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簡要說明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最大的收獲是什麽?對妳以後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哪些幫助?(至少需要500字)

簡要說明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最大的收獲是什麽?對妳以後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哪些幫助?(至少需要500字)

有利於學生良好自我意識的建立,良好學習心態的形成,情緒的合理調節,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挫折承受力的提高,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是簡單的心理學知識的傳授,也不是個體心理素質的培養。它註重學生的個人直接體驗,在學生學習知識不足的壓力下為學生提供壹個放松的緩沖地帶,讓學生在這裏重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其重點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識的建立、理性價值觀的確立、情緒的合理調節、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挫折承受力的培養和引導。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它必須以個體經驗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經驗體會感受,從而促進心理反思和建構。只有借助學生自身的經驗、感受和感悟,註重學生內在心理過程的影響,才能使學生把所學的外在心理學知識內化為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只有借助經驗,才能促使學生積極探索,不斷感受和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體驗和活動是密不可分的,因為體驗的過程其實就是實踐的過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實施教學手段的體驗實際上主要是指活動中的體驗。只有借助活動,才能讓學生在情感交流和思考的碰撞中產生深刻的情感和情緒體驗,才能促使學生從內心深處去體驗和深思,產生* * *聲,從而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具體實施中,教師要善於創設活動情境,以體驗式學習為教學模式,促使師生在相互影響和交流的活動中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或喚醒學生的內心體驗,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積極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通過深刻的感受達到心理健康發展和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

相對而言,活動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主要形式,教學中壹般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各種活動,主要有遊戲、情景創設、角色扮演、討論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活動是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設計的,有活動的主題、形式和方法,有設計方案,可以控制活動的過程,評價活動的結果。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壹門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劃的課程,不僅要落實到課堂教學時間,更要將其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延伸到課外和校外活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活動不僅指課堂教學活動,還包括課外活動和校外社會實踐活動,是校內和校外課程的結合。

綜合課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不同於局限於課堂的其他課程的外在形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壹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具體實施中,應盡量結合校內外多種形式,進壹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師素質對學生的心理發展有重要影響。這是因為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發起者、組織者和評價者,也是學生靈魂的塑造者,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受教師自身的影響,是長期的、多方面的。

本文討論的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包括教師的人格、才能、期望和師生交往。

教師的個性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教師的人格因素對學生的心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中,壹切應以教師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從教師人格的活源中才能產生教育的力量,而沒有教師對學生人格的直接影響,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格深入的教育。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有人做過老師性格對學生性格影響的實驗。實驗的具體過程是:三種人格類型的教師各帶壹組學生。經過很長壹段時間後,發現實驗前基本相同的三組學生的人格存在明顯差異。第壹組,老師的性格是善良民主的。在他的影響下,這個群體的學生性格比較穩定,待人接物態度友好,學習態度積極。第二組,老師的性格比較嚴厲,專制。在他的影響下,學生們緊張冷漠,常常表現得咄咄逼人。第三組是漠不關心,放任自流的老師。這群學生的行動也是漫不經心,言行放任,人際關系冷漠。以上實驗表明,性格好的老師能帶出性格好的學生,性格不好的老師可能帶出性格不好的學生。美國的Baldwin也研究過73位老師和100名學生的關系,最後得出結論:情緒不穩定的老師容易擾亂學生的情緒,而情緒穩定的老師也會使學生的情緒趨於穩定。

教師的素質對學生的成長有如此重要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在輔導學生的同時,加強自身心理狀態的調整和人格的提升,用美麗的心靈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要在自己的人格中知道什麽是對教學有益的,也要克制什麽是對教學無益的。

教師的良好人格壹般包括熱情、開朗、耐心、冷靜、溫和、慷慨、善良等特征。具有這些特點的老師,能夠和學生相處融洽,融入其中,關心他們細微的變化和小小的進步。老師可以和學生交流自己內心的喜與憂,喜與悲,肯定與懷疑,釋然與憤怒,和學生進行壹場情感的嗡鳴。無論學生發生什麽事情,老師都能做到心平氣和,不慌不忙,以極大的耐心做好。並能贏得學生的信任,使師生和睦相處,團結友愛。

教師的不良人格表現為抑郁、孤僻、粗暴、冷漠、喜怒無常、不善交際。這種性格的老師對人對事漠不關心,不僅切斷了老師之間的情感聯系,也切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對學生的心靈是極大的創傷。脾氣暴躁的老師容易激動,可能為了壹點小事就暴跳如雷,緊張不安,會給學生造成極大的焦慮,久而久之,會引起神經系統的疾病。總之,老師的不良性格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時刻反思自己,進行自我心理調節,以抑制這些不良因素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2.教師職業道德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教師的職業道德主要表現在對教育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以及與同事的和諧關系。這種職業道德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教師的職業道德可以用壹個“愛”字來包容。老師對學生的愛,能讓學生感受到溫暖和關愛,能溝通師生思想,能激勵先進的學生,能讓後進的學生看到希望。如果老師對學生漠不關心,學生會敏銳地察覺到,這會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產生情感上的隔閡。但師愛不是無原則的遷就和偏心,而是在愛的基礎上嚴格要求。愛之深,教之嚴。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喜歡善良嚴厲的老師。

