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唐宋八大家基本信息

唐宋八大家基本信息

順宗年間,叔父王當政,他擔任禮部尚書,決心進行變法。不久,王失敗,他被貶為永州司馬,調任柳州刺史。他在南方生活了十四年,死於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唐宋八大家之壹,柳宗元反對六朝以來籠罩文壇的光鮮文風,主張散文簡潔流暢。著有《六合東集》四十五卷、《外集》兩卷。《小石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最著名的壹部。

柳宗元壹生留下了600多首詩,他的詩多以抒寫苦悶、悲憤、思鄉、友情為主題,這使他獨樹壹幟。最被世人稱道的,是那些閑適的山水,有著深厚的情懷。柳宗元和唐代另壹位文學家韓愈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在遊記和寓言中,柳宗元也為後人留下了優秀的作品。《永州八記》成為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的代表作。這些優美的山水遊記生動地表達了人們對自然美景的感受,豐富了反映生活的古典散文的新領域,從而確立了山水遊記作為壹種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因其藝術成就,被古往今來的人們傳誦,備受推崇。除了寓言詩,柳宗元還寫了許多寓言故事,如《貴州的驢》、《永謀的老鼠》、《臨江的麋鹿》等,也成為古代著名的寓言。“驢技窮”已經成為壹個成語,幾乎人人都知道。有些寓言篇幅很短,卻被千古傳誦,就像他的山水壹樣。

最受歡迎的作品都是被貶後寫的,永州的作品更好。永州八記:西山初宴遊記、官灘、官灘西山、小石塘、袁家客、石渠、石堅、小石山。它或陡峭幹凈,或清澈美麗,用精致的語言再現自然之美。《永州八記》成書於元和四年之後。當時柳宗元因為變法失敗,被貶到永州,也就是現在的湖南永州。文章都是當時永州附近的壹些風景。文章短小、輕盈、簡潔流暢,為歷代所稱道。其中,小石塘的故事最為著名。作者通過自己的筆,描繪了小石塘壹片寧靜祥和的景色。文章引人入勝,沒完沒了。小石塘壹開始是以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的方式展現的。寫壹個有魚的池子,那麽池水的清澈程度可想而知;寫有魚的人,人的快樂溢於言表。作者形象生動,濃淡有致,筆墨經濟,技法高超。結尾寫的是在壹個幽靜安靜的環境裏,壹種悲涼的感覺,情景交融。蘇洵的父親蘇旭,母親石,有兩個兄弟,蘇蓮和蘇環。蘇洵年輕時讀書很吃力。他19歲嫁給程,27歲下定決心好好讀書。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學習,他在學習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仁宗嘉祐元年(1056),引蘇軾、蘇轍至汴京,召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欣賞他的《權術》、《論衡》、《計策》等作品,認為可以和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當時官員學者爭相講故事,文名因此興盛。

嘉祐二年(1057),次子考中同榜,轟動京城。

嘉祐三年(1058),仁宗召他到舍人院趕考,他卻以生病為由拒絕回信。

嘉祐五年(1060),被韓琦推薦為省校書記,後成為巴州文安郡主簿。他還命令周琛襄城(今河南)縣令姚弼為同修寫了壹百卷的法書。書寫不久,他就去世了,被追授為光祿寺丞。蘇哲寶元出生於2002年2月20日(1039年3月18)。仁宗嘉佑二年(1057),以秀才身份加入蘇軾。不久後,由於失去了母親,他回到了哀悼。嘉祐六年(1061),又與蘇軾為師。當時因為“乞養”,沒有被任命為官,此後壹直在大明府為官。

熙寧五年(1072),入河南為官。元豐八年(1085),舊黨執政,被罷免。他擔任過省校書郎和右書郎的秘書,並被提升到住郎的位置。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直至崇寧三年(1104)定居潁川,隱居田園,自號“應”,卒於11112年10月3日(10年10月25日),死後在端明堂攻讀學士,名為文定。原籍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生於臨江軍(今江西清江)。符節這個詞,不對,是半山。父親王逸,秀才,長期在江西、廣東各縣工作,卒於江寧府(江蘇南京)。全家搬遷後,不能久留,江寧成了第二故鄉。楊跟隨父親四處遊歷,知道了很多,也了解了民情。李青二年(1042),升進士,任渭南東路(今江蘇揚州)判官。李青七年(1047),調任鄞縣(今浙江寧波東南),巡視東溪鄉14,部署水利工程,創制谷民貸款(《青苗法》之初)。他有著良好的政治記錄,並有著獨特的觀點,即財務管理必須是“資本的世界”(即依靠生產的發展)。黃遊調任周樹(今安徽懷寧)三年(1051)。京師名人範仲淹、富弼聞其言,聞其政,遂上書舉薦。他們都以“家貧人多”為由,拒絕出任翰林閣壹職。這期間,他們只擔任了壹年的太常寺牧判官,堅持以東南地方官的身份離開北京,“鞠躬盡瘁”。嘉祐二年(1057),任常州周知。次年,被調至條甸東路(治饒州,今江西博陽)大牢,不久出任第三司判官。向仁宗的《語錄》主張吏治改革要從培養和使用人才的各個方面入手,還要從財務管理、軍事等方面入手,這實際上是後來改革的早期綱領或理論原型。仁宗稱贊他的文才,但他沒有采納變法。然後上《時政》(又名《本世紀無》;當它在熙寧元年提出時,宗申強烈要求及時改革。“有前途的壹天,所以不要急於今天;恐怕我今天沒什麽可擔心的了。”嘉祐八年(1063),仁宗駕崩,不久其母返回江寧守制,離職。英宗在位四年,他不能呆在家裏。

