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註意
(1)註意不是壹個單壹的概念,而是各種心理現象所使用的名稱。註意這個詞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含義。註意相關現象:選擇性註意、註意轉移、分心信息抑制和集中註意。
首先,斯特魯特效應
Stroop效應是壹種廣泛使用的視覺任務。這種效應意味著,當單詞的印刷顏色與單詞的含義發生沖突,並且任務是命名印刷顏色時,被試的反應是緩慢的。在Stroop效應實驗中,為了完成任務,被試不得不面臨壹個選擇,即不得不從印刷顏色和意義兩個維度來選擇印刷顏色。Stroop(1935)首先證明了這個效應。他發現,人們給100個沖突單詞的墨水顏色命名平均需要110次。相比之下,命名100個純色方塊的墨水顏色平均只需63秒。兩者相差47秒代表Stroop幹擾或Stroop效應。
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的Stroop幹擾效應更大。
Stroop幹擾已被用作評估壓制系統有效性的指標。幹擾越大,抑制效率越低。
第二,自動加工和受控加工
與註意相關的兩個加工水平,即自動加工和控制加工。
自動加工主要用於涉及高度熟悉的項目的簡單任務;
受控加工主要用於困難或不熟悉的任務。自動處理是並行的,換句話說,人們可以同時處理兩個或更多的項目。相比之下,受控處理是壹個系列,壹次只能處理壹個項目。在選擇性註意任務中,當任務容易時,人們傾向於使用自動加工。當任務包含不熟悉的項目,這使得它很難,人們將使用控制加工。
第三,特征整合理論:加工分為兩個階段。第壹階段是分散註意力,人們使用並行處理來自動註冊特征。也就是說,在註意力分散階段,人們會自動處理孤立的特征。當無關項目較多時,被試的目標知覺速度與刺激顯示只包含三個項目時壹樣快,因此無關項目較少。結果表明,特征註冊或編碼是自動的。由此可見,在特征整合理論中,分心是壹種比較低級的加工,大致相當於自動加工。這種處理需要付出的努力很少,以至於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
第二階段是聚焦註意,主要進行壹系列處理,即壹次只識別壹個物體。集中註意力大致相當於控制加工。特征整合理論本質上認為,雖然特征註冊不需要註意,但特征整合需要註意。這種想法得到了虛幻結合現象的進壹步支持。
虛幻組合是指特征組合不當。這種現象發生在註意力超負荷或者人走神的時候,尤其是註意力被高度要求的時候。比如,給壹個人呈現兩個無意義的“dax”和“kay”。如果這個人分心了,他可能會報告他看到了英文單詞“day”。
記憶靠的是註意力。我們只能記住我們註意到的東西。
第四,早期的選擇性註意理論
心理不應期:Welford(1952)通過實驗證明,當兩個信號相繼快速呈現,且被試必須對兩個信號都做出快速反應時,被試對第二個刺激的反應時間取決於第壹個刺激與第二個刺激的時間差,即刺激呈現差,簡稱SOA。與長SOA相比,當SOA很短時,被試對第二個刺激有反應。威爾福德將受試者在這種短暫SOA條件下對第二個刺激反應的延遲稱為心理不應期(PRP)。
雙耳聽力:
在早期關於註意力的實驗中,流行的實驗範式是雙耳聽。在這種範式中,受試者通過耳機同時向雙耳呈現聽覺刺激。通常,不同的刺激到達雙耳。然後,受試者被要求完成壹些任務。在註意力分散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同時註意兩條信息。然後,在選擇性註意實驗中,指令告訴被試註意呈現給壹只耳朵的信息,同時忽略呈現給另壹只耳朵的其他信息。在實驗條件下,研究人員可以向同壹個耳朵呈現兩種聽覺刺激。這兩種刺激可以出現在不同的聲音中,也可以出現在同壹個聲音中。因為兩個聽覺刺激到達同壹個耳朵,所以刺激的空間位置是相同的。此外,研究人員還可以將上述刺激呈現給人的耳朵。壹些研究表明,聲音之間的物理聲學差異和位置的物理分離有助於信息選擇,其中最有效的線索是位置的物理分離。這些結果表明,聽者可以選擇性地註意具有某些共同身體特征的刺激,同時可以拒絕不具有這些特征的刺激。
第五,過濾理論屬於早期選擇模型。
在布羅德本特看來,就像壹個通訊系統壹樣,整個神經系統可以被視為壹個單壹的通道,具有有限的信息傳輸速率。出於經濟原因,在神經系統的容量受到限制之前,需要有壹個選擇性的過濾器或開關。該開關保護系統免受過載。它只允許少量選定的信息通過過濾器,所有其他信息都被阻止。此外,有必要在選擇性濾波器之前假設壹個緩沖器。這個緩沖器是壹個臨時存儲器,其中可以暫時保留未選擇的信息。布羅德本特的過濾理論屬於早期選擇模型。
六、衰減模型
特雷斯曼證明,只有在6%的實驗中,受試者能夠報告來自疏忽通道的單詞。這說明在94%的實驗中,非註意力無法突破濾鏡。如果把所有傳入的信息都處理完整,就不可能有這麽幾個突破。正如布羅德本特所說,特雷斯曼認為過濾器並不遵循要麽全有要麽全無的原則。他指出,過濾器的作用不是屏蔽所有不符合註意力選擇標準的信息,而是衰減或削弱非註意力通道的強度。這個理論叫做衰減模型。如果所有傳入的信息都沒有被屏蔽,那麽目前與之壹致的或者與個體相關的壹些信息,可能就足以提高那些詞的激活,使其超過意識的閾值。
Deutsch的晚期選擇理論:在該理論中,對平行加工的限制更接近於晚期反應階段,而不是早期識別階段。他們建議根據重要性對壹些輸入信號進行加權,並以某種方式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確定當前最重要的信號。只有最重要的信號才會被轉換成記憶存儲和動作輸出等過程。最重要的信息不是在加工的前期選擇的,而是在加工完成之後。所以,選擇是在意義的基礎上做出的。
7.早晚之爭與瓶頸位置:為了找出瓶頸在哪裏,並行加工停止,串行加工開始,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這些實驗的基本邏輯是,如果非跟隨耳中的信息可以被處理到更高的語義水平,那麽註意力選擇就發生在相對較晚的階段。呈現在被試不經意耳朵裏的詞,與後續信息或語義相關,或聯想,或完全不相關。結果顯示,盡管受試者不能記住在不註意的耳朵中呈現的任何單詞,但當註意的耳朵與在不註意的耳朵中呈現的單詞有語義關系時,他們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說下面的單詞。這說明非跟隨耳中的詞已經被無意識地進行了語義加工。
電擊反應:為了衡量不經意的語義信息對後續工作的影響。使用皮膚電反應(GSR)。讓被試先形成條件反射,即在特定的壹組詞語和電擊的預期之間建立聯系。這些單詞與城市有關。然後要求受試者完成雙耳聽力的任務。偶爾會有壹個與電擊相關的詞呈現給不經意的通道。結果發現,盡管受試者聲稱他們並不知道這些詞。然而,受試者表現出明顯的GSR。更有趣的是,對於其他城市詞匯,這些被試也表現出了GSR,但這些詞匯並沒有出現在條件反射訓練階段。結果表明,出現在非跟隨耳中的非註意詞不僅具有語義可及性,而且可以進行語義泛化。
2017心理咨詢師行業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