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我國景觀行業現狀的基礎上,指出了景觀設計中的十大誤區,並對每壹個誤區進行了分析論證,以幫助景觀設計師走出設計誤區,走向成熟和理性。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花在休閑娛樂上的時間越來越多,人們開始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對自己的居住環境和景觀空間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使得近年來景觀建設如火如荼,從事景觀的設計師越來越多。運用景觀設計的手段改善城市的文化和生態環境將成為未來城市建設的必然趨勢。由於我國景觀應用起步較晚,景觀設計行業還不成熟、不規範,設計市場還比較混亂。如何讓中國的景觀行業步入良性軌道,需要決策者和景觀設計師的共同努力。
1.景觀設計師缺乏自信,缺乏與決策者的溝通。
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政府工程上,政府工程多為美化城市、贏得民心的工程,與最高決策者的政績和形象有關。這些項目從提交方案到項目實施,往往被限制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另外,政府部門和設計單位比較忙,景觀設計師和決策者沒有足夠的時間溝通。另外,景觀設計師怕得罪決策者,損失了相當壹筆設計費,在執行中往往敷衍了事,粗制濫造。
再者,我國從事景觀教學的高校師資力量不強,大多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培養出來的景觀設計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較低,基本功不深。於是,壹些景觀設計師不自信說服決策者,而壹味迎合決策者的觀點,導致模仿盛行。決策者的個人喜好和意見往往成為設計的準則,規劃成為“官方計劃”。
2.缺乏必要的植物知識
目前我國的風景園林師要麽是農林院校畢業,要麽是城建院校畢業。農林院校畢業的以綠化種植為主,城建院校畢業的以建築規劃為主,缺乏必要的植物知識,導致作品偏向鋪裝、小品等人工硬景觀,而忽視植物景觀。植物選擇和配置的隨意性,壹味追求高檔和大規格,不僅不能美化環境,往往連植物本身也因為棲息地的不匹配而長勢不佳甚至死亡。
有些景觀設計師雖然對植物有所了解,但並不想做深入的研究,對植物群落的生態特性、觀賞特性、特征壹知半解,做不出好的、成功的植物景觀。
3.生態是壹個框架,什麽都放進去。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制的科學。生物群落是生態系統中有生命的部分,包括這個特定範圍內的所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各種無機環境因素,如光照、降水、養分、土壤等。它的系統要求彼此處於動態穩定的狀態;其內容也是復雜多變的,對生態的追求是當今所有行業追求的目標之壹。但是很多人在不理解生態的真正含義的時候,覺得“生態”這個詞很時髦,很容易接受,就要在每壹件事情上打上“生態”的框框。這種現象在景觀設計行業尤為突出,或者簡單的認為生態就是綠化。設計中隨意破壞河道的自然護岸、場地、水文、地形、原有植被,導致建設成本高,建設後景觀維護管理成本高。
4.這個設計缺乏創意。
景觀設計是壹門綜合性很強的專業,最終會以空間景觀的視覺形式呈現給人們。創造力是其生命力的源泉。對於景觀設計師來說,在設計之前深入理解場所精神,綜合協調各種因素進行創作是非常必要的。
模仿之風在景觀設計領域越來越盛行,好的景觀作品被無節制的抄襲盜版。主要原因是,決策者或業主為了突出自己的政績,要求景觀設計師以壹個好的作品為藍本去模仿,寧願相信現成的作品,也不願接受新的方案創意。在他們看來,藍圖上的線條是不現實的,但他們看到的風景是真實的。因此,這裏的風景很熟悉。
相反,很多景觀設計師為了追求方案的通過率,極力迎合業主的意圖,讓方案壹次通過,就可以安心復制模仿,省時省力。為什麽不呢?
5.貪奢。
目前有些決策者和設計單位還要更上壹層樓。“檔次”本應是對景觀品質和品位的追求,現在卻常被誤解為富麗堂皇和氣派,或者奢華昂貴的材料。於是廣場越來越大,規模甚至超過了天安門廣場。比如某地的壹個縣城,居然建了近5萬平米的配送廣場。由於草坪較大,路面較硬,進入廣場會感覺空曠,無處落腳,沒有壹點親切宜人的空間感。
再者,追求高檔材料,不管當地經濟水平如何,認為高檔材料,就會上檔次。結果花了很多錢,卻沒有打造出景觀產品。
6.缺乏職業道德和行為準則
隨著房地產的市場化,住宅景觀在景觀行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開發商在賺夠了錢的同時,也成了名副其實的“景觀大師”。這是由於景觀產品的可重構性更強,對不良後果的責任更小,導致開發商對景觀設計的幹預增加。在景觀設計之前,不管場地條件是否符合,都給景觀賦予了“澳洲風情”和“加勒比海”的基調。景觀設計師為了尋求方案的通過,贏得項目,無視職業道德,喪失了自己的設計風格。久而久之,風景園林師和草繪師有什麽區別?目前園林行業基本沒有規範,導致建設主管部門對園林設計施工資質管理不嚴。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