治平四年(1067),宗申即位,次年改稱元熙寧。從江寧知府到翰林學士,在宗申的號召下,他極力主張變法。熙寧二年(1069),二月,出任政務顧問,兼制造三司法規處,準備變法。與此同時,呂惠卿被任命為法規秘書,審查詳細的文本,並成為行政副手王安石的政治改革。當年頒布了等損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第二年,他被任命為總理。神教罷課立三規,權利歸中書。頒布《嘉寶法》和《征兵法》(先在開封試行)。此後三年,逐漸頒布了朝貢法、市場交換法、護馬法、均田稅法和安置將軍法;《免役法》於次年在開封實施。熙寧七年(1074),外有文彥博、司馬光,內有強烈反對新法的三皇後(仁宗皇後、英宗皇後、宗申皇後)。夏征提出了壹個危言聳聽的難民地圖,呂惠卿和曾布,新法的重要人物,彼此失去了和平。宗申停止了新的法律,並在憤怒中六次辭職。江寧府本來就是異相的。次年2月,恢復第二階段。最終,由於與宗申的分歧,改革進展艱難。不到壹年,他再次辭職,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公園。封為靖國公。晚年為善佛,撰《子說》自娛,但仍不忘變法。元豐八年(1085),宗申去世。次年,哲宗改“元佑”,高太後聽政,司馬光任丞相,先後革職,青苗法。他於1920年4月因病去世。史“文”,故史稱“王文公”。有《王文公文集》、《臨川先生集》、《周官易欣》、《十壹勾神》等傳世之作。曾鞏自稱是儒家(曾鞏的《歐陽石雪第壹書》),他的祖父做過博士,父親是太常大夫。曾鞏很有天賦,記憶力很強。他年輕的時候,讀詩書,會背。他和哥哥曾野壹起努力學習,從小就表現出很好的天賦。歷史記載,龔“十二歲就能說話,語言驚人”。弟弟曾昭在《亡兄之行》中稱他“生而機警,不似少年”,記憶力超群,“讀幾萬字,脫口而出”。18歲那年,他去北京趕考,認識了隨父在北京的王安石,成為密友。20歲入國子監,上書歐陽修,呈《時事政策》。歐陽修欣賞他獨特的文筆。歐陽修說:“過我們門的有幾百人,壹個人住著也開心。”(《學士歐陽二書》)自此名滿天下,但因善於運籌帷幄,比現在的文章輕,故屢試不爽。李青七年(1047),父親去世,作為次子(上面還有個哥哥),他不得不輟學回到家鄉,全心全意侍奉繼母。曾鞏少年時,與王安石是摯友。登上歐陽修的門下後,向歐陽修推薦王安石。直到嘉祐二年(1058)歐陽修主持考試,堅持以古文、謀略論為主,詩文賦為輔,曾鞏才與兄弟曾某、曾布、堂弟曾賦成為第壹秀才。

嘉祐四年(1059),在太平府(今安徽當塗縣)參軍,以懂法規、量刑適當著稱。五年間,歐陽修推薦他到京師做校勘,廣納賢才,整理、校勘了大量古籍,如《戰國策》、《說苑》、《新序》、《梁書》、《唐玲》、《李太白紀》、《包容詩》、《列女傳》等,做出了許多歷代的書。

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壹記》校閱,不久被釋放到越州(今浙江紹興)服刑。在西寧任職五年,先後任周知、象州、洪州、撫州、明州、亳州。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他根據王安石的目的和實際情況實施新法。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社會治安、打擊豪強、救災防疫、疏浚河道橋梁、設立驛站、修復城市、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歡迎。

元豐三年(1080),任滄州(今河北)知州。路過開封時,宋神宗召見了他。宋神宗非常欣賞他提出的“儲蓄是理財的關鍵”的建議,並留在了三級醫院。元豐四年,朝廷認為“曾鞏編史當以學者,編五代史事宜”,任命他為史家,編修庭院,判太常殿為禮事。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同年九月,被其母吊唁,去官。次年,卒於江寧府(今南京)。葬於南風源重覺寺右。南宋人稱“文定”,被稱為“南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