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摩崖石刻是光祿銀泰榜書,其摩崖高252厘米。206厘米寬。主篆書高95厘米,寬70厘米。下壹段是楷書,直徑11.5厘米。正文:“光祿銀泰。”右段:“明朝嘉靖十四年,孟東吉在福建出家。”左段:“宋嘉定十三年中秋看太陽,判程師孟為撫州周知。”
宋亮客家《三山錄》記載:熙寧二年(1069),程大清老師孟氏“常晴喜獨來,野僧題石為誦經臺;沒有哪首詩能比得上閆光魯,但每次想起登船,我都為自己感到難過。”黃明趙衷的《八閩通誌》中說:“成師孟嘗於西寧此處,僧人在石之西刻‘光祿銀泰’二字。”民國《福建進士誌》說:“認為孟是篆刻大師是大錯特錯的,...孟知福州是熙寧元年,嘉定題卻是12年,相差160多年...明朝不學之人加錢騙人。”上述三部地方誌的記載表明:1。“光祿銀泰”二字並非程師孟所寫,而是師孟遊歷此地時由僧人題寫。二、“宋嘉定十二年程師孟書”這句話,是石民居士於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所作。
在摩崖石刻中,福建山的著名題字是典型的。懸崖高165厘米,寬120厘米。隸書,正文高75厘米,寬60厘米,下款直徑10厘米。正文:“岷山。雪屋程師孟書。”明《八閩通誌》記載:“岷山在府西南隅。其山自宋已鏟,余巨石突兀,石北刻‘岷山’二字。”郭白蒼《烏石山記》雲:“字岷山,徑有尺。不知道是誰的筆。”現存“岷山”。《雪府程師孟書》下壹段“雪府程師孟書”疑似後人所加。《清榮銀新檢》記載:岷山,此為林南山偽刻。
摩崖石刻中有曾養鳳所刻的壹首詩,詩中寫道:“思九洲,傾向歸計。金陵官添霜發,玉足山憶往事。還有香草派詩人,藝術家和藝術家收集和畫名人。楊侯英發除刺,求澄清。三十六年三月,曾養鳳轉修治福建光祿銀泰舊跡。”曾養鳳,福州人,民國時期任川康鹽務局局長,後調任福建鹽務局副局長。他寫了《中國鹽政史》。
摩崖石刻中還有侯蔭培的題詞:“民國秋,奉令來福建轉政,閑時賞景。古人說雲園涉趣,信非虛。因為幾個字,我就借鑒壹下。丙寅秋,輕舞侯蔭培。”
民國18 (1929)年,吳先列書:“半池秋水,壹井。”民國三十五年(1946),胡表曰:“山不高。”盧星榕等人題寫:“適亭。如果遊資變成話題,魯西盧星榕。”
盧星榕(1896~1950),字光宗,尤溪人,盧興邦之弟。歷任東路賊營司令、閩北國民革命軍第八路司令、五十二師師長、福建省政府委員。1936任少將,1937任副司令員,後調任軍委任高級參議員。1948年當選第壹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後投奔中國人民解放軍起義。1950年二月死於尤溪。
