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畫的是江南的蔥郁、煙雨;李成畫的齊魯風光,景物平淡稀疏,樹木清晰;範寬畫的是關中的山川,渾厚蒼勁。三派三風,形成了北宋山水畫的三大主流,都有“標示百代航向”的美譽。李成是中國五代北宋時期的畫家。字賢Xi。祖籍長安(今陜西省Xi市),唐太宗後裔,五代時祖父丁力遷居營丘(今山東昌樂),故又稱李營丘。他博覽群書,雄心勃勃,但不允許他展示自己的野心。於是他擺上詩、酒、書法,然後醉死在周琛(今河南淮陽)招待所。善畫山水,學郝靜、管同,加以發展,多畫田園風光。多為素淡寒林,畫風凝練,筆法犀利,淡墨易用,素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巖石如卷雲,後人稱這種表現手法為“卷雲”。米芾形容李成的畫是“輕墨如夢如霧,石動如雲”,這種“石動如雲”的意象成為日後畫家用李成的筆法作畫的重要風格標誌。何、範寬與另壹位山水畫家管彤並稱為“三大名作”和“百代標”的大師。有更多的人學習他的畫。北宋的畫很少,米芾甚至提出了“無謊言論”的理論。作品成功地展現了在多霧多霧的氣候變化中的自然景觀之美,具有天氣稀疏、森林清晰、鋒面突出、水墨畫含蓄的特點。如今流傳下來的有《閱石碑》(圖中人物為王曉所畫)、《寒林葉萍》、《青鸞小廟》、《茂林修遠》等。李成對北宋山水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影響較大的有徐道寧、李宗成、翟、郭、、嚴文貴等。範寬出生於陜西花垣(今耀縣)。出生和死亡日期不詳。北宋畫家。名在中間,字是中性的。由於他的慷慨大方,人們稱他為範寬。生活在北宋初期,被列為北宋三大著名山水畫家之壹。初學繪畫的李成,學的是郝靜的方法,後來覺得“師法他人,不師法自然”。因為他搬到了鐘南山和太華山,所以他不用復雜的裝飾就成為了北方畫派的代表。範寬的作品以關山周圍的真實山水為描寫對象。他在強調學習他人的本質的同時,強調原創,而不是局限於學習某壹家。他經常遊歷鐘南山和太華山,對關山的風景有很深的感受和描寫。據記載,他擅長表現四季景色、遊歷和“風月陰慘景”以及“皆寫隆慶軍事拉動的情況,大局觀廣,山勢壓人”等。畫的特點是“山頂好密林”和“水是突石”,喜歡用“意”的方法。他們與管同、李成壹起,在五代北宋時期形成了北方山水畫的三大流派,對後世影響很大。幸存作品有《西山遊記圖》、《寒林雪景》等。
董源(?——約962)中國五代南唐畫家。董源出生於江西鐘靈(今江西南昌),自稱“江南”。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南唐時期(934 ~ 960)。南唐首領李靖,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東北苑”。南唐亡後入宋,被視為南派山水畫大師。在繪畫史上,董源、範寬、李成並稱為北宋初年的三傑。
董源不僅擅長畫山水,還會畫牛、虎、龍、人物。作為壹個山水畫家,董源也不是專門的。宋人稱贊其豐富多彩的景觀和李思訓風格。但它最原始、最高的成就是水墨山水。他用皮麻子和青苔點綴表現江南的自然風貌,奇妙地傳達了江南的風光,峰巒暗、島嶼隱、樹木隱。他不小心使用他的鋼筆。他目光短淺,對象不多,但從遠處看,他在技巧上令人瞠目結舌,富有創造性。他的代表作《夏靜山口待渡》、《瀟湘圖》生動地展現了夏季江南丘陵和江湖的具體風光。他的筆墨技法完全適應他所表現的具體景物。
宋代沈括稱他“多寫江南真山,不寫奇書”。畫出來的山形多是長江中下遊的丘陵,而且多是起伏的,土山都是石頭穿的,很少是陡峭的。這與比他更早的郝靜所展示的雄偉的北方山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董源非常重視山水畫中的點狀人物的刻畫,總是帶有風俗畫的情節,有時其實關系到整幅畫的主題。人物雖小,簡約脫俗,但人物都是以藍、紅、白等重色襯托,襯托出水墨畫,別有壹番古趣。他的傳世作品有《蘇龍郊區人物圖》等。
董源開創的水墨山水畫新風格被當時的巨然僧人所效仿,後人稱之為董菊。到了宋代,除了米芾和沈括對董巨畫派非常欣賞之外,壹般論者對他的評價並不高。到了元代,采用東舉法的趨勢逐漸打開。認為:“唐畫山水自宋始,如(董)元在諸侯之上”,對董元有了新的認識。元末四家和明代吳門更是把董源奉為楷模。晚明“南北宗”論者雖然在理論上尊王維為“南宗始祖”,但實際上描述的是董源。元代黃說:“作山水者,必學董,惟學詩者,也”。清代王建說,“畫有董駒,作書有王鐘,否則便是異端”。董源對後世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是罕見的。
按畫史來說,東施的山水人物,雲龍、牛虎無所不能,尤其是山水畫,開創了南派山水。他的山水大多是畫的是真正的江南名山,而不是奇怪的筆觸。記載他以江南風光為題材的山水畫“平淡天真,唐代無此”。米芾曾贊其山水,曰:“峰巒遍野,雲霧繚繞。不裝聰明,就是幼稚。”。《五代畫鑒》中記載:“東原山水有兩種:水墨同治,疏林遠樹,遠幽幽深,怪石嶙峋;同樣的顏色,雜文很少,色彩厚重,人多以紅青衣為主,人也有粉元素。都是優秀作品。”北宋沈括在《孟茜談》中提到:“董源擅畫,遠觀秋嵐,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山峻嶺之筆法”。他還說“他的筆法潦草,近視不像物體,但他的風景從遠處看很別扭……”。他擅長畫水墨和淡色風景。他喜歡用麻壹樣的筆觸來表現山脈,用許多布滿苔蘚斑點的明礬頭(山頂上的石頭),更多地畫出濃密的樹叢、棍棒的小山、烏雲和西樵玉浦、朱婷襯托下的江南風光。後人說他的所作所為質樸天真,這是唐朝所沒有的。也有色彩強烈的作品。巖石和巖石上的線條很少,風景豐富,接近李思訓風格,但更放縱和活潑。做龍,牛,虎,人物。
傳世作品
瀟湘圖,現藏故宮博物院;
《夏山圖》,上海博物館;
遼寧省博物館藏《夏靜山口候渡圖》;
“蘇龍郊人”和“洞山堂”這兩條軸線都記載在《故宮名畫三百種》中。
五代至北宋初期是中國山水畫的成熟階段,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後人將其概括為“北派”和“南派”。董源的《瀟湘圖》被認為是“南派”山水畫以畫史的開山之作。董源現存作品有《避暑山莊》、《瀟湘》、《避暑山莊》、《蘇龍郊區》等。瀟湘圖,五代,長50厘米,寬141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