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其中,有壹座城市,從當年的火熱,到如今的只能守住最後。大連在壹段時間內被全國寄予厚望,希望將其打造成“北方的香港”。
然而,多年來,鄭州和Xi等北方城市在政策支持和自身努力下迅速崛起,而大連卻在節節敗退。
2020年大連GDP在內地僅7000多億,排名第29位,年增長率不到1%。雖然不會衰落,但幾乎會原地踏步。當大連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人們似乎也忘記了這座城市的百年繁華。
早在19年底,大連就被作為國家重點產業基地大力扶持。大連位於遼東半島南部。由於中心高外圍低的特殊地形,為大連沿海抵禦寒潮提供了天然屏障,因此大連是中國僅有的不凍港之壹。
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大連作為東北海域的軍事基地,受到了極大的關註。然而,清政府力量薄弱,未能守住這個戰場。
20世紀初,俄國強行租借大連及其附近的土地。當他們的實地考察隊來到這個地方時,他們被這裏的優勢震驚了。
於是俄羅斯在這片土地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把它變成了城市的雛形。但在隨後的日俄戰爭中,俄羅斯戰敗撤離,日本占領了該地區。
日本也非常重視大連,不遺余力地完善其城市發展。當時兩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這片土地。原因是什麽?
對於當時的日俄來說,占領大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方便侵略中國。
大連地理位置優越。如果選擇此地作為門戶,就相當於控制了整個渤海沿岸。有了大連和旅順的幫助,無論是部隊運輸還是商業運作都可以暢通無阻。
大連背後輻射的是中國礦產資源豐富、人力充足的東北地區。在東北修建鐵路,依靠大連自由港的政策,迫使中國的勞動力為了國家的需要而開采中國的資源,打的好算盤!
廣州太遠,上海香港被英美等國占領。所以在日本是侵略中國的帝國主義主力的時候,大連遠遠優於廣州和上海。
抗日戰爭爆發前,大連港的吞吐量已占全國港口的五分之壹以上。日本在此不遺余力地經營,提供了充足的積累以滿足資本擴張,客觀上促進了大連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直到解放戰爭,中國* * *產黨成功解放大連,在當地設立旅大辦事處。建國初期,旅大行署改組為直轄市。此時,依托積累的鐵路網、發達的港口和陸路運輸線,大連已成為交通樞紐。
大連因為經營鋼鐵、造船、機車等行業,重工業基礎較好,所以改革開放後被中央政府優先建設。20世紀80年代,大連正式成立,並作為國家重點工業基地開始工作。
除了當時的交通、地理位置、工業基礎等優勢,大連還得益於改革開放的春風,大量東北勞動力湧入。
大連作為全國第壹個國家級開發區,享受了當時的政策紅利,包括但不限於進出口自由,不用交省稅,引進外資重點投資地。到20世紀80年代末,大連的經濟已經發展到全國十大城市。
但作為當時北方最大的港口,大連九十年代初的GDP只有香港的四分之壹左右。雖然兩者之間有很多客觀條件,導致大連和香港差距很大,但是國內輿論還是偏向大連。
對此,大連市政府直接表示,“20年內要把大連建成北方的香港。”隨後,大連制定了壹系列發展計劃,希望將大連從單壹的重工業基地建設成為二、三產業並重的綜合性城市。
從當時的產業基礎和自然優勢來看,大連和香港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所以大連計劃推動當地的金融、商業和信息技術產業,使其成為壹個全方位發展的六邊形城市。
這個宏偉的構想在當時壹石激起千層浪,很多專家對大連的這些計劃持肯定態度,所以大多數人都在期待看到大連再次騰飛。
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和網絡信息產業的興起,大連壹步步錯失良機,逐漸停滯,被南方許多城市超越。現在,大連建市的“20年”早已過去,大連並沒有更進壹步,而是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失去了優勢,被淘汰。
為什麽積累了如此大優勢的大連在接下來的30年裏節節敗退,幾乎從全國前10的城市壹路跌出前30?
