量的信息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因此,信息部門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建立信息管理的相關網頁,定期向公眾介紹檔案館的工作和內容,發布信息內容簡介,介紹信息管理的相關知識,以促進檔案館的發展。
除上述方法外,檔案館還可以根據我國的傳統習俗,在各種節日前印制明信片和臺歷,免費發放給公眾,盡可能地宣傳檔案館的工作。
3提高服務水平
地質資料服務要達到產業化水平,就必須提高服務質量,最大限度地發揮檔案的社會功能。
3.1增加服務模式
很多檔案館的服務仍然是“守株待兔”,是壹種完全被動的服務模式。產業化是做大做強地質資料服務的需要,檔案館應積極推進邀請用戶入駐、傳播檔案館聲譽的策略。提供主動服務,根據圖書館資料內容開展方便快捷的信息咨詢。
3.2提高服務效率
檔案館要以開放的心態歡迎每壹位用戶,在保證保密地質資料不被濫用的同時,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繁文縟節,縮短服務周期,提高地質資料的利用效率。
3.3加強數據的深度開發
在當前形勢下,用戶不僅需要傳統的利用地質數據的方式,還需要尋求壹種方便快捷的利用數據的渠道。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已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而圖書館信息資源的開發是地質資料開發利用過程中的首要任務。可以說,圖書館信息資源的編研直接影響到地質資料的利用。開發出來的產品就像檔案館的壹張名片,可以起到宣傳檔案館的作用。
在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初期,主要是編制地質資料查詢檢索工具,如《檔案館地質資料開發利用服務指南》,系統介紹館藏資料的收集、服務流程、服務內容、分類查詢等。
隨著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的發展,編輯力量的增強和人、財、物的投入,檔案可以逐漸變化以滿足用戶的需求,並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量身定制,以提高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附加值,從而推動地質資料的產業化進程。
4.建立信息網絡,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數據作為壹種信息,必須進入信息高速公路和社會的大信息網絡,這也是實現數據社會化服務的最佳手段。目前以國家地質檔案館為主導,建立各級信息網絡,使信息廣泛交流,為信息價值的實現創造條件。
建立健全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服務體系,建立以國家地質檔案館為核心節點,省級檔案館和區域檔案館為骨幹節點的網絡共享平臺[1]。如果時機成熟,可以適當建立下壹級檔案的網絡分布,逐步建立地質資料的信息鏈。
當地質資料信息在互聯網上發布後,利用某種搜索引擎可以直接搜索到地質資料的信息資源,無形中起到了宣傳檔案館的作用。
5結論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者辛勤勞動的成果,是國家財富的壹部分。檔案館工作人員作為國家財富的保存者、守護者和所有者,應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認真鉆研業務,深入研究,充分發揮資料的價值。
圍繞服務主體、服務對象和服務方式,對內註重質量,對外培育形象,改革工作流程,抓住關鍵環節,突出服務型社會經濟建設,推進地質資料產業化發展。
參考
何冰清,顏世強。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的理論研究。數據趨勢,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