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師範院校的心理咨詢——來訪者問題解讀

師範院校的心理咨詢——來訪者問題解讀

忙畢業論文的那幾天壓力很大。我付出了很多卻沒能得到結果和認可。我非常沮喪。難得的北京藍在我眼裏是霧蒙蒙的。咨詢中心突然說有我的快遞。我已經快壹個月沒在中心咨詢了。我從來沒有送過任何東西到工作場所。拿到的時候有點迷茫。那是壹個透明的麋鹿水晶球,底盤是壹個旋轉的木制八音盒,上面寫著“天空之城”。我知道是v星人l送的。

作為壹名師範大學的實習心理咨詢師,接待了幾十個來訪者,臨近畢業的時候結束了心理咨詢關系,對我來說挺難的。這個水晶球是L來訪者在上次咨詢中提到的。她認為水晶球是最好的東西,她想留下最好的象征來表達她的感激之情。按照行業倫理,咨詢和拜訪的關系在現實中是無法維持的。我看著她,說水晶球應該是我的同伴。以後我遇到什麽困難都可以給妳支持和力量。希望妳能留著。她點頭表示同意。

我回想起當時的畫面,然後看著水晶球,壓抑的感覺瞬間放晴,讓我在陰天重燃生活的動力,覺得這份工作錯過了。我不能問她怎麽想,因為這段咨詢關系已經圓滿結束了。

做咨詢是溫暖而艱難的,要脫離咨詢中的談資,從更專業的角度去分析。根據心理咨詢理論對來訪者的問題進行理論假設,即對案例進行概念化,這是心理咨詢師最重要的能力。就像《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雙重視角,菲茨傑拉德把自己分成兩部分,壹半沈迷於豪宅裏的派對,不醉不歸;然而,他的另壹半卻冷冷地站在窗外,完全幻滅,迷失在黨的後面。咨詢師需要壹個清晰的視野,不僅要感受到咨詢室裏的情緒,還要對其背後有壹個客觀的分析。

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大部分都是從公眾咨詢開始的,不收任何費用,也不接待有嚴重心理問題的來訪者。我會遇到很多愛提問的人,而這些問題的背後,都是各種各樣的想法。對觀念的解讀,也是對人格特征的解讀。他們隱藏了什麽秘密?以下是我在咨詢中遇到的“為什麽”以及背後的解讀。

1.反射

——壹種發泄情緒的方式。

?“老師,我就想問妳,為什麽這些事會發生在我身上?”

?發生的壹些事情讓我很苦惱,有壹種抱怨的感覺。這可能是他們自我探索的開始。這時候我會把重點放在情緒部分,讓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情緒表達出來,靜靜的聽他們的表達,平靜下來後再繼續討論問題。

——渴望獲取知識,梳理自己的思維方式。

壹位參觀者曾說:“老師,我看到這本書上的例題和壹些單詞和我的很像。我想這就是我。妳以為我是因為家庭才成為現在的我嗎?”。

?這類來訪者往往對自己有壹定的探索,也在某些方面了解心理學的知識,渴望進壹步解讀和成長自己。我將討論他的批準書的壹些部分,然後用具體的事件和他的困惑來工作。

2.預期

——渴望權威解讀,依賴他人解決問題

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參加咨詢會,問這樣的問題:“老師,我的孩子總是缺課。妳覺得他有什麽心理問題嗎?他怎麽去上學?”

求權威解讀,壹個是非理性盲目,壹個是理性愉悅。心理咨詢可以從專業角度提出建議,但不是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是很多人對心理咨詢的誤解,表現出依賴他人解決問題的特點。對於這類來訪者,壹般會明確心理咨詢的作用,鼓勵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做出改變。

——需要別人的肯定和支持。

大多數來咨詢的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支持,可以讓人有勇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得到壹個安全的基地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測試

——在乎別人的看法和評價。

“老師,同學總說我太內向,不與人交往,性格孤僻怪異。妳以為我是這樣嗎?”

這類問題壹般涉及到外界對他們的評價,導致他們懷疑自己的性格和能力,進而影響自己的行動。對這類問題的探索應該著眼於來訪者對自己的思考。我會問:“當他們這樣說妳的時候,妳有什麽感覺?妳覺得自己怎麽樣?”了解外界對他的影響程度,以及他們對自己的看法。

-對顧問和主題的操縱,或對咨詢關系的不確定性。

會遇到很多來訪者,壹進門就壹直在說自己,停不下來,伴隨著很多無意義的問題。妳打斷他,他會繼續講下去。

首先,這可能是他的模式在現實生活中的再現。這種人很可能習慣性的想要控制整個談話的節奏,這也是他們對心理咨詢的無知造成的。他們在心理咨詢中沒有建立起安全感,以至於無法表現出內心的感受,而是用以前對待別人的方式對待心理咨詢師。如果關系成熟,我會和他討論這個現象,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表現,是否有利於我們協商。

行動

-逃避行動,陷入行動困境

他們可能對這個問題想了很多,但壹直在原地打轉,不願意采取行動。當妳提出建議時,他會說:“我想過,但是……妳覺得我這樣做是不是更好?”。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去探究是什麽阻礙了他的行動,困擾著他不前進。挖掘內在障礙,深入討論,而不是跟著來訪者的節奏走。

以上是我在咨詢中遇到的壹些問題背後的原因,在咨詢室裏只是很小的壹部分。對問題的分析和解釋是咨詢師的基本能力。從咨詢師的角度來說,提問也是壹種技術。提問的方式是問題越具體,越能顯示自己的思維。太寬泛的問題只能得到寬泛的答案。如果妳問的是“人生的意義是什麽”而不是“我應該做什麽來追求人生的意義”,妳會得到兩個完全不同的答案,別人可以更好的幫助妳。開放式問題可以讓妳獲得更多的信息,封閉式問題可以讓話題更加聚焦,更有效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