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做壹個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

如何做壹個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

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基本單位。班主任是這個組織的直接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處於核心地位;班主任是班級群體中的特殊成員,是班級建設的舵手,對班級建設和班風的形成起著關鍵作用。班主任是學校開展各項工作的骨幹,是聯系本班教師的紐帶,是協調學校、社會、家庭等教育力量的樞紐。壹個班主任上課,管理學生,承擔很多責任,不容易。但是,做好班主任工作,對自己也是壹個很好的鍛煉機會,是全面提高自己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對提高自己的用人能力、識人能力、計劃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是壹個很好的鍛煉。那麽,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做壹名具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呢?

第壹,如何做壹名具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

(壹)什麽是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教師專業素質達到成熟水平的標誌,是教師各種專業素質綜合實現的結果。教師的教育智慧體現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師有能力敏銳地感受和準確地判斷在生成和變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有把握教育機遇和轉化教育矛盾和沖突的機智,有根據對象的實際情況及時做出選擇和調整教育行為的勇氣,有使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生活、熱愛學習和創造、樂於與他人進行精神對話的魅力。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師往往具有自己的個性和獨特的風格,他的教育工作能夠達到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境界,對於這樣的教師來說,教育不僅是壹種工作,更是壹種享受。教育智慧使教師從復雜、枯燥、繁重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走出來,進入快樂、精彩的教育生活,既解決了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問題,也解決了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問題。

我想,作為學校的中堅力量,班主任成為壹名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師是義不容辭的發展目標。

(二)智慧概念

1,關於人性的探索馬克思的理論:先有衣食住行,再有上層建築。

美國人文主義者馬斯洛認為,人的追求有五個層次:(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愛的需求(關懷),(4)尊重的需求,(5)自我實現的需求。

中國古代理論:壹是善。孟子曾經論述過人的“善”。他說:“人性之善,更甚於水。人沒毛病,水也沒毛病。”他還說:“人皆有慈悲心;每個人都有善惡之心;每個人都有壹顆尊敬的心;每個人都有壹顆是非之心;慈悲,仁;善惡之心,仁義也;尊重,禮貌;是非之心也是有智慧的。仁和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而是我固有的。”他認為追求真善美是人的本性。

第二類是“惡”。荀子曾經討論過人類的“惡”。他說:“人性本惡,善也是假的。今天的人性,生來利益好,適可而止,所以爭生舍死;生而有疾惡,順之,故賊生而忠死;生而欲耳目,好聲諧感,故淫亂而生,禮儀倫理而死。”同樣,我認為荀子也犯了壹個絕對的錯誤,但他的貪婪、好逸惡勞、好聲好色,確實反映了人類作為動物的本性。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人格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我要求壹口裝滿各種欲望的沸騰大鍋盡快滿足,不考慮現實。自我要考慮現實,像騎手壹樣,不能讓馬韁繩。超我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根據道德理想和完善的原則。

說這個的目的是說壹個道理。人有假、醜、真、善、美。教育的目的是以人為本,弱化學生的假、醜,發展學生的真善美。

2.教育的重點在哪裏?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有壹個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每個人身上至少有七種智能,如語言、數理邏輯、空間、肢體動作、音樂、人際關系、自我認識,但這七種智能在具體的人身上會表現出個體差異。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他在這方面“極其矮小”,可能在另壹方面也很“特殊”。這是中國的壹句老話:“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所以不要糾結於學生的壹些缺點,而要著眼於他們的優點。

人類智慧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智慧總有強弱之分。教育的重點是發現和培養學生的長處,揚長避短,讓每壹個學生都能發光發亮。沒有不成功的學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秘訣就是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他們的特長。

3.如何處理學生的錯誤

經常給妳添麻煩的學生和經常給妳驚喜的學生,妳更喜歡哪個?答案不言而喻,但是哪個學生不犯錯呢?

壹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學校是允許學生犯錯的地方”。

20世紀20年代,魯迅先生做過壹個著名的演講,題目是《在天才之前》,裏面有壹句話:“所以我認為,在要求天才之前,應該要求能使其成長的人。——比如要有好樹好花,就要有好土;沒有土壤,就沒有花草樹木;所以土壤比花草樹木更重要。”65438-0994,美國Darlene赴雲南昆明作為訪問交流老師進行學術交流。很多老師問她“美國學校怎麽教孩子創造力?”並反復要求她在課堂上演示。達琳感到困惑:創造力是如何被“教授”的?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人才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自己成長起來的。”這句話值得思考。我認為,在我們的教育中,不應該探索什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而應該營造良好的教學民主氛圍。

現在我們很多老師習慣了堵學生,不允許這樣懲罰學生。結果就是學生犯錯少了,但是沒有創新行為。我覺得這種以犧牲學生創新天性為代價的教育結果,是壹種信用買賣。

花園路旁邊,沒有幾棵大樹;群山和森林被柱子覆蓋著。讓學生自然成長,不要怕學生犯錯,允許學生犯錯。學生犯錯後,重要的是藝術地將其轉化為教育資源,讓學生“從錯誤中學習”,“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4.什麽是最高的教育藝術?

