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唐宋八大家都有哪些人?

唐宋八大家都有哪些人?

唐朝: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65438+10月28日),河東(今山西運城永濟壹帶)人,唐宋八大家之壹,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思想家,被世人稱為“劉合東”。柳宗元和韓愈被稱為“劉漢”,劉禹錫被稱為“劉瀏”,王維、孟浩然和魏吳穎被稱為“王蒙”。[2]

柳宗元壹生留下了600多首詩歌,他在寫作上的成就大於詩歌。駢文近百篇,小品理性、犀利、諷刺。遊記中寫景物的地方很多,有河東先生的文集,代表作品有《戲居》、《江雪》、《漁父》[3][4]。

劉故居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文星村,由柳宗元遺民所建,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5]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江油人,[1]建昌軍南豐(今江西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曾鞏的祖父曾誌堯和父親曾易展都是北宋時期的名臣。曾鞏才華橫溢,記憶力超群。年輕的時候,他讀詩書,脫口而出,背下來。12歲時,他可能成為壹名作家。嘉祐二年(1057),進士,任太平府司法軍壹員。他以對法律法規的理解和恰當的量刑而聞名。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校閱,不久被釋放至越州。熙寧五年(1072)後,先後任周琦、象州、洪州、撫州、明州、亳州、滄州。元豐四年(1081),受命為史家,編修庭院,判太常殿為禮事。元豐六年(1083),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謚號“文鼎”。[2]

廉政勤政、關心民生的曾鞏,與曾昭、曾布、曾軼、、曾燮、曾盾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作品“古雅、挺拔、和諧”,位列唐宋八大家,被世人譽為“南風先生”。

王安石(1021年18年2月18-1086年5月21日),本名符節,是半山人。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1]

李青二年(1042),王安石進士。先後在揚州簽判官、鄞縣知府、周樹判官,成績斐然。熙寧二年(1069)任參政員,次年拜見丞相,主持變法。因為守舊派的反對,西寧七年罷課(1074)。壹年後,宋神宗再次投入使用,並退居江寧。在元佑元年(1086),保守黨獲得了權力,所有的新法律都被廢除了。於然在中山病逝,被追贈給壹位老師。邵聖元(1094)被封為“文”,故有王文公之稱。

王安石潛心經學,著書立說,開創了“龔景新學”,促進了宋代學風的形成。哲學上,他用“五行”學說闡述了宇宙的形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和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他的哲學命題“分新舊”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上,王安石有傑出的成就。其散文言簡意賅,短小精悍,論點清晰,邏輯嚴密,說服力強,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用功能,躋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其詩“薄而難學杜甫”,善說理辭。晚年,他的詩風含蓄深沈,深刻樸實,在北宋詩風中獨樹壹幟,被譽為“王體”於世。他的詞充滿了鄉愁和懷念,意境廣闊,意象質樸,為文人創造了獨特的情感世界。有《王臨川集》和《臨川集》。

歐陽修(65438+2007年8月1-1072年9月22日),綿州(今四川綿陽)人,冀州蘆嶺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2]

宋仁宗天盛八年(1030),歐陽修進士,經歷仁宗、英宗、宗申三朝,翰林學士,樞密使,參政議政。死後贈給壹個姓楚的公爵,謚號為“文忠”,故稱歐陽文忠。

歐陽修是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壹代文風的文學領袖。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並稱“千古文四大家”。[3]他領導了北宋的詩歌革新運動,繼承和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他正確的古文理論相得益彰,從而開創了壹代文風。歐陽修不僅改變了文風,而且革新了詩詞風格。在史學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3]曾專修《新唐書》,獨撰《新五代史》。有壹本歐陽文忠的傳世文集。

蘇軾(1037 65438+10月8日-11 8月24日),本名子瞻、何忠,人稱鐵觀音、東坡居士、蘇仙,[1] [2] [4][5]

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宋神宗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和湖州工作。元豐三年(1080),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應永助使。宋哲宗即位後,歷任翰林學士、讀書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在杭、潁州、揚州、定州等地皆知。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至惠州、儋州。宋徽宗獲大赦,返回北方,途中死於常州。宋高宗追授太師;宋孝宗奉行“文忠”[4]。[6]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學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文字縱橫;詩歌題材廣泛,清新健康,運用誇張的比喻,風格獨特。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是豪放派,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又稱“蘇辛”[4];散文寫作豐富奔放,與歐陽修並稱“甌塑”,是“唐宋八大家”之壹。蘇軾的好書,《宋四家》之壹;擅長文人畫,尤以墨竹、奇石、枯木見長。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冊》、《古木怪石圖冊》等。

蘇轍(1039年3月18[1]-112年10年10月25日[2]),字子祐,字同叔[3],晚號迎賓。梅州眉山(今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壹。

嘉祐二年(1057),蘇轍登第壹秀才,省校第壹書記,商州武官。在宋神宗,他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被提拔留在河南。此後,他與張、文彥博等人合作。宋哲宗即位後,在朝中歷任諫官、諫官、右大臣、門下侍郎等職。哲宗成為親政者後,因上書勸諫他人而被貶汝州,數次。丞相蔡京上臺,下朝求醫,於是以太中大夫為官,在徐州建房。鄭和二年(1112),蘇轍去世,享年七十四歲,在明寺攻讀學士,後在馮諼行醫。當宋高宗累了,他給太師和魏國公,當宋孝宗在追“文定”。

蘇轍與父親蘇洵、哥哥蘇軾合稱為“三蘇”[4]。他的人生學識深受父親和哥哥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治理論和歷史理論。蘇軾說他的散文是“汪洋的漂泊,有歌有嘆的聲音,傑出的精神不可或缺”。[5]其詩力圖趕超蘇軾,風格樸實無華,文采不佳。蘇轍還擅長書法,書法瀟灑,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066年5月21066),本名明雲,本名勞權,[1][2]漢族,梅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他們的兒子蘇軾、蘇轍壹起,以文學聞名於世,號稱天下“三蘇”,兩人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洵擅長散文,尤其擅長政治理論,論述清晰,文筆雄渾。他著有《賈》20卷、《釋法》3卷,均與《宋史傳》壹起流傳於世。[3]

韓愈(65438+768-824年2月25日),河南合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他自稱“郡王昌黎”,被稱為“韓昌黎”、“昌黎先生”。中唐時期的官員、作家、思想家和哲學家。

貞元八年(792),韓愈中狀元,兩次升官,厭督禦史。後因議事被貶陽山,任外交大臣、史學家、中國書法家。元和十二年(817),成為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抗擊“淮西之亂”。後來因諫佛骨被貶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稱為“高麗吏部”。長慶四年(824),韓愈病逝,享年57歲,被謚號追授《禮記》,故名“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昌利伯被追封,祭拜孔廟。[1]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與柳宗元並稱“劉漢”,被譽為“文章大家”、“百代文宗”。後世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並稱“千古四大文學家”。他的“文道合壹”、“雄健言適”、“做好事”、“循言而行”等散文寫作理論,對後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有壹本韓昌黎代代相傳的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