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說,東昌壹村及其周圍沒有村莊。在漳河南岸的東陰山腳下,原來只有壹座神秘的寺廟——青雲寺。
大約1400年前,隋唐時期,遼(今左權縣)縣出現了河南、河北、安徽、山東等外來農民。他們因當地受災,來到我縣秋林或深山區,以種山養牛為主(俗稱逃荒)。久而久之,他們就安定下來了。
605年,隋唐皇帝醜的時候,遼陽北部(原名“廣壽”)壹戶姓宋的人家,發現東陰山肥沃美麗,每天起早貪黑,在主持法號——珍珠花倪的青雲寺周圍開墾土地。他們看他勤儉樸素,就幫他在廟外搭了幾間茅草屋。這人姓宋,名昌邑,所以路人都管這個地方叫。
隋公地(尤楊)伊寧,丁疇617,遼西黃土溝,趙家村,南澳,壹戶姓趙的也遷到這裏。後來以認老鄉、成親戚為由,先後有河北省武安市寺莊村的郭,武安市敦井村的李,河北省邢臺市牧牛池村的張,等。從此,人們習慣稱這個村子為“昌邑村”。當時昌邑村的宋姓和郭姓都是大家族。
656年,陳冰在唐高宗(李治)慶功時,由於人口逐年增加,偏遠的土地不便耕種,逐漸出現了家族兄弟分田的現象。王名太新,四兄弟遷居上遊(今西昌邑村新址壹帶)。以前叫“昌邑西村”。傳說當時的清漳河離南岸很遠,河的主流在七裏店村的老田裏。昌義東和西村打水不方便。再加上冬天河水結冰,夏天洪水很大,所以昌義東和西村商定在兩村之間找壹個水源,挖壹口井。井水清澈甘甜,兩個村子都用。夏天幹旱,他們就把井水拿到地裏種菜,支援壹方。張等家族遷居於此,形成了壹個小村莊,順利地被稱為“井溝”,於是代代相傳有“事長義大”之說,三村連在壹起。這只是壹個傳說。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仁武前後約742年,昌邑東村、西村、井溝富庶,正如杜甫總說:“憶往昔黃金歲月,小城尚有千戶,米肥白,公私糧倉富。”“憶往昔”,他用樸實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大堂的繁華景象。
據文獻記載,天寶八年(749年),全國各大糧倉儲存了12656620石,其中在(1971年),中國考古學家發掘了含有甲倉的遺址,面積42萬平方米,約有4000個糧窯,可儲存約65438+千粒糧食。當時東昌壹村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地理位置在城鄉結合部。遼陽縣的郵局和郵局就設在這裏。村口的三元亭氣勢恢宏,造型獨特,為遼西之最。居民樓遺址也是獨壹無二的。整個村莊的景色、村容村貌、民居和房屋都與家庭的職業活動有關。傳說宋家以養殖為主,如米酒、米醋、糖、茶(原料為當地出產的酸棗葉和葉),趙家則從事鐵木加工,其他單名戶則從事造紙、壓香、灌蠟、麻紡、提花編織等職業。
遼縣地處山川深谷,商賈閉塞,船車不通,交通閉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當地經濟的主要形式。每周三、六、九是縣城集市日,家家戶戶都把自己的產品放到市場上交換。當時縣城裏寺廟很多,俗稱七街八巷九仡佬族。二十四座五道廟,丁字路口各壹座,加上六座大廟、十二座大廟,紛紛上香、趕廟會、唱大戲,也為從事商業活動的農民提供了換取物資和錢幣的絕佳機會。可想而知當時的人和物流是多麽的繁榮昌盛!那真是:
糧食充足,市場繁榮。
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關於傳說中的東長壹村的來歷,還有壹個說法,就是在縣池以西,西長壹村新址是驛站,東長壹村(唐代的村址,在東陰山腳下)是驛站,也叫官宅。驛站是來往於郵局的信差們的臨時住所,而郵局則是信差們與各郡務使們接壤、交談(交涉)的地點。因為車站離郵局遠,所以取名昌邑,西叫昌邑,東叫昌邑。
據元代《新生要錄》記載,“遼縣分為三社,即市社、東社和西社。境內有八關,分別是黃澤關、蘇婷關、長城關、於莊關(沙河)、昌邑關、侯豐關、高莊關、嶺南關。(“關”的意思是通、傳、卡“重要的地方”),可見昌邑關歷史悠久。再加上當時的人都住在城西附近的西關街和東關街,南有河流,北有護城河,所以使者(古稱驛館)都住在城西。相傳遼陽古城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屬直隸山西省。由於歷史久遠,沒有完整的考證。但也有記載,老城大門內外都掛有匾額。東門樓提到“太行在東,慶陽發展”;南門建築提到“南水北調,展現德意誌文明”;西門樓提到“西鎖於今,金德回城”;在北門建築中,用紅色的金字寫著“北拱是神系統,元恭被收集”的漢字。城中區衙門口還有“東托太行、北托沈曦、南托清漳、西托金陽”四座牌樓晉陽”——山西省省會所在地(舊稱“賓”、“晉”晉陽)。可見昌邑關是統治者和使者管轄的地方,早已是不毛之地。
不管怎樣,東昌壹村的由來是真的。就說喪帝(梨竹)神佑甲子904年(唐朝末年),戰亂不斷,連年下雨。壹場大雨過後,漳河暴漲,洪水泛濫,卷走了東長壹、西長壹、井溝村和青雲寺的所有居民。大雨過後,大多數居民搬到了靠近山坡的地方,少數人搬到了其他地方。宋昌義的後裔搬到了現在的紫輝村。此後,東昌壹村和東昌壹村再也沒有修建過像唐朝崛起那樣具有標誌性、象征性和歷史見證性的建築——三元閣。
可見,關於東昌壹村的起源,有兩種意見,但對宋立狀這個姓氏沒有異議。宋是哪裏人?據我縣調查,宋姓多來自河南商丘,其源頭可追溯到陜西渭水。目前東昌壹村的王、李、張都是大戶。以前只有三大姓郭的家族,沒有姓宋姓趙的。只有宋家平和趙家坡是歷史的永久見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