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秋天有什麽節日?

秋天有什麽節日?

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這是秋天的中間,所以它被稱為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歷中,壹年分為四季,每個季節又分為孟、中、吉三個部分,所以中秋節也叫中秋節。8月15日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滿月更圓更亮,因此也被稱為“月夜”和“八月節”。在這壹夜,人們仰望天上如玉的明月,自然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機會寄托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因此,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

我國古代就有“秋暮暮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月下,把月亮雕像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然後主婦切團圓月餅。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數,家裏的和外地的,都算在壹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壹樣。

相傳古代齊國的醜女無鹽。她年輕時,對拜月教非常虔誠。長大後,她以優越的品德入宮,卻得不到寵愛。八月十五見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來,他立她為皇後,中秋節拜月由此而來。在月亮中間,嫦娥因其美麗而聞名,所以少女拜月希望自己“像嫦娥壹樣,容顏如明月”。

在唐朝,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在北宋時期。8月15日晚上,全城的人,無論貧富老少,都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向拜月表達他們的願望,祈求月神的保佑。在南宋,人們互贈月餅,這意味著團圓。在壹些地方有活動,如舞草龍和建造寶塔。自明清以來,中秋節的習俗變得更加流行。很多地方形成了燒香、栽中秋樹、點塔燈、放天燈、走月、舞龍等特殊習俗。

如今,在月亮下玩耍的習俗遠沒有舊時代盛行。不過,宴飲賞月還是很受歡迎的。人們在求月中飲酒,以慶祝更好的生活,或祝願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與家人共度美好時光。

中秋節的習俗和形式很多,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節的起源和傳說;

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像其他傳統節日壹樣,它發展緩慢。古代皇帝有壹套祭祀制度,春天祭祀太陽,秋天祭祀月亮。早在李周,“中秋節”壹詞就有了記錄。後來貴族學者紛紛效仿。在中秋節期間,他們觀看並崇拜天上又亮又圓的月亮,表達他們的感情。這種習俗流傳到民間,形成了壹種傳統活動。直到唐代,人們更加重視這種祭月習俗,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太宗》記錄了8月15日的中秋節,這在宋代很流行。

中秋節的傳說非常豐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砸藥等神話故事廣為流傳。

中秋節的傳說之壹——嫦娥奔月

相傳古時候天上同時有十天,莊稼曬死,百姓窮困。壹個名叫後羿的英雄有著無窮的力量。他同情受苦受難的人民,登上昆侖山之巔,充分利用自己的神力,拉開弓,壹口氣射下九個以上的太陽,命令最後壹個太陽按時升降,造福人民。

後羿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他娶了壹位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除了打獵,後羿所有的時間都和妻子在壹起,人們羨慕這對美麗恩愛的夫婦。

許多仁人誌士來此求學從師,別有用心的孟鵬也混了進來。

壹天,後羿去昆侖山訪友,求道。他碰巧遇到路過的王太後,向她要了壹包仙丹。據說吃了這種藥可以立馬升天成仙。但後羿舍不得離開妻子,只好暫時把長生不老藥交給嫦娥。嫦娥把藥藏在梳妝臺的百寶箱裏,卻被反派孟鵬看到了。他想偷長生不老藥,讓自己長生不老。

三天後,後羿帶領隨從外出打獵,別有用心的孟鵬裝病留下。後羿帶領眾人離開後不久,孟鵬手持寶劍闖入裏屋後院,威脅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知道她不是孟鵬的對手。危機時刻,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箱,取出仙丹,壹口吞下。嫦娥吞下藥,立即飄離地面,沖出窗外,飛向天空。因為嫦娥牽掛著丈夫,她飛到了最近的月亮上,變成了仙女。

晚上,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著訴說白天發生的事情。後羿又驚又怒,拔劍要殺小人。孟鵬很早就逃走了。後羿又氣又心碎,他仰望夜空,大聲呼喚著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有壹個搖曳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地追著月亮跑,可是他追了三步,月亮退了三步,他退了三步,月亮前進了三步,他無論如何也追不上。

後羿無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來到嫦娥最喜歡的後花園,擺上香案,擺上她最喜歡的蜂蜜和鮮果,在月宮向依附他的嫦娥遙祭。聽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人們在月亮下擺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好運和平安。

從此,拜月中秋節的習俗就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第二個傳說——吳剛摘得桂冠。

還有壹個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據說月亮上廣寒宮前的桂花樹生長茂盛,高達500多尺。下面有壹個人經常砍,但是每砍完壹次,砍的地方馬上就合上了。千百年來,這棵月桂樹永遠不能被砍倒。據說這個砍樹人叫吳剛,漢朝西河人,曾經跟著仙人上了天,但是他犯了錯,仙人就把他貶到了月宮,每天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工,以示懲罰。在李白的詩中,有“欲在月中,自付寒”的記載。

