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新中式”建築風格
建築風格是指建築在功能和外觀上所反映出來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建築形式、空間組合和建築裝飾所表現出來的藝術氛圍上。建築風格不僅受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材料和技術的制約,還受設計者的思想、觀點和藝術修養的影響。中國古代的宮殿建築平面嚴謹對稱,主次分明,磚墻木梁框架結構,飛檐鬥拱,沈箱雕梁畫棟,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建築風格。
1.中國建築風格的演變與發展。
中國建築史壹般分為三部分:古代建築史、近代建築史和現代建築史。古代部分經歷了非常漫長的發展過程。它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歷史階段,其中封建社會是中國建築風格形成和穩定的主要時期。中國古代建築作為壹個獨特的體系,基本形成於漢代,到了唐代,中國封建社會的建築已經到了壹個成熟的階段,明清時期的建築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築的高潮。
1840鴉片戰爭後,中國結束了漫長的封建社會,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時期,中國建築也轉入了近代。由於外來文化的入侵,建築風格開始多樣化。中國的建築師壹方面探索西方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的完美結合,另壹方面挑戰現代主義建築。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建築風格,如中西混合風格、外國建築、中國傳統復興風格和現代風格。
1949新中國成立,中國建築進入近代。早期,他提倡民族形式,反對國際現代主義建築。改革開放後,由於外國建築師、建築材料、新興技術的湧入和政治思想的解放,現代主義建築開始盛行,建築風格趨於多元化。有“花園洋房”、“歐式”、“北美式”,也有純粹模仿傳統建築的。令人欣慰的是,中國傳統建築在繼承和創新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探索和發展,湧現出壹大批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優秀建築,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新中國”建築風格。
2.對傳統建築的基本理解
2.1,傳統建築的主要特征
壹般來說,壹座建築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下部設有臺座,中部是以木材為主要承重結構的房屋,上部是翼形延伸屋頂(如圖1)。屋頂在傳統建築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屋頂有各種形式,與等級有關。在平面布局上圍繞壹個或幾個庭院或天井而建。庭院大小主次分明,形狀方方正正,長長的。庭院空間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精髓。傳統建築註重建築細節用筆,相當費力。象棋的使用是傳統建築最顯著的特征之壹。鬥棋既是承重構件,也是重要的裝飾構件。裝飾木質結構的外露部分,梁頭做成螞蚱頭,額頭做成“霸王拳”,下端做成“翹嘴”。屋架折疊(提升)形成平緩的屋頂曲線。壹是美觀,二是有利於屋頂排水。在建築材料上,廣泛使用琉璃瓦、磚、石、木,上面還有精美的雕刻。猩紅色和灰色是傳統建築的主色調。猩紅色和黃色主要用於皇家建築的形式,以顯示高貴和奢華。
傳統建築追求建築結構、建築裝飾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構件的功能往往是多重的,將材料的性能發揮到極致。在國際象棋的使用中,屋架的折疊就是壹個很好的證據。傳統建築的結構體系采用骨架承重,抗震性能好。民間有句話叫“墻倒了房子不倒”。承重性能和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差不多,它們的區別只在於使用的材料。傳統建築的缺點是材料以木材為主,耐久性和耐火性較差。