有壹個全國優秀班主任總結自己的工作,經歷了三個階段。當初對學生嚴格管教,這是不允許的,那也是不允許的。學生經常被批評,也確實“老實”,但班裏的各項工作都上不去。後來咨詢了很多老班主任,學到了壹些教育學生的方法。學生開始活躍起來,班級作業也有所改善。後來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學生心理學》和《如何培養真正的人》,才真正體會到對學生的愛是教育的最高藝術。我努力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思考學生的人生發展,發自內心的關心學生。班級作業進步很大。無論學校搞什麽活動,他的班級都是第壹,最後被評為全國“先進班”

愛,具有神奇的力量,是最高的教育藝術。

(三)管理智慧

1,破窗理論和襪子效應

如果有人打碎了壹棟樓的窗戶玻璃,又不能及時修復,那麽可能會縱容其他人以某種暗示的方式打碎更多的窗戶。於是,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下,犯罪就會滋生。這就是犯罪學家卡琳著名的“破窗理論”。

在班級工作中,如果這個完整的建築出現了“破窗”行為,這個小小的“破窗”行為對於這個完整而協調的班級來說是非常不和諧的。妳的冷漠鼓勵了更多的學生效仿。久而久之,班房裏就會多幾扇“破窗”...

在壹個班級的日常管理中,出勤率似乎很少。在很多同學眼裏,是無足輕重的壹個。遲到壹分鐘永遠不會影響我的課堂學習,因為壹分鐘的學習我能得到什麽?但是遲到可以反映壹個人的學習狀態和精神面貌。

換句話說,當壹個班級的管理完善時,學生們就處於壹個全心全意的班級群體中。當然,學生對自己的行為有很強的自律性,不會遲到。這種嚴格的課堂氣氛會讓學生不由自主地想起:千萬不要遲到。但是,如果有人遲到壹次,班主任不糾正,就會給其他同學壹個提示:可以遲到。越是遲到的人,對沒遲到的人越是縱容。接下來的事情可想而知。可以說這個班很快就會陷入混亂的局面。考勤管理如此,其他班級的管理也是如此。

在個人教育上,也符合這種“玻璃窗理論”。壹個自律的人,在面對壹些錯誤的時候,總會給自己壹個嚴重的警告:“妳不行”,所以他總能在錯誤面前止步不前。當他第壹次犯錯的時候,他要經歷壹個激烈的思想過程,在做錯事之前總會有壹種恐懼和愧疚感。經歷過錯誤之後,我覺得有點釋然了。犯錯之後沒什麽大不了的。如果我不教育自己,我會犯更多或更大的錯誤。久而久之,我跌入了深淵。甚至在班上有壹種“我是差生,我怕誰”的感覺。如果這個時候進行教育,就很難上天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防患於未然。從學生自身來說,也要及時發現和修復“玻璃窗”,提升自己。

如果從另壹個角度來理解“破窗理論”,那就叫“襪子效應”:壹雙幹凈的襪子促使人們去換壹雙新鞋;鞋子的更新會激起人們更新褲子的欲望;褲子更新後,大衣成了人們心中的痛;外衣的變化會使人的臉變得幹凈;.....很快,壹個人的形象就變了。

在日常班級管理中,善於發現班級中的閃光點,尋找壹些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教育資料。比如:樹立壹些好榜樣,或者學習素質優秀;或者優秀的道德品質等等。通過這幾雙“幹凈的襪子”,班級可以得到多方面的轉化,形成積極向上的氛圍。

對於個人教育,也可以利用“襪子效應”。壹個幾十人的班級,難免會有幾個後進生,班主任要全面正確對待,不能只看到“短”的地方,看不到“長”的地方,以偏概全。我們要善於在他們身上找到“幹凈的襪子”。如果有些人不夠自覺遵守紀律,他們可以勇敢幫助別人。有的文化成績並不理想,但在風格上有壹定的特長,有的外表沈默寡言,但能獨立思考,在壹些問題上往往有獨到的見解:有的雖然落後別人壹段時間,但也有爭上遊、爭榮譽的欲望,等等。這就要求我們班主任要充分認識並善於從“短”中觀察和發現“長”,做到揚“長”避“短”。

