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馬林橋古城怎麽樣?

馬林橋古城怎麽樣?

馬林橋古城是壹座歷史悠久的古鎮。這裏有太多的歷史時代和典故,留給後人遐想和想象的空間。在這裏,我感受到了湖湘文化的濃郁魅力,是壹個旅遊觀光的好地方。在這裏,我給大家詳細介紹壹下。

長沙縣東鄉馬林橋鎮,位於長沙市東北部,距市區約50公裏。這個地方從全國地圖上很難找到,只有省級地圖才有它的位置。

馬林橋與長沙城的關系

馬林橋雖然不算太長,但自古商賈雲集。是馬林河兩岸的中心地帶,輻射周邊村鎮,有“小長沙”的美譽。

小鎮三面環水,周圍只有兩三平方公裏。馬林河從鎮東流過,有四條小溪自西向東,註入馬林河,再向西流至距鎮30余裏的楊斯廟(即長沙縣國源鄉),再流入瀏陽河,最後匯入湘江。小鎮四周的土墻環繞著河流,河岸上有壹道用雞尾竹做的柵欄。沿河樹木種類繁多,有刺槐、桑樹、柏樹、油茶、苦楝等。遠遠望去,四周郁郁蔥蔥。

馬林橋原名“滿仁橋”

馬林橋老影子來源/陳先樞

馬林橋古稱壹鎮七橋八廟壹灣壹別墅。壹個鎮是馬林古鎮;七座橋,分別是馬林橋、竹滑橋、錢繆橋、八百橋大街、西街口雙橋、後街拱橋;八_即魚枷_、陸家_、營山_、水口_、陳嘉_、_吳禮、賈鵬_;壹灣壹別墅是大武灣的於霞別墅,還有兩個寺廟:白馬寺和蘇公寺。

馬林橋歷史悠久,清嘉慶《長沙縣誌》載“馬林橋,城東北八十裏”。《湖南省長沙縣地名》雲:馬林橋,因年久失修,極不方便。相傳壹壯士用手搬運花崗巖,建在橋上,稱為蠻子橋。後來被錯誤地稱為馬林橋。

馬林橋位於湘東北朱穎南麓的丘陵地帶。自古以來,就有這樣的說法:朱穎屹立在湘江之畔,在八百裏洞庭湖的南面,獨立於嶽麓峰的東北面。馬林橋誕生於長嶽古道中段白石山之東,瀏陽河溯流而上,四條支流交匯的堤岸,流水與隔溪之間的沃土。自清代張之洞開發湖廣以來,這壹帶的農業得到了發展,物產日益豐富,貿易也日益發達。

據歷史學家介紹,這裏的村民大多是明清時期從北方和江西遷徙過來的。馬林橋話和長沙話差別不大。唯壹有特色的是兩個詞的區別:壹個是否定詞“不”,在馬林橋方言裏是“嗯”,壹個是結構助詞“的”。

“的”在馬林方言中是“嗝”。打個比方,妳問馬林是哪裏人,他肯定會說“我是馬林嗝嗝”,但妳說他是長沙人,他肯定會回答“嗯,是嗝嗝”,也就是“我不是長沙人”。所以說馬林方言的特點是介於肯定和否定之間。掌握“是嗝”“是嗝”就是掌握馬林橋的方言俚語。

老壹輩人進城的必經之地。

今日馬林橋作者供圖

東距長流、長平公路僅七八公裏,北距湘北重鎮嶽陽市僅壹百多公裏。是長嶽古道的十字路口,是長沙到嶽陽的唯壹陸路通道。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高速公路未建成之前,去長沙只能步行。老壹輩人進城(長沙),總是從馬林橋往西,經青山鋪、唐天寺,上長嶽古道(即今天的107國道),再往南經苦竹坳、安沙、水都到紅山寺,經黑石過河,再經德雅村、思茅沖、巖瓦池,進入長沙。走這壹百英裏到城裏通常要花壹天時間。

1944年,我家從馬林橋搬到長沙。是舅舅用土車(就是南方的獨輪車)推著簡單的被褥和鍋碗瓢盆,壹家人走進了城裏。汛期通過放竹筏與長沙進行貨物交換。

這壹帶山川秀美,竹林茂盛,林箐花香,河網縱橫,稻子千層。有旱澇保收的自然條件,是湘東的魚米之鄉。1968,知青從農村到馬林橋地區,那裏每個勞動力的工資能達到壹元左右,比那些偏遠地區壹天幾毛錢的工資好不了多少。

