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藝術風格;融合
藝術設計的風格壹般是指藝術設計師在其藝術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創作個性和藝術個性,是人們的審美觀念、素質水平和民族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總體需求和反映。對於藝術設計風格來說,涉及到藝術家的主觀方面,如思想感情的特殊性、個性氣質、生活閱歷、文化素養、審美理想等。這些都受到國家和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殊性,以及政治、哲學、宗教和美學思想的影響。藝術設計風格的多樣性也來源於審美需求的多樣性。由於欣賞主體的社會層次、文化層次、年齡層次不同,分屬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從而產生不同的審美需求,進而刺激和促進不同藝術風格的形成。
藝術設計風格的形成有很多原因。首先,藝術設計作為壹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必然會在藝術作品上留下藝術家的個人印記。藝術家作為藝術設計中的創作主體,其人格、氣質、天賦、心理等特質自然會投射、鑄造到其藝術作品中,通過創造性勞動將主體客體物化為精神產品。藝術家在藝術設計過程中或創作後的作品中物化了藝術家的個性特征和認知原則。藝術風格是設計的時代風格和民族風格。
壹、時代風格
藝術的時代風格是壹定時期和時代的科技、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反映,藝術設計的時代風格是壹個時代的文化觀念、審美意識和價值取向在設計中的物化表達。商周早期的青銅器裝飾性更強,幻想元素濃厚,形象更為離奇,頗有威嚴和威武之氣。總的來說,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特點是造型生動,紋飾精細,銘文清晰,裝飾華麗。但如果仔細區分,還是能從青銅器的風格中發現鮮明的時代特征。商周時期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青銅藝術也達到了頂峰,特別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普遍笨重,特別是流行壹種“饕餮”的獸面紋,既像牛頭又像虎頭,是壹種兇猛的野獸,又是壹種恐怖的怪物。它顯示了壹種神秘的力量和壹種兇猛的美。它象征著奴隸主階級統治的權威和秩序,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正是在這種文化氛圍中,“鼎”出現了整齊、規範、有組織、有秩序的造型形式。
比如在中國,商周雖然同屬奴隸制,但文化特征不同。商代文化更突出地表現在祭祀上,其生活內容、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圍繞祭祀展開。所以殷商的青銅器,體積感和力度都大大加強了,以滿足祭祀的需要。周代雖有祭祀,但不同於商代的“先鬼後禮”,而是“遠離鬼神”,成為壹種更為理性的禮制活動,具有豐富的倫理意識和嚴格的等級觀念。
再比如中國明式家具的設計風格和審美特征的差異,也是受不同文化的影響造成的。明式家具是在明代私家園林特定的文化氛圍和環境氛圍下產生的,而且很多私家園林的主人本身就是能寫善畫的文人。基於文人的審美要求和標準,他們對園林建築中的家具設計風格進行了整體規劃,其中壹些人還參與了家具風格的設計。這不僅使明式家具散發出濃厚的文人趣味和書卷氣息,也註入了更多的文人文化內涵。明式家具是明代江南文人文化的壹種物化。明代家具工藝因造型產生的比例尺度和古樸典雅之美而達到較高水平。家具整體的長、寬、高,整體與局部的平衡比例都很合適。明式家具被封建統治階級占有和使用。例如,有些椅子有高寬度的座位和扶手,這與封建統治階級要求“坐在危險中”以顯示其威嚴是分不開的。因此,每個時代設計風格的形成都與當時的文化發展密切相關。壹個時代的文化氛圍是那個時代設計發展的土壤,壹個時代的藝術設計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文化面貌和特征。