班主任可以引導學生發現自己潛在的“幹凈襪子”。從而促進自我導向的轉變。曾經看過這樣壹個故事:壹個生活在極度困苦中,卻思考著自己人生的人,想回憶自己自殺前悲傷的生活中有什麽閃光點。在這痛苦的回憶中,他依稀記得小學時畫完壹幅畫,老師給了這樣的評價:“畫得亂七八糟,但色彩還是用得好。”然而,正是這句“但是顏色還是好的”讓他放棄了結束自己生命的念頭。所以在教育後進生的時候,要從多方面尋找他們的閃光點,有意識地去拓展,才能點燃更多的閃光點。

“破窗”和“襪子”對於壹個階級和壹個個人來說,是兩個不可避免的相對物。“破窗理論”強調發現外在的實踐短板,從外部環境育人,“襪子效應”強調挖掘內心的閃光點,從內心心理育人。但兩者之間有統壹性,即兩者和諧統壹,雙管齊下才能取得奇效。

2、學生的管理要建立良好的制度。

七個人曾經住在壹起,每天分享壹大桶粥。可悲的是,每天粥都不夠吃。

起初,他們抽簽決定誰來分粥,每天壹份。所以每個星期,他們只有壹天是飽的,就是分粥的那壹天。後來,他們開始選舉壹個品德高尚的人來分享粥。權力會導致腐敗,大家開始想盡辦法討好他,賄賂他,搞得整個小集團都是硝煙彌漫。然後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粥委和四人選委,互相攻擊,扯皮,粥都涼在嘴裏了。最後我想出了壹個方法:輪流分粥,但是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把剩下的最後壹碗拿起來。為了不讓自己吃的最少,大家都盡量平均分配,哪怕不均,妳也只能承認。大家都很開心很善良,日子也越來越好。

同樣的七個人,不同的分配制度,會有不同的風氣。所以,如果壹個學校,壹個班級有不良作息習慣,那壹定是機制問題。肯定不是完全的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嚴格的對勤奮的獎勵,對懶惰的懲罰。如何制定這樣的制度,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3.公平對待每壹個學生。

壹項心理學調查顯示,84%的中小學生認為公正是教師重要的職業道德;92%的學生認為偏心是老師最不可原諒的缺點。可見,學生對教師公平的期望是相當高的,而教師公平與否與他們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密切相關。在對學生進行評價和獎勵時,壹定要實事求是,分清獎懲。獎懲本身是次要的,學生往往更關心老師是否能秉公處理,以及老師對他們的態度和評價。如果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不能踐行公正無私,就會傷害學生對教師的好感,破壞師生關系。

詹姆斯是上世紀初美國傑出的經濟學家。有壹段時間,他在研究企業激勵員工的最大動力是什麽。他走訪了壹些企業,發現大多數企業把薪酬作為激勵員工的第壹動力,用重金獎勵那些能力強、業績突出的人才。也有少數企業管理者不僅給員工特殊獎勵,還給予五花八門的精神獎勵。但是沒有人否認,薪資應該是最大的動力。

就在詹姆斯準備寫論文的時候,他受邀去壹家企業做講座,遇到了壹個熟人。這個熟人以前在壹家名企工作,不知怎麽就到了這裏。詹姆斯想當然地認為,公司壹定是花了很多錢才挖到的。

沒想到,在與這位熟人的交流中,他驚訝地得知,這裏的工資只有那家名企的壹半。問及原因,熟人高興地說:“因為這裏比較正!”他還解釋說,他去過很多企業,很多平庸的人身居高位,對那些有才華的人指指點點。那些有才華的人,壹開始可能是為了生存而安撫,但是時間長了,就會憤憤不平:為什麽他不勞而獲的工資比我多?他的能力不如我,那他為什麽享受和我壹樣的待遇...這樣的不公會消磨人才的士氣,或者讓人離開。

聽了他的話,詹姆斯覺得豁然開朗。他回來後寫了壹本書,轟動世界,廣為流傳:正義是最大的動力。在書中,他寫道:正義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保障和目標。正義是對人格的尊重,可以讓壹個人最大程度的釋放自己的能量。不公平的規律性是壹種對靈魂的踐踏,是對文明的挑釁,是對社會的犯罪。因此,堅持公平管理和處理事務的原則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如果妳是學校管理者,妳需要維護正義。