改革開放以來,每天都有幾趟長途客運班車和大巴往返於長沙縣星沙鎮和長沙市區。現在長沙縣有公交車,來回穿梭,交通很方便。

“湘東小長沙”——馬林橋古鎮

馬林橋老街老影子來源/陳先樞

上世紀50年代的馬林橋古鎮,以恒泰、鄭泰、贛泰三大品牌的南方食品糕點作坊為經濟支柱。有李鴻章文具店、葉恒星豆腐坊、土新富襪廠、元元酒樓等數十家店鋪,有成衣、雜貨染坊等各種百貨商店,也有利潤很高的店鋪(即私人銀行)。它的南方食品和副食以馬林小花薯片和馬林豆腐最為著名。馬林小花脆片的特點是薄、脆、香,豆腐的特點是細膩、嫩、有原味的豆香味。

幾十年來,每次回老家祭祖,回城,總是忘了帶這兩樣特產。不過這兩個專業近年來也消失了。我問了鎮上的居民,原來利潤太低不賺錢,員工就辭了工作去省城打工,壹天賺兩三百。商品經濟的大潮總是摧毀傳統產業。

馬林古鎮的兩大特產:小花片和馬林豆腐。

鎮西有蘇公廟,鎮上有陳氏宗祠,是我們陳家大宗祠。鎮西頭街是天主教堂,是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產物。現在沒了。

近年重建的鞏俐寺作者供圖

東頭河口鎮口有壹所學校,叫“日新小學”。與鞏俐寺隔河相望,學校建築是壹個方形庭院,中間是曹平。校舍四周種滿了樹,壹年四季郁郁蔥蔥。馬林河流經學校的兩側。

日新小學是長沙縣東鄉辦的壹所知名小學。當時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校長是湖南省教育廳廳長、著名教育家楊子敬先生。學校創辦於民國初年,解放後並入廣福安中心小學。

馬林古鎮昔日的繁華使其成為湘東名鎮,故有“湘東小長沙”之稱。這裏每年春秋兩季都會舉行廟會,這也是農貿市場最活躍的時期。每次廟會從開始到結束持續十天半月,每年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廟會的人不下數萬。

古鎮的馬林橋在地形上還有壹個特點,除了水,三面都是農田。據老壹輩說,古鎮在_,周圍是幾千畝的大隆,地裏全是穩產高產的農田。解放前,大隆的所有田地都歸朱策煌和梁所有。

馬林溫泉打造“長壽村”

陳先樞馬林溫泉圖苑

古鎮北面幾十米處有壹處溫泉,汩汩流出地下。據說這個溫泉是在清朝末年發現的,因為馬林橋附近發生了山體滑坡,熱氣騰騰,汩汩的水流不斷湧出。每到冬天,周圍熱浪撲面,濃霧滾滾。

溫泉的意外發現讓當地人欣喜不已,用溫泉泡腳也逐漸成為當地人的壹種享受。久而久之,這裏成了令人羨慕的“長壽村”,很少有人患上皮膚病、結石、癌癥等疾病。

據2004年編纂的《長沙市誌》記載,馬林溫泉位於長沙縣馬林橋鄉,共有三處溫泉。氣泡無休止地溢出,還能聞到硫磺的味道。水溫29-32,流量0.138-0.139 L/s,經1986鉆孔證明,地下水溫36,日自發流量300立方米。含有硫化氫、矽偏酸、氟、氡、鍶、鋰等多種微量元素。,礦化度為0.42 g/L,水化學類型為碳酸氫鹽和硫酸鈉,礦井水命名為氟矽酸和含硫化氫的低溫淡水,主要達到了醫用礦泉水的指標要求。

目前,馬林溫泉已經成為壹個旅遊景點。當地政府已經對溫泉做了規劃,並將這壹資源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項目,試圖打造長沙縣又壹旅遊休閑勝地。

大革命的發源地之壹。

馬林橋地區曾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革命時期湘東秋收暴動和平江起義的發源地之壹。也是革命與反革命鬥爭最激烈的地方。是中國* * *生產者黨領導的長沙縣第九區農會,蘇維埃政府時期的主要活動場所,湧現出壹批三湘英雄。

