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美學是壹種怎樣的體驗?
美女,誰不愛,誰不喜歡?尤其是現代,追求各種各樣的美,比如:某些品牌化妝品,某些減肥藥,某些整形手術,努力變美。美的存在,其實中國古代很早就意識到了。孔子在其思想中提出了中國文化中最早的關於“美”的思想,並將美與善聯系起來,為中國文化在這壹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美學作為壹門獨立的學科,最早是由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於1750年在其著作《美學》中提出的。柏拉圖的對話錄《偉大的希庇阿斯》也是西方歷史上第壹篇試圖給“美”下定義的文章。柏拉圖在這篇文章中的兩個立場,即在壹切美的事物中存在著美相,美相是壹切美的事物的終極原因,並且應該定義這個美相,這給後來西方哲學和理性思維探索美的現象帶來了巨大影響,確定了探索的方向——什麽是“美本身”。開始了定義“美”的漫長旅程。公元前6世紀至5世紀,美的現象和藝術的詩意世界進入了人類的思維。1735年,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發表了壹篇論文《關於詩歌的哲學反思》,首次提出了建立專門學科“美學”的設想,為美學找到了恰當的位置,為美學奠定了哲學基礎。因為審美現象與感覺和感官密切相關,它有助於人們理解、欣賞和創造美。通過審美體驗,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比如我在街上看到壹個女孩,壹會兒覺得頭發像瀑布壹樣美。再看的話,會覺得她的頭發又黑又直。這個時候我已經進入到欣賞她頭發的美了,這其實也是很多人追求的。美學作為壹門獨立的學科,為感性認識提供規則,探索“感性認識的完善”——美。他對“美”的定義是“完美的感性”。事實上,鮑姆·加登軒美學的確定並不是最完美的,但畢竟“美學”這門學科在整個知識體系中贏得了壹個存在的位置,也正是這個位置為後來的美學家們提供了壹個施展才華的深刻領域。美學其實就是教人學會欣賞美。壹曲很美,壹朵花很美,秋天的紅葉也很美。人對事物有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活動中最基本的部分。通過已有的審美活動去發現美,比如和朋友去郊遊,目的是放松心情,吸收大自然的新鮮空氣,享受假期的快樂。初衷不是為了搞審美活動,但是接觸到了就會被“忽略”。美的現象是人的現象,它只存在於人與物之間存在審美關系的瞬間。顯然,“美”不是從書本上知道的。只要妳在某時某地有過特別難忘的審美體驗,妳就不會知道這件事。比如妳突然看到壹個漂亮的女孩,壹輛漂亮的車,壹個漂亮的發型等等。,妳會由衷地贊嘆“多美啊!”對於具體審美現象的發生,應該先有審美活動,再有審美體驗。但是...對於具體的體驗者來說,審美體驗反過來成為審美活動的標準和見證。無論如何,審美經驗的形成過程就是審美活動的過程,美感是審美活動的結果,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說,在審美體驗的基礎上,生活被審美化了。美在每個人的心理感受中是不同的,美現象是歷史性的:壹、美現象隨時代而變,“胖瘦”是美現象隨時代而變的最好例證。任何壹種藝術的變遷史,其實都是美的現象隨時代變遷的最好證明。古代神話的美和現代小說的美完全不同。古代建築和現代建築的審美風格完全不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審美時尚,服裝和裝飾的變化就是這種變化的表現。第二,美的現象因文化不同而異。人類社會有不同的文化。我們知道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希伯來文化、非洲文化、印度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就東方文化而言,印度、中國、日本和南亞可能存在差異。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美的現象。比如西方人把直接當成美,中國人把含蓄當成美。中國人喜歡線條的表現力,西方人喜歡造型之美。第三,美的現象因人而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審美偏好。有人喜歡悲劇,有人喜歡喜劇;有人喜歡春天的美好,有人喜歡秋天的清澈,有人喜歡冬天的肅穆。同樣,讀同樣的紅樓夢,不同的人會獲得不同的審美體驗。這些都是性格帶來的美的現象差異。同樣的戲劇和詩歌也有不同的審美體驗。以審美研究為目的:從審美活動中認識人的自由,從審美活動中認識和提高審美能力,創造美好生活,審美研究的壹個重要目的就是學習審美知識,培養每個人的審美能力。這是人文素質的壹個重要方面。誰不喜歡美?我們應該把我們天生的感性變成自覺的自覺的行為,自覺地按照美的尺度來建造我們美好的壹天,不僅是在美術館,也包括在電影院和音樂廳。事實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壹切都可以按照美的尺度來生活和感受。通過學習美學,我懂得了如何進行審美活動,用自己的審美經驗去感受和發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