4、放下老師的架子

讀《論語》的時候,特別向往這樣壹個場景:弟子們隨便圍坐在壹個地方,老師說,現在請大家談談自己的誌向。於是門徒們開始吵鬧地談論起來。有想當官的,有心思深的,有想做教育的,有害羞的,說只是想和幾個人去伊河洗個澡,吹個風,唱唱歌,開開心心回家。老師們總是面帶微笑,不時點頭,當他們有和自己壹樣的想法時,他們會感嘆,會大加贊賞。老師沒有清高的架子,學生沒有拘束,比如坐在春風。這是壹代大師創造的教育場景。

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陶行知是壹座令人欽佩的豐碑,他創立了“生活教育”理論。他將生命教育定義為“教育生命,用生命教育,為了生活前進的需要而教育”,並系統地付諸於教育實踐,與學生壹起學,壹起做,壹起培養。我們有什麽必要去維護老師的尊嚴,不去深入學生的生活,和他們壹起生活?

以上,我只從三個方面簡單談了壹下我對如何做壹個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的理解。但是和我們學校壹些班主任的工作相比,和這個目標有很大差距。這體現在:

1.有些教師責任心不強,缺乏主動性,工作得過且過,有壹種職業厭倦和躁動的感覺。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我們應該有高度的責任感,對家長和學生負責。十幾歲的學生犯壹些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的壹些老班主任因為和學生打交道久了,見多了,就煩了。尤其是當學生犯下壹個自己已經明確制止的現象時,往往會勃然大怒。有時候到了某個階段,班裏連續發生幾件事,就坐立不安,很累。這些都會給工作帶來很多不便。

2.班主任管理方式單壹、落後、簡單,管理方式因循守舊、墨守成規。

我們發現,壹些老班主任往往自以為有壹套,不求上進,墨守成規,工作千篇壹律、公式化,使得班級毫無生氣,如同壹潭死水,後果必然是學生的抱怨和指責,造成師生關系的疏遠和緊張。其他人喜歡依靠經驗,在工作中做出主觀判斷。經驗可以提供參考,讓人少走彎路。但是,如果班主任壹味依賴經驗,忽視學生個體的特殊性,往往會以先人為主,形成主觀偏見,有時甚至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3.工作中缺乏愛心、耐心和真誠。

有些年輕老師因為學生調皮搗蛋,過了壹段時間就對學生失去耐心和信心,於是壹味指責。有些老師缺乏與學生的真誠交流,永遠無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歸結起來就是老師的愛不夠。如果有壹個班主任,他的壹個學生很調皮,壹旦違紀,班主任二話不說就把他送到政教處,交給學校處理。此後,學生對班主任產生了抵觸情緒,因此對學習產生了厭惡情緒,後來向父母提出了退學的想法。

4.有些老師不註意自己的言行,往往會對學生的心靈造成創傷。

在班級工作中,有些班主任急於求成,恨鐵不成鋼。雖然他們有強烈的願望和良好的動機來教好學生,但結果適得其反,給教育教學帶來不應有的損失。舉幾個例子。有些班主任經常喜歡對不聽話、不願意接受教育的學生說:“我管不了妳,請妳家長來”或者“跟妳去政教處”。這樣做的危害是暴露了自己的無能,失去了班主任的威信,同時也讓學生反感。壹些敢於反駁自己的壹些言論或者對自己的壹些做法不滿的同學,往往會說:“妳是誰?如果我不關心妳,我就不會當班主任。”“我們看看誰怕誰。”這種危害是:失去身份,失去個性,威脅學生,學生對此不滿意。還有人對壹些情緒已經很對立的同學說,故意在壹些問題上為難自己:“妳調皮,以後我找妳算帳”“小心點,以後別怪我沒畢業”。這是在恐嚇學生,逼他們就範,但被嚇壹會兒不會長久,會讓學生心生怨恨。當然還有很多“頑固不化,不可救藥”“朽木不可雕”“無可救藥”“不可救藥”這些錯誤言行對學生的傷害很大,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視。

教育家陶行知說:“教師是創造真善美的藝術雕塑家。”“親師”才能更好地“信其道”。每個教師都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做壹個有教育智慧的教育者。讓我們嘉中的所有人繼續發揚“嘉中精神”,與時俱進,銳意創新,做好各項工作;在基本實現“省內壹流、國內知名、海外有影響力”辦學目標的基礎上,勇往直前,打造基於瓊海“三色文化”的文化管理模式,成為高質量、有文化特色的國家級示範性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