原中央後勤部部長、社會科學院院長陳、長沙縣九區區委書記劉克光、李勇、湖南工運史上的傅廣祥等都曾在此從事革命活動。

大革命失敗後,劉克光被捕,壯烈犧牲在馬林河竹滑橋下的沙洲上。這裏的老人們至今還記得大革命時期如火如荼的革命鬥爭,為區委書記劉克光同誌的壯烈犧牲流下了熱淚。

在這些三湘英雄中,湘東鄉蘇區副主席李勇、長沙染織工會主席傅廣祥是我們家最熟悉的革命先輩。

馬林橋革命始祖李勇

李詠先生,本名李,生於1893左右。他家排行第三,當地人叫他趙帆少爺。李詠先生年輕時是壹手藝人,學過裁縫手藝。當地人也稱他為李三裁縫。我們家和李詠先生家的關系不僅僅是鄰居關系,更是租佃關系。

李詠先生的家在馬林古鎮以北約壹公裏的壹個山坡上,這裏叫長坡,李家的後代世代居住在這裏。他們的祖上是晚清比較小康富裕的家庭,長坡上的整十畝水田和屋後的樹林都是李家的產業。

革命烈士李詠先生出生並生活在馬林橋長坡。作者供圖

從李氏家族到李庸先生這壹代,由於連年軍閥混戰,局勢動蕩,百姓舉步維艱,家族開始走向衰落。

李詠先生家有兩套房產,相距不過百米。西邊這壹間比較大,分上下兩棟,十幾間房子,住的是李詠兩兄弟。東側的房產較小,是七房壹偏的房子結構。是李家的墳墓,也就是有錢人雇長工打理田裏農活和屋後山上祖墳的房子,長工居住。我媽的房子是租在李詠先生墓裏的。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工農運動風起雲湧,李詠先生勇敢投身革命運動,當選為鄉蘇維埃副主席(時任主席為劉克光)和長沙縣農民協會秘書長。大革命失敗後,劉克光被捕犧牲,李詠先生被通緝。他秘密前往湘桂邊界的井岡山尋找毛澤東的革命隊伍。

李詠先生離開的前壹天晚上,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擊,他住在我母親家,天亮前被我奶奶送了出去,直到後山路上的屋後。當時在我媽家留了壹大塊紅布和很多宣傳標語。

從此,李詠先生再也沒有回過馬嶺橋長坡的老家。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勇。紅軍長征時,李詠先生任營長。據說他後來在長征中犧牲了,把他的壹生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

解放後,李詠先生的遺孀李三、兒子李正敏和李誌敏都是烈士家屬。至今,湖南烈士公園烈士紀念塔內仍保存著李詠先生的名單和簡介。

馬林橋革命始祖傅廣祥

另壹位革命先輩是於佳鑫大廈的傅廣祥先生。在馬林古鎮的東北角,有壹座清末的民居建築,就是於霞山莊。當地人叫它於佳鑫屋,也叫掃帚廟。因為這個住宅村真的有掃把廟。

這塊土地分為上院和下院。上院叫魚枷新居,別名於霞山莊,下院叫掃帚廟,俗稱廟彎。單從名字的含義來看,掃帚殿可以算是工人階級。上下有壹千多間房子,連成壹片。是這壹帶有名的大屋場,但常年有很多空房,沒人住。這個房子離馬林古鎮很近,購物很方便。

湖南工運史上傅廣祥先生出生和生活的地方——於家新居供圖。

在軍閥混戰時期,魚枷的新房是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抗日戰爭時期,這裏是國民黨軍耒陽壹個營的兵營,也是中日湘北戰爭的主戰場之壹。

房子依山傍水,西朝東。離大門不遠處,有壹條由西向東流的小溪。房子後面的山上有郁郁蔥蔥的樹林,多是楓樹和樟樹,周圍還有成片的竹林。秋天,壹眼望去,楓葉紅,林海染。夕陽西下,夕陽的余暉映照著山莊上空。屋頂炊煙裊裊,百鳥歸巢,鳥鳴晚啼,呈現出獨特的山風,故名“於霞山莊”。

馬林橋的抗戰歲月

照片由朱穎山作者提供

馬林橋壹帶歷來是戰略要地,靠近長嶽古道,背靠長沙縣影珠山,是兵家必爭之地。長沙四戰從1939打到1944。前六年日軍的進攻路線壹直是從嶽陽的新望河到青山鋪、馬林橋、金井的第二道防線,再從這裏直奔省會長沙的老道河、東屯渡的第三道防線。因此,前後6年,馬林橋地區幾乎所有的村民都生活在恐慌和悲慘之中。

作為縱深戰略要地,在戰爭興起的那壹天,南下的日本鬼子數次掃蕩馬林橋農村,燒殺搶掠,奸淫婦女,惡行累累,給家鄉父老鄉親留下了苦澀的回憶和深深的仇恨。老家的壹個大叔,當時20多歲。日本人進村後,他被抓去當搬運工。到達目的地後,他把所有被捕的青壯年丈夫集中在壹個村廳裏,用機槍全部射殺。