首先,大連最嚴重的問題是錯過了產業轉移升級的機遇。重工業時代,大連依托東北的勞動力優勢,鋼鐵石油產量在全國名列前茅。但隨之而來的是信息產業的發展和信息產業集聚城市的興起。
隨著廣州、廈門、珠海等城市自貿區的建立,全國各地出現了人才由北向南流動的趨勢,南方壹下子吸納了大量高層次人才。
大連的人才流失不是沒有道理的。相比當時的大連,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政策開放,城市宜居,收入更高,生活工作條件更好。雖然大連有重工業基礎作為吸引人才的手段,但它對知識型人才的吸引力不夠。
人才流失讓大連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難以聚集力量完成規劃,城市的轉型被迫擱淺。反觀同期崛起的深圳,吸納了大量高科技產業,誕生了騰訊、阿裏等民營龍頭企業,發展如日中天。
之後,深圳在短短幾年內完成了超越香港的任務,杭州、成都等新興科技城市也吸納了大量人才,完成了新舊交替。但大連依然是原地踏步,在變化,在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的現代,每壹天的停滯都意味著巨大的損失。
此外,大連本身的地理條件也限制了它的擴張和發展。大連位於遼東半島的壹角,是壹片狹長而破碎的土地。
原來的工業基地占用了太多的基礎土地,新企業根本沒有立足之地。即使開發了壹些新的區域供他們使用,交通問題也成了壹個大障礙。
大連機場建的比較早,所以現在變成了“城市機場”,對周邊生活影響很大。大連很難拿出移動機場的土地,光靠填海是走不通的。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巧妙的計劃,在無地可用、無處可動的尷尬局面面前,也會顯得蒼白無力。
大連沒有腹地可以依托,也沒有為鄰裏提供發展輻射。在連通性越來越強的現代城市建設浪潮中,它就像壹個孤獨的行者。
最後,大連在做出城市轉型的規劃後,會稍微“偏執”地關註,導致城市定位的輾轉反側,難以找到真正的立足點和發力點。
為了實現振興第三產業的目標,大連的城市基礎設施支出在90年代末壹度達到GDP的三分之壹,是當時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如此誇張的投入收效甚微,導致大連在21世紀初被青島超越。
城市建設中不斷出現的困難並沒有讓大連停下腳步。為了建設新時代的國際化城市,大連致力於發展環境友好型和風景優美型城市。而大連固有的重工業基礎和限制其技能的地域限制,在這方面進展甚微。
大連為了實現其固有的目標,甚至將壹些汙染嚴重的重工業強行遷出市區,但此時已經錯過了吸引高科技產業的最佳時機,因此大量環境優美的新開發區域被閑置。
這壹系列組合拳失敗後,大連終於意識到並制定了回歸重工業的發展路線。除了固有的石化制造基地和船舶工業基地,大連還引進了現代裝備制造基地和信息技術產業制造基地。
於是,壹些原本以為已經被放棄的傳統重工業壹夜之間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待遇,搬進了新的工業園區,獲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
至少從各方面分析,這壹招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至少比之前的“迷惑操作”好很多。
全新環保產業集群的重工業生產相對比以前更友好。所以,這種轉型和回歸,本質上確實是正確之舉。
經過幾十年的迷茫,大連或許找到了潛在的發展點,即將迎來新壹輪的復興。但在這些方面,目前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對手並不多。從更近的角度來看,韓國和日本的造船業和第三產業都將是大連的競爭對手。
大連如何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才能重現往日風光,扭轉乾坤?我覺得可以重點關註以下幾點。
壹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提高制造業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總之,大連之前的劣勢就是邯鄲學步。在迷茫中反復思考出路,不知道靈感就在身邊。
大連的重工業是由百年工業基礎沈澱下來的。新時代,重工業不是被時代拋棄,而是有些與時代脫節。所以,促進信息技術產業和重工業的結合,比拋棄重工業,改造信息產業要好得多。
引進自動化制造技術,創造人工智能產品,對原有產品進行壹次技術改造。這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大量的投資,但這壹舉措結合了當地的特點和專業知識,有望實現。
第二,擴大引進人才、留住本土人才的力度,實現人才的“開源節流”。大連是大連理工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的所在地。可惜大連的發展潛力和現狀導致當地頂尖人才選擇離開。
參考鄭州的人才引進政策,加大經濟補貼力度留住本地人才,在就業、住房等方面給予更多優惠。這些豐厚的物質補貼才是留住人才的誠意。
此外,合理規劃未來產業,大膽規劃高素質人才能用的地方,使產業布局既腳踏實地又躊躇滿誌,鼓勵人才與大連共同發展。
第三,改變過去嚴重依賴外貿的局面,實現從外資到自主發展的轉變。大連過去依靠自貿區的優勢,吸引了大量的外貿投資。而當經濟特區逐漸建立起來,大連在這方面的優勢就有些弱了。
尤其是在大連準備產業轉型的10年,更是放棄了原本便利的外貿政策,使得壹些原本在大連進行外貿交易的企業不得不放棄大連優越的地理位置,選擇其他地方。
日本嚴重的泡沫經濟引發了失去的二十年;脫離了實體經濟的巴西,從南美最初的希望變成了二流。由此可見,壹個獨立運行發展的經濟結構是多麽重要。
大連要放寬外貿政策,吸引外資,同時充分利用外貿紅利,留住本地高端企業,完成從臍帶支撐到自主覓食的蝶變。
世界格局猶如暗流湧動,無數人每天見證著不同城市的興衰。大連壹時迷失了方向,但在前方多雲的道路上,有壹絲淡淡的陽光從天空中漏出。
幾次經濟上的失誤,都無法拖垮這座見證了百年滄桑的城市,大連的未來將像壹艘修整過的萬噸巨輪,即將再次出海,駛向國際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