2.2、地域建築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地區自然氣候差異較大。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建築形式,所以傳統建築的地域性也是壹大特色。北京四合院,蘇州私家園林,安徽徽派民居,上海弄堂,雲南傣家竹樓?這些是中國的傳統建築。為了禦寒,北方的建築往往又厚又密又封閉。南方氣候多雨、濕熱,建築風格輕盈靈動、開放。所以傳統建築是各種建築風格的綜合體。雖然形式不同,但都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底蘊。
3.“新中式”建築的表達
“新中式”建築主要是通過現代建築材料和設計手法對傳統建築中的元素進行修正,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演變和抽象。雖然在外觀上看不到傳統建築的原貌,但在整體風格上依然保留了中國建築的韻味和精髓。空間結構有意遵循傳統建築的布局格式,延續了傳統建築中壹直使用的蓋瓦坡屋頂。而且根據地域特點,吸收了當地的建築形式和色彩,有自己的特色。體現新風貌,彰顯中國文化魅力。
3.1,空間組合
在建築的空間組合上,取傳統建築之精華。“新中式”建築的空間設計既保留了傳統文化,又體現了時代特征,打破了中國傳統風格多沈穩少熱鬧的弊端。庭院是中國傳統建築的靈魂,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它更像是壹個大而開闊的客廳。“新中式”建築重視庭院空間的布局,形式多樣,或開或凹於半地下,或凸起於屋頂,形成“屋頂花園”。萬科第五園(如圖2)是萬科集團在深圳龍崗區的住宅項目,在整體空間布局上繼承和發揚了傳統居住空間的文化內涵。整個居住區的布局由兩個大院落組成,中間由中央景觀帶隔開。壹條半環道將兩個院落連接起來,每個院落由院落、重疊院落、復合院落組成。每個組團內部由深度不同的街道或步行道、大小不同的院落組成,形成舒適、人性化的鄰裏生活空間。
3.2、形態構成
形式包括建築本身的形式和它所形成的“場”,有了形式才能生動。形式是指建築的幾何構成,“場”是指建築的精神感受所形成的氛圍。“新中式”建築的“形”,在於通過對建築本身形式的回歸,尋找傳統文化的底蘊,用現代的“形”體現傳統建築文化的“韻味”。由於地域文化差異,北方的建築更多融合了漢唐建築元素。以皇家建築為範本,增加了“大宅門”的感覺,給人壹種更加雄偉的風格。與南方建築的輕盈柔美大相徑庭。南方“新中式”建築的“形”主要是以江南園林的建築形式為基礎,融入更多明清建築元素,加重亭、臺、樓、榭的營造,註重生活情趣,給人清新自然的感覺。傳統建築符號被改造和創新為新建築,從而創造出具有中國魅力的新建築。有很多典型的例子,比如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北京的唐朝,優勝美地等等。中國館(如圖3)選用傳統建築的承重構件鬥拱作為整體建築形象,並賦予其東方之冠的寓意。鬥拱是能觸動零星思維的象征性意象,是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中的奇特構件。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出現了。它突出屋檐,層層疊疊,既將屋檐的受力均勻地傳遞到柱子上,又增加了屋檐的懸挑,增強了美感。北京優山美地(如圖4)更多的吸收了北方民居建築的造型元素。如門樓、雙坡屋頂、屋脊、門楣、木格窗裝飾、漏窗、灰空間框架等。,並運用現代美學進行藝術處理、簡化和變形。通過對細節的精心考慮,符合現代人的白氫審美觀,充分體現現代建築技術,打造具有傳統文化底蘊的居住社區。
3.3、顏色搭配
中國建築有很強的地域特色,註重色彩的搭配。江南水鄉的青磚白墻瓦,與優美的自然環境融為壹體。北方的建築色彩豐富,對比強烈。比如北京故宮,紅墻黃瓦,紅院墻,金碧輝煌的屋頂,以藍天為背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國紅、琉璃黃、長城灰、玉白等成為中國傳統建築的固有色彩,營造出崇高、喜慶、祥和、寧靜、內斂的“新中式”建築空間。中國館(如圖3)以紅色為主要元素,充分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以紅色為主題的理念,也體現了節日的氣氛,令遊客驚嘆不已。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如圖5)不僅在形式上繼承和發展了傳統建築文化,而且以白色粉彩墻為主調,輔以灰色調,使建築與蘇州傳統的城市肌理完全融為壹體。
3.4、材料選擇