宗教是壹種復雜的文化形態,它自身創造了相對獨立的宗教文化,使宗教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的特殊形態,成為世界文化發展鏈條中的壹環。在宗教文化中,有各種宗教藝術。涉及建築、雕塑、繪畫等藝術。在中世紀,壹本聖經是統治階級的珍寶,文化傳播的地方是教堂。教堂的設計最能代表當時的西方文化。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和巴黎聖母院就是典型的例子。它們都是哥特式的。從外觀上看,它高聳的塔尖令人敬畏天使,冰冷的墻壁和框架結構令人震撼。教堂內部狹長而高的空間,以及壹排排細長的圓柱,形成了壹種騰空而起的動感,讓人有壹種超脫塵世,走近天國的錯覺。再加上教堂內墻壁或玻璃窗上的基督教故事繪畫,采用彩色玻璃馬賽克的窗戶設計,以《聖經》為主題的玻璃馬賽克主要以紅、藍、紫三色配置,營造出濃厚的宗教氛圍。
“巴洛克”藝術在歐洲的誕生是16世紀末的壹種文化現象,在17世紀初至18世紀初盛極壹時。巴洛克藝術摒棄了嚴謹和諧的古典風格,致力於創造壹種瑰麗、豐滿、寫實的充滿強烈運動和飽和色彩的藝術境界。
“巴洛克”這個詞的意思是“畸形的珍珠”。它反對文藝復興時期形成的追求高度寫實、和諧、尊嚴的人文主義傳統,追求華麗、誇張、怪誕、壯觀的表面效果。它以明亮飽滿的色彩和扭曲洶湧的曲線,通過光線的變化和肢體的動作來塑造壹種精神氛圍,從而將現實生活與激情幻想結合起來,營造出壹種驚心動魄的趣味。
巴洛克建築設計的風格是追求形式上變態、奇特、不落俗套的效果。外觀自由奔放,線條曲折多變,建築構圖節奏不穩定,經常不規則跳躍。波浪形的墻壁有著無盡的動態趨勢。愛用雙欄,甚至以三欄為壹組,寬度變化很大。在裝飾上,“巴洛克”多走曲線,用扭曲多變的圖案,成為復雜迂回的造型;喜歡使用大量色彩鮮艷的壁畫和誇張的雕像,豐富多彩的藝術結構,反映了神權中心的思想。
在建築上,18世紀中後期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出現了壹種洛可可(或稱洛可可)風格,建築外觀笨拙、典型、宏偉,註重復雜的雕刻裝飾。這種雕刻現象是洛可可建築奢華的反映,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現象和本質也存在於這個時代風格中。“洛可可”藝術充滿異國情調和奇思妙想,追求壹種自由、輕松、活潑的自然主義情調。
18世紀下半葉,隨著啟蒙思想的深入,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的矛盾日益尖銳。法國正在醞釀壹場偉大的革命風暴。在這個新時代,精致細膩的“洛可可”藝術與當代氛圍格格不入,人們呼喚能夠符合新時代的新藝術的出現。德國美學家溫克爾曼很早就對古希臘藝術做了大量認真的研究。18世紀中期,他發表了《關於古希臘藝術的論文》、《關於在繪畫和雕塑中模仿希臘作品的壹些看法》,後來又出版了《古代藝術史》壹書,這些作品和他關於古代藝術的美學思想在歐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8世紀中期,意大利等地中海沿岸的古城被逐壹發掘,尤其是羅馬的龐貝古城。人們看到了壹種理性嚴謹、崇尚英雄主義的新藝術風格。18世紀下半葉,法國出現了學習和研究古代藝術的熱潮,出現了新的復古運動。這個運動在藝術史上被稱為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的源頭是17世紀的古羅馬藝術、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和以普桑為代表的古典主義。這些藝術都體現了壹種寧靜、優雅、理性的時代精神。
2.民族風格
藝術不僅是當代的,也是民族的。民族風格的形成是由於壹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審美心理和審美習慣在設計中的體現。民族性是指各民族、各地區在設計中體現出來的差異,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環境、社會條件、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諸多因素決定的。藝術風格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本民族的審美理想和需求,但歸根到底是根植於本民族的社會基礎和經濟生活。19世紀法國著名藝術史學家丹納在《藝術哲學》壹書中認為,種族、環境和時代三大原則決定了藝術的發展..法國後印象派畫家的代表人物高更,如果不是放棄事業和家庭,來到南太平洋的壹個熱帶島嶼,親身體驗那裏神秘的風土人情,是不可能創造出充滿原始趣味的民族繪畫風格的。人類所有的審美設計活動,歸根結底都是民族審美活動,這種審美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都打上了民族的印記。