那麽師愛應該在什麽基礎上產生呢?首先妳要有教育的事業心,理解學生,有同情心。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和芝加哥大學對初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三國中學生最喜歡的老師是理解同學感受、公平待人、幽默善良、能溝通思想感情的老師。而那些不理解學生,上課只講知識,缺乏情感交流,經常考試,作業繁重,甚至對學生拉著臉,態度粗暴,看不起學生,沒有同情心,來上課,下課就走,經常拖拖拉拉的老師,才是學生最厭惡的老師。

其次,熱心的教育活動,水平高,方法靈活也是戀愛的壹個條件。調查發現,教學方法靈活、熱情、同情和尊重學生、溫和耐心、要求嚴格的老師在學生面前最有威信。

第三,與教師的思想道德有關。只有思想道德水平高了,學生才能受到良好的影響,學生才能容易接受,才能產生愛。

第二,教師才能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知識的媒介大大增加,學生的知識已經遠遠超出了學校教學的範圍。如果教師沒有紮實寬厚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沒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素養,沒有各種愛好和才能,是不可能真正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也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欲。壹名合格的教師應具備以下知識結構:

1,廣泛的壹般文化素養。

中學老師要對中學生所學的所有學科都有廣泛的了解,最好有自己的業余特長,達到以某種方式組織課外活動的水平。

2.懂教育科學。

教師應掌握心理學、教育學和學科教學法的基本知識,並結合中學生的實際加以運用。

3.精通所教科目的知識

教師要掌握本專業的基礎和專業知識,並在此基礎上熟練掌握所教學科的教材,把握其結構。要了解本專業的發展,為靈活運用本專業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教師期望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教師期望是教師對學生的壹種態度。這種態度對學生的人格形成和知識掌握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教師期望效應”告訴我們,如果老師喜歡某些學生,對他們有很高的期望,經過壹段時間,學生就會感受到老師的關心、愛護和鼓勵,以積極的心態對待老師、學習和自己的行為,積極克服自己的缺點,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從而誘發出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往往和老師期望的壹樣有熱情。相反,如果老師討厭學生,對學生期望不高,或者經常冷漠、歧視學生,經過壹段時間,學生就會從他們的言語、舉止、表情中感受到老師的偏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老師,拒絕老師的要求或不予理睬,學習成績和行為就會在自我放棄中日益惡化。這也是為什麽好學生越來越好,差生越來越差的原因之壹。

有些老師在工作中經常把學生分成幾個等級,比如“有希望”、“壹般”、“沒希望”。這種劃分使得老師的情感投入不壹致,只對好學生,對差生就放任自流。這樣壹種以學習成績為標準的劃分,忽視了學生的品德、興趣、情感、意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必然影響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實施,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使部分學生喪失自信和自尊,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以上事實說明,情感態度是壹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師要對所有學生負責,關心每壹個學生,對每壹個學生寄予合理的期望,給予公平、充分的鼓勵。

第四,師生交往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在學校裏,師生關系處於核心地位,起著主導作用。因為師生之間的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的效果,學校培養目標的實現,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具體做法是:

1.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良好的師生關系,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培養人不應該局限於少數尖子生的培養,而應該立足於全體學生,尤其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和行為有問題的學生,尤其要多壹些關註和考慮。老師要和他們多接觸多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增強貧困生的自尊和上進心,同時消除貧困生與教師之間的隔閡和沖突,促進他們思想意識和行為的轉變。相反,排斥和疏遠的態度必然會使差生更加自卑和抑郁,這對他們的思想轉化和行為矯正是非常不利的。

2.品德高尚、學識淵博、興趣廣泛的教師,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師生互動中,教師處於主導地位。與學生相比,教師不僅是長輩和成熟的人,也是領導者和教育者。這種特殊的交際地位必然要求教師處於自己的個性之中。品行等教育品質要對學生有吸引力和影響力,否則師生交往的意義就失去了。根據國內外已有的研究,在學生眼中,教師必須品德高尚,知識淵博,熟悉教育教學的規律和藝術,尊重和愛護學生,大公無私,不偏不倚,儀表端莊,興趣廣泛,善於觀察學生的思想感情。這樣的老師在學生眼中有威信,有吸引力,有影響力。

3.師生在課堂上的言語交流和課後的互動可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在課堂上的信息交流和溝通無疑是師生溝通的主要渠道和內容。只有正確把握課堂師生交流的規律,努力消除師生之間信息傳遞的障礙,積極強化雙方的意圖和課堂的良好氛圍,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然而,僅僅有課堂上的師生交流是不夠的。教育教學中的大量任務需要師生通過課外交流活動來完成。比如,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讓學生的個人特長得到挖掘和提高,僅僅依靠課堂上的師生交流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教師通過課後師生互動,給學生更多的師生互動機會,對學生特長的發展大有裨益,自然會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由此可見,課堂上的師生交流和課堂上的師生交流,就像壹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壹樣,不能隨意割裂或相互排斥。

總之,教師的素質對學生的心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在培養身心健康的下壹代時,首先要優化自身素質。因此,加強教師自身素質是培養學生良好人格,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培養學生優秀心理素質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