以磚、石、木為主的傳統建築材料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建築的要求。建築材料的選擇與建築的藝術效果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如何利用混凝土、鋼材、玻璃等現代新型建築材料來體現傳統建築文化,是壹個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有兩種方法可以借鑒:壹種是利用可循環利用的建築資源。我國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建築垃圾,其中大部分建築垃圾未經任何處理就被施工單位運到了郊區或鄉村,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浪費和環境汙染。建築垃圾中的壹部分是可以回收利用的,這些破舊的磚石瓦礫的回收利用不僅可以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也是歷史文化的載體。由著名建築師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如圖6)是由非常特殊的材料制成的。設計師將周邊村莊瓦房淘汰的磚瓦加入墻面裝飾,突出地域和傳統特色。二是使用現代新型建築材料。這就需要設計師致力於研究新材料的特性和連接方式,賦予其傳統的建築形式,構造新穎的形式,創造具有傳統建築文化的“新中式”建築。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屋頂造型(如圖5)來源於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屋頂層材料和承重材料采用玻璃、花崗巖和開放式鋼結構。
4.“新中式”建築的未來
“新中式”建築是將現代時尚元素融入中國傳統風格的流行趨勢,致力於創造具有中國魅力的現代城市空間。中國傳統建築講究形神合壹,形神合壹就是“和”。“和”作為中華民族的價值理念和理想追求,對中國建築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天地人合壹”
人是自然和諧整體的壹部分,是壹個動態的主體。人類必須改造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新中式”建築能讓人找到靜雅久違的閑適與寧靜。這是“新中式”建築應該把握的主線。“新中式”建築的出現並沒有帶來壹種“中國風”,而是引導我們追尋文化建築的“中國根”,對中國的建築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八個新中國建築設計在中國
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和民族意識的逐漸恢復,“中國元素”這壹符號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人們開始從混亂的“模仿”和“復制”中梳理出端倪:壹種新的建築形式——新中式建築,是將中國傳統建築元素與現代建築技法相結合而產生的。
新中式建築不僅與中國傳統建築壹脈相承,而且是對傳統建築的發展和變革:既很好地保留了傳統建築的精髓,又有效地融合了現代建築元素和現代設計因素,改變了傳統建築的功能使用,對其進行了重新定位。今天,邊肖在中國收集了八個新的中國建築設計,與妳分享。
新中國建築1。袁林北部的萬科唐越
萬科唐越項目北臨鮮水湖和大板森林公園,西臨觀瀾湖高爾夫球場和七洞水庫,具有得天獨厚的景觀資源。設計團隊充分依托山水資源,在與山水對話的同時,將徽派建築與新古典主義園林完美結合,以合適的尺度,成功將其打造成具有現代中式風格的豪華別墅社區和高端生態居住區。設計以山為軸,四面環水,達到水別墅群戶面對水,山別墅群戶面對山,高層住宅戶擁有廣闊的山水全景的目的。此外,通過使用不同的材料來表達統壹的灰色調,傳達出中國傳統的自然、沈穩的氣息和濃郁的現代東方韻味。
新中國建築2。萬科第五花園
項目以現代中式建築風格為主要特色,吸收了嶺南四大名園、北京四合院等眾多中式建築的精髓,輔以現代建築文化和特色,融合現代時尚元素和傳統建築風格,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發揮到極致。白墻黑瓦的簡約外觀和色彩非常藝術和諧,營造了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格,形成了其獨特的現代新中式建築特色。試圖在中國的居住文化建設上有所突破,我們按照尋找“嶺南四園”的思路,建設了壹個全新的居住區——萬科第五園,意在探索壹種基於“嶺南四園”的新的、南方的中國現代生活模式,花園分層,空間交錯,明亮通透,湖光山色,充滿新意。
新中國建築3。觀看唐朝
