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太湖之南的著名城市。是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下的重點大學。
享有“輕工高教明珠”美譽的江南大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1902創辦的三江師範學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是江南大學的前身。1952年,我國高校院系調整時,南京大學食品工業系、浙江大學農業化學系、江南大學食品工業系與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相關院系合並,組建南京工程學院(現東南大學)食品工業系。1958年,全系東遷無錫,成立無錫輕工業學院。1995更名為無錫輕工業學院,1998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劃轉至教育部直屬。2001 1經教育部批準,無錫輕工大學、江南學院、無錫教育學院合並組建江南大學。
學校學科涵蓋經濟、法律、教育、文學、科學、工程、農業、醫學、管理等九大類,下設生物工程學院、食品學院、紡織服裝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設計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通信與控制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商學院、法政學院、文學院、師範學院、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成人教育招生5000余人,網絡教育招生1,000人。還有教育部批準的對外合作辦學的萊姆頓學院,與社會力量合作辦學的江南大學太湖學院。
學校設有2個博士後流動站,10個博士點,包括輕工技術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覆蓋16個二級博士點,39個碩士點,涵蓋輕工、紡織、食品等各個領域。目前,學校有250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生。學校擁有4個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學科,擁有教育部和國家計委批準的“國家生命科學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培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學位的高層次人才。食品科學、發酵工程等兩個國家重點學科優勢獨特,實力雄厚,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影響巨大。經過近50年的建設和發展,江南大學已成為壹所規模結構合理、教學質量優良、科研水平過硬、社會服務聲譽較高的多學科大學,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認可,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專任教師1,519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雙聘院士2人),教授1,60人,副教授456人。由300多名博士生導師和碩士生導師組成的學術領導團隊,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育人為本,把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經過多年努力,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和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使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專業人才。學校註重學生綜合素質、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比如在本科教學中,相對狹窄的專業對口教育轉入本科通識教育加特色教育;推進多元化人才培養方式,學生通過輔修、第二專業、第二學位培養復合型人才;讓學生早期參與科研活動,從科研實踐中感受和了解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學校非常重視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每年的江南之春文化藝術節、科技節、金秋體育節等活動精彩紛呈,暑期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在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數學競賽、電子制作競賽、機器人競賽、藝術設計競賽等全國性競賽中,學生們年年拿大獎。建校以來,學校為國家輸送了數萬名畢業生,許多畢業生成為各條戰線的科技精英和領軍骨幹。
作為我國輕工業、食品和生物技術的發源地和依托單位之壹,九五期間,學校承擔並完成了壹大批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省部級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其中70多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30多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和省科技進步獎。十五以來,學校科研實力進壹步增強,科技項目和成果逐年增加。2003年獲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獎20項,其中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壹等獎空缺),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技壹等獎1項。2004年科技總經費9000多萬元,批準縱向科研項目97項,橫向科研項目270多項。86項科技成果通過鑒定或驗收,其中30%以上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院系* * *發表各類論文2700余篇,出版專著130余部,143篇論文被國際三大檢索收錄。學校承擔的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農產品深加工”和“發酵工程關鍵技術”已通過竣工驗收,進入滾動後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13項目;獲省級以上科技成果獎8項,其中1項科研成果獲江蘇省科技進步壹等獎;全年申請專利356件,學校專利申請量全國高校排名第七,江蘇省1。人文社科承擔的項目、層次、經費都有很大增加。
沒有音樂,就沒有工作
學校高度重視經濟建設主戰場,加快科技創新,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建立了科技部、國家計委批準的“發酵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0個國家級、省部級研究中心和實驗室。成立了由海爾集團、茅臺酒集團、青島啤酒集團、北京燕京啤酒集團、紹興黃酒集團、江蘇小天鵝集團等100多家企事業單位加入的董事會,註重學校、企業、社會的關系,促進產學研結合,服務社會各方面。每個學院(系)還設有二級董事會,有400多家企事業單位參加。學校十分重視發揮在輕工、食品、藝術設計、紡織、環境、化工、生物醫藥等方面的科技優勢。,積極服務全國輕工紡織行業的科技進步、產品開發和人才知識更新,積極參與國家西部大開發,服務江蘇省沿江發展戰略、蘇北發展戰略和蘇東海上發展戰略,積極適應無錫支柱產業的創新發展、科技和人才需求,從事科研開發、技術服務和人才培訓。與地方政府合資建立的省級大學科技園已成為高新技術研究項目的重要孵化基地,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由於學校的優質服務,中國電信、丹尼索克(中國)有限公司、嘉裏糧油(深圳)商業發展有限公司、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國民澱粉上海化工有限公司、三得利(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青島啤酒集團、重慶啤酒集團、傑能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廣州天賜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國際專
學校與國內外教學科研交流合作頻繁,是教育部批準的首批接收外國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的高校。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它接受並培養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共有260多名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學校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4所大學建立了密切的校際交流關系,與美國、加拿大、日本等近20個國家的大學和機構開展了辦學和科研合作。目前正在實施的校際合作交流項目有17,其中與澳洲、英國頂尖大學的“2+2”學分互認合作項目受到學生歡迎。學校聘請了50多位國外著名學者教授擔任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每年舉辦國際和雙邊學術交流活動,逐步成為紡織、食品、藝術設計等領域的國際交流中心。
學校圖書館現擁有圖書152.76萬余冊,電子圖書37.4萬冊,中外文期刊31000余種,並設立了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學校編輯出版了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食品與生物技術、教育科學四種期刊,以及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冷飲與冷凍食品行業、電池行業雜誌。
在教育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無錫蠡湖新城太湖新校區,占地3100畝,已建成面積36萬平方米。新校區的設計理念是“曲水生態校園”,將青瓦白墻的江南建築風格與溪流、樹林、草坪多層次的園林空間融為壹體,展現綠色、水鄉、文化魅力。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校園為學生學習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鐘靈美麗的江南山水,營造了江南校園先鋒的學術氛圍。它蘊含著深厚的人文傳統,賦予了江南學子創新的創造精神。進入新世紀,學校迎來了改革發展的良好機遇。“211工程”將重點建設和發展工業生物技術、食品科學工程與安全、工業設計創新體系、纖維制品現代加工技術、中小企業管理與發展、輕工過程信息科學與工程等六個優勢特色明顯的學科,進壹步提升學校在紡織、食品等領域的優勢地位。
百年之後,創世紀輝煌。江南大學提出的總體發展目標是,經過五到十年的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壹所特色鮮明、水平先進、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教學、研究、開放的多學科大學,理工科結合,科學與文學交融,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調發展。通過不斷辦出特色、提高水平、謀求發展、壯大實力,力爭到本世紀中葉,把學校建設成為具有國內外壹流影響力、部分學科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綜合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