設計應該表達壹種文化內涵,使之成為特定文化體系的隱喻,並將時代文化特征和社會現實融入設計之中。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在20世紀30年代獲得了巨大成功,贏得了國際聲譽。帶著創造美好生活的社會理想,斯堪的納維亞設計試圖從家居產品入手。設計不僅要提供美觀實用的生活用品,還要有效引導消費者選擇健康的生活和消費方式。德國嚴謹的功能主義與本土手工藝傳統的人文主義相結合,使得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在1930斯德哥爾摩博覽會上大放異彩。20世紀50年代,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因其簡潔有機的形式、自然的色彩和質感而有了新的飛躍,受到大眾的好評。總的來說,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設計風格具有強烈的* * *,體現了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多元文化、政治、語言和傳統的融合,以及對自然材料的欣賞。斯堪的納維亞設計是生活的設計。基於功能實用性、美學創新和以人為本的設計風格,其設計已經觸及到人們生活的每壹個角落。此外,斯堪的納維亞風格也是壹種現代風格。它將現代主義設計思想與傳統設計文化相結合,註重產品的實用功能,強調設計中的人文因素,避免過於死板和苛刻的幾何形式,從而產生了壹種充滿“人情味”的現代美學,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北歐漫長寒冷的冬天讓斯堪的納維亞人更喜歡自然的顏色。
顏色和質地。他們將設計視為壹種生活方式,壹種物質文化,壹種生活意境,產生了壹種充滿“人情味”的現代美學,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當代設計是開放和多元的。走大眾化路線,回歸人性,關懷人類存在的本質,成為設計界的新焦點。
由於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制約,世界上每個民族都形成了與其他民族不同的語言、習慣、道德、思維、價值觀念和審美觀念,因而必然形成獨特的民族文化。比如德國設計的科學、邏輯、嚴謹、理性的造型風格,日本的新奇、靈巧、輕盈、精致,意大利設計的優雅、浪漫的意境,都是在各自不同民族的文化觀念氛圍中誕生的。
以中外園林為例,在中國的文化環境和土壤中形成的中國園林,強調人與自然的親和、協調、融合,註重自然意境,借景放松感情,追求天人合壹、宛若天成的造園效果,被認為是東方自然園林的代表。凡爾賽宮花園體現了壹種人處理自然的狀態,被認為是西方古典園林的代表。總之,每個民族都有自我實現的願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借助有形的實體表達自己的民族魅力。
三。綜合
融合是指設計風格的結合,如古今融合、東西融合、新舊融合等。由於對融合中文化形態的不同理解,設計師在設計中有不同的選擇,如時代背景、人文內涵、生活認知等。
被譽為“20世紀的米開朗基羅”的美國建築師萊特和德國現代派設計師密斯·凡德羅。他們的設計實踐和設計思想開創了現代主義建築和藝術設計的先河,為現代主義之後的設計運動和思潮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眾所周知,1929年,密斯為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德國館設計了“巴塞羅那椅”。其簡單的造型和設計動機,有效地強化了他的“少即是多”的設計模式和原則,獲得了經典意義。
當代美國華裔建築師貝·益銘的作品——法國盧浮宮的擴建工程,是盧浮宮的壹個新的文化景觀,它以鮮明的棱形金字塔形狀、現代的抽象形式和先進的技術與古老的文化形式和悠久的歷史相結合。
參考
李硯祖。藝術設計概論[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
李硯祖。工藝美術概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2]尹定邦。設計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3]彭繼祥。藝術概論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