《守望唐朝》在設計中明確了不能簡單模仿古建築,要營造傳統的詩意氛圍。它的設計理念是創造壹個可旅遊和宜居的環境。北京中式別墅在回歸中式庭院的生活理念和精神境界的同時,吸收了西式別墅的現代生活流線,以符合現代人生活習慣的室內居住空間,實現舒適的居住生活。其內部空間布局以大面積、小深度的方式實現了住宅的生態特性,並延伸出地面四周集中布局的布局模式,實現內部連接,同時保證了室內空間采光的均勻性和冬季保暖的效果。它綜合體現了中西式房屋的優點,建造了壹座中西合璧的中式房屋。
新中國建築4。義縣
新本土主義建築的基本思想是尊重自然,向自然學習,充分利用自然生態方法,創造壹個健康舒適、生態環保、節能節材的建築環境,以滿足不斷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其內涵有三個特點:時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易縣——新北京四合院將上述理念有機地融入其空間、材料、綠化和文化內涵之中。它不是簡單地繼承傳統四合院的形式,而是在室內外空間中汲取內向、方正、向心的精髓。堅持材料及其結構的真實性和合理性原則。
新中式建築訴香山81號院
基於對場地環境的積極回應,該設計闡述了傳統中國的理想居住方式。細節體現了與延續傳統相壹致的安靜氛圍,展現了設計的簡潔與優雅。當地材料和本地植物的應用保留了場地的特點,並響應了地方。它很好地回答了這樣壹個問題:如何整合建築、景觀和文化,以滿足現代語境下新需求的最終目標。在場地固有條件的前提下,設計師對寧靜、簡潔,更重要的是對理想山居的現代表達的追求根植於西方景觀設計傳統和中國文化。從對場地文脈的敏感反應到對原生植物的選擇,都體現了這種融合的努力。通過對中國傳統山居理想的重述,設計展示了內在的統壹與和諧能在多大程度上喚起* * *。
新中國建築。綠地21城市百合園
百合園以丁字街為骨架的建築布局是“街-前院-內院”和“街-前院-樓”的混合體。整體布局和諧巧妙,相互環繞。街道散發著中式的靜謐和優雅,而空間則展現了庭院的私密和尊重。私家庭院與開放式、半開放式的公共庭院相呼應,勾勒出濃郁的中式風格。現代生活與中國傳統空間的意境在這裏交匯融合,完美實現了居住向庭院情懷的回歸。
新中國建築。象山嘉地
項目遵循“設計源於生活”、“科技回歸生活”、“文化融入自然”三大原則。香山嘉地通過不同層次的空間組合和色彩變化,營造出富有東方靈氣的人居環境。在整體建築風格上,借鑒香山的靈氣和北京傳統文化的精髓,采用中國傳統建築和適當的現代元素,通過“胡同”、“四合院”等不同空間的組合和色彩的變化,營造富有東方韻味的居住環境,結合北京文化特色和紅黃灰等香山色調,打造濃縮北京文化和香山特色的高尚居住區。既能滿足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又能為現代人提供高品質的生活環境。
新中國建築。太和運河上的庭院
北京太和運河岸邊的庭院景觀設計,基於對傳統胡同空間的研究,在此案例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手法對街道空間進行重組。作為壹個整體,它成為中國的形式和現代內涵的象征,而它的氣質和內涵表現在動態和靜態的生活。建築和景觀的形式來源於傳統美學和現代適應性,這是非常現代的居住特征。特別是空間尺度的合理設計、適當的比例以及居住其中的人的心理感受的整體協調是解決景觀設計的主導思路。結合整體規劃以及建築和公共空間系統的布局,設計團隊確立了景觀規劃的思路:由靜街、深巷、馨園、花溪、山水園林構成的新中式景觀體系。隨著時間的發展,幾十個精品小院已經建成,很多大房子去年開始進入設計階段。目前,五座漂亮的大屋已基本完工,分別稱為“禪院”、“廬山隱居”、“怡園”、“桃花園”、“李宮”。
新中式建築通過現代材料和技術改造了傳統建築的各種元素,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必要的演變和抽象,同時融入了西式生活流線的理念。外觀上看不到傳統建築的原貌,但整體風格依然保留了中國民居的韻味和精髓。空間結構有意沿襲傳統民居的布局格式,延續的傳統民居總是采用瓦坡覆蓋的屋頂,但並不循規蹈矩,根據當地的特點吸收當地的建築色彩和風格,可以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新中式建築更適合現代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需求,也讓更多人感受到用現代精神詮釋後的文化回歸和自我覺醒。我相信在未來,新的中國建築會越來越多地在世界各地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