我的祖父死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據我奶奶回憶,他死時正處於第三次長沙會戰的“行軍兵”時期。他的葬禮結束後,墓地的墳墓剛剛豎立起來,被鞭打的魔鬼進入了村莊。那些幫忙的人迅速撤離,藏在附近的山裏。鄰村的壹個家庭也在舉行葬禮。當他們看到日本人進村時,他們迅速躲進了山裏。日本鬼子打開死者的棺材,把死者拉出來,把棺材翻了個底朝天。

窮兇極惡的日本鬼子讓馬林橋壹帶苦不堪言,連死人都不得安寧。這份記憶恐怕幾代人都不會忘記。據《長沙縣通史》記載,抗戰期間,長沙縣被日軍死傷的平民有145239人,其中死亡33359人。

鑒於日本侵略者的殘暴,馬林橋地區的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奮起抵抗,英勇殺敵。在4次長沙會戰中,馬林橋的15歲少年白天潛伏在灌木叢中,晚上擊斃了3名日軍,但有1名被活捉。壹隊日軍騎兵從馬林橋磨盤洲逃跑,遭到當地農民伏擊,用鋤頭和木棍打死。

在前線,距離馬林古鎮不到10公裏的長沙縣朱穎山,留下了許多長沙會戰的歷史遺跡,包括戰鬥工事、戰時指揮所、陣亡將士墓等。長沙縣影珠山,南依青山鋪、馬林橋,東臨金井、高橋,西至汨羅人比什舊址,北至開慧,面積27平方公裏。它不僅是佛、道、儒三教共存共榮的地方,也是民族英雄抵禦侵略的地方,是英雄之山。長沙有句民謠:朱穎山,天高三尺,人要低頭,馬要卸鞍。朱穎主峰高509米,有70多個山峰和峽谷。地勢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

抗日戰爭期間,長沙軍民在朱穎山阻擋了來犯之敵,在朱穎山消滅了日本侵略者。1942 1月,曾參加過南京大屠殺的日軍第六師團從長沙潰敗北上,中國軍民頑強守住了朱穎山口,於是日軍從第九混成旅抽調精兵組成“山崎旅”進攻朱穎山指揮所。

65438年10月9日淩晨,戰鬥打響。經過從淩晨4點到淩晨6點的肉搏戰,中國軍隊以頑強的戰鬥精神消滅了朱穎山窯子坡敢死隊。戰鬥結束時,480名犧牲的抗日將士被擡至朱穎山頂安葬,並建有“195軍壹師湘北戰役陣亡將士之墓”墓碑。碑聯上的碑文寫著:英雄之魂據此封鎖長沙,敵人不曾留下壹片甲胄。這樣的英雄氣概,說明壹個民族不怕犧牲,不屈不撓。

朱穎陣亡將士墓作者供圖

馬林橋長坡上的古稀老人何宇先生登上朱穎山腳下,探訪了抗日老戰場。他深受感動,深情地寫下了壹首四言詩:“雄偉的朱穎自古聞名,群峰聳立,溝壑縱橫。第壹青山屹立在福臨,氣勢磅礴,屹立在湘東。?1942年,日本侵略者入侵,軍民奮起抗爭。勇敢無畏,誓要嚴懲倔強而兇狠的壯士溫德爾·迪金森,日本侵略者被橫屍遍野。?"熱情謳歌了抗戰將士的民族精神。

朱穎山上的戰壕和石磊防禦工事清晰可見。作者供圖

附言

上世紀80年代,為適應改革開放的經濟社會發展,馬林橋將馬林橋古鎮遷至往南壹公裏左右的坳上。這裏以前有個糧庫,離X026縣道很近,面積很廣,可以沿路開發,有進壹步發展的空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馬林橋鎮煥然壹新。現在鎮上已經建起了各種商店、大型超市、油庫、旅館、餐館等。,而且是像壹個熱鬧的小縣城。

澳上馬林橋南遷新社街供圖

同時,老城區也進行了升級改造,試圖恢復老城區的面貌,以滿足現代人的懷舊之情。老城區搬遷到南部的奧,為其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但也切斷了原有的歷史發展。老壹輩的馬林橋人,至今還懷念著老城區的樣子,懷念著在那個老城區的小街上遊蕩的歲月。中國小城鎮的發展和建設正面臨壹個新的歷史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