光祿銀泰也有五處失傳的摩崖石刻:1。邱琦(郭白蒼)寫道:“世界如壹盤棋,我的處境是壹顆白頭。壹千年前,仇和與客人聊天,自嘲,在石頭上寫詩。光緒信義,秋秦權山堂題,詩書刻光祿銀泰石側。”2.葉大勇等封號:“葉大勇、陳茂厚、岷縣陳、侯管劉受山亭泡茶坐月影響較大。當時光緒未初秋。”葉大勇,岷縣人,光緒二年(1876)舉人,受關隴西縣訓示。陳茂厚,岷縣人,40歲時在光緒二年中進士,在江南道為官,監管禦史。陳,毛侯的孿生兄弟,鹹豐五年(1855)舉人。掌管官戶司,知安陸府、漢陽府、慶安府、武昌府,授內閣學士。3.王仁堪題詞:“十壹月月滿星,異於綠春,可用來寫王仁堪之題。”王仁堪(1849~1893),本名柯莊,仁安人。閔縣狀元,光緒三年(1877)鎮江、蘇州知府,秉性忠厚,位高權重,體恤江蘇百姓,政績斐然。4.郭等題:“岷山十五梅。光緒日,郭在岷縣,姐姐問秦,采珠,問秦媳婦,采珠女陳,陳貴玉,桂萬,猶皇後,侯官郭,沁園主葉,冒著冰凍的歷法四處觀望,談詩。郭、文琴和都是郭白蒼的女兒。長泰焦裕和岷縣陳維周的妻子伊壹。文欽,隴西管教,岷縣葉大勇之妻。采珠人,翰林院編著,四川學政,岷縣陳茂厚之妻。湖北武昌女知府陳與岷縣女知府陳。陳貴玉、桂灣和陳貴是陳茂厚的女兒。王覺如,舉人王秀文的女兒。郭,侯官,舉人,劉大,妻;女人,來自河北路和的侯蓉。翰林院學士葉在廣東學政治,岷縣女葉大隆。5.嚴選老人名單:“秦權。光緒是新的,但宣萱的老人在這裏有壹個春天。《烏石山誌》記載此署“光緒七年市民郭白蒼所題”。光祿銀泰不僅有石刻,還保留著陽月潭、沁園、石橋(東港巡橋)、亭臺樓閣、石槽、隱泉井等。
同治年間,李先生在魚池山房作梅時,得了岷山寺石盆(法香苑宋代石槽),並在盆中鑲石兩塊,作《岷山隸書松盆池贊》序。
光祿銀泰前有壹宋代石槽(石盆),長約268厘米,寬105厘米,高42厘米(圖二)。這個石槽是李作梅獲得的岷山富寶寺石盆,槽邊刻有“宣和六年冬造盆”的字樣,很好造。光緒辛四侯官郭白蒼,其文刻於左。”所謂“仿”,就是郭白蒼挖月池時,在法香院出土了壹個和尚修建的石槽。“宣和六年陳佳董紀造盆,明造”四個字刻在槽外壁上,於是他抄在槽的左外壁上。
隱泉井的井為磚結構,井場用壹整塊花崗巖鑿成環形,直徑約42厘米,外壁刻有“隱泉”字樣。新倉蒼樹。“正文為草書,下款為篆書(圖三)。
沁園建假山,光祿銀泰前。光緒七年(1881),郭白蒼挖月池,借土築假山,假山層曲折,植松、竹、梅、李、木62株。假山頂端建有壹座六角木結構的亭子,名為“追昔亭”。(圖4)追溪亭原位於光祿銀泰西側,是光緒八年(1882)郭白蒼為祭拜光祿清,了解福州程師孟而建。郭白蒼《追昔亭》詩曰:“閱盡名山名石,唱臺更美。萬株手植無人憶,君獨憶。”
道光三十年(1850),林則徐在光祿銀泰西葉景昌家的四方亭前放鶴,後人在其處刻“鶴”字,並賦詩壹首:“銀泰四鶴舞徜徉,字響於前。看來我是想老老實實地做人,不想和天比了。”郭白蒼《鶴登》詩曰:“四方亭前鶴立,千年鶴骨當磨。銀泰西岸,鶴高,鶴去人也是寶。文忠徒然回老家,鄉望人山人海,掩路而行。名人面對世界* * *地圖,壹刻也不能旅遊。園中放鶴非同尋常,林下清風懷二老。主人和客人都很看重,籠吊也不惱。苔階掩映幾轉,可以在此歇息。”幾年前,書法家佛明璧(趙玉林)在假山的東面豎立了壹個“鶴”的石碑,以紀念林則徐的飛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