中秋傳奇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群眾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奮起反抗元朝。朱元璋聯合各種抵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嚴密,消息傳遞起來非常困難。軍事家劉伯溫想出壹個計策,命令部下把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進餅裏,然後派人分別送給各地起義部隊,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夜響應起義。起義那天,所有的反抗者壹起響應,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久,徐達攻占元朝,起義成功。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極了,連忙傳話,說是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全體將士都要與民同樂,並且要把當年開戰時秘密送來的“月餅”作為時令糕點送給大臣們。此後,“月餅”的制作越來越精細,品種越來越多,如碟狀,也成為很好的禮品。中秋節過後,吃月餅的習俗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詩選:

中秋節

(唐)李普

當鏡子在天空中升起時,雲是寂靜的;

壹輪等份滿滿,伴著萬裏雲;

狡兔落弦,妖蛙歇身前;

靈茶計劃攜手共進,直到銀河完全明朗。

在八月十五日與月亮玩耍

(唐)劉禹錫

今夜天空將再次洗滌世界。

夏退清明,秋退清明。

群星閃耀,清風燦爛。

能改變人類世界的,是尤然的玉京。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陳冰中秋,快樂飲酒。喝醉了,寫這篇文章,還懷孕了。

月亮什麽時候開始出現的?我從遠處拿酒杯。

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壹年?

想乘風回家,又怕瓊樓玉宇。

上面太冷了!跳舞和欣賞月亮的影子,這是在世界上。

月亮變成了猩紅色的亭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窗上,照著昏昏欲睡的自己。

月亮不應該對人有什麽怨恨,為什麽人走了才是圓的?

人們有悲傷和快樂,他們分離又重逢。月亮會變暗或發亮,會變圓或變圓。沒有什麽是完美的,即使在過去。

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

中秋的月亮

(宋)蘇軾

暮雲漫寒,銀發人默默轉玉盤。

此生不遇良宵,何處見明年明月。

泰昌銀

(宋)辛棄疾

壹輪秋影轉金波,飛鏡重磨。

問姮娥關於酒的事:如果我被白發欺騙了,我該怎麽辦!

乘風,萬裏在天,

俯視山川。去廣西跳舞。人性更加清晰。

臺灣民歌:

關於中秋旅遊的思考

孤影看雁,千裏思念貂;家鄉的秋天憶明月,異國的夜驚。

手沒有爬過桂花,所以還是香蕉;爬樓梯作悲貢獻,望西天海天。

月夜思鄉

星稀月冷,銀河靜自吟;

萬裏的山家在哪裏?晚上來的時候有很多擔心。

蒙受

夜深人靜時,明月高掛天空中央,壹片寂靜;睡眼惺忪,

仿佛在夢中;四處生活臥不寧,故鄉在心頭;

苦難,歸空,如焚王者之心。

重陽節也叫升天節。這壹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麽重陽節是怎麽來的呢?

原來,在中國古代,九被稱為“陽數”,農歷九月初九,兩者都是陽數,所以稱為“重陽”。重陽節起源於道教中的壹個神話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有壹個叫桓景的年輕人,父母雙全,有壹妻壹子。雖然日子不好過,但半食半餐也能過得去。誰知道,不幸的事情來了。汝河兩岸有瘟疫,家家戶戶生病,到處都沒人埋屍體。這壹年,桓景的父母也因病去世。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說:“汝河裏住著壹個瘟神,每年都出來走壹圈。它把瘟疫帶到任何地方。桓景決心拜師學藝,為民除害滅魔。聽說東南山上住著壹個叫費長芳的大仙,於是他收拾行囊,動身上山拜師學藝。

費長芳送給桓景壹把降妖龍劍。桓京早起晚睡,穿著戴嶽,沒日沒夜的練。轉眼間又是壹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上前來說:“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的瘟神又要出來了。妳趕快回到妳的家鄉去殺人。我送妳壹袋山茱萸葉,壹瓶菊花酒,讓妳家鄉的長輩登高避禍。”仙翁道:“手指壹點,壹只鶴展開翅膀,落在桓景面前。桓景登上鶴飛去汝南。

桓景回到老家,給鄉親們打電話。告訴大家大仙說的。9月9日,他帶領妻子、孩子和老鄉來到附近的壹座山上。山茱萸葉子各分成壹塊,說是可以隨身帶著,所以瘟疫惡魔無法靠近。再把菊花酒倒出來,大家都啄了壹下,說喝菊花酒不會染上瘟疫。安排好村民後,他帶著自己的降妖龍劍回到家中,獨自壹人坐在屋內,等待瘟疫惡魔的到來,奮力降妖。

過了壹會兒,我聽到汝河咆哮,奇怪的風旋轉。瘟神從水裏出來,穿過村子走上岸。千戶人家壹個人都沒有。突然,他擡頭看見人們聚集在高山上。它跳到山腳,只感覺到刺鼻的酒精味。考努斯急得肺都不敢爬近了,就掉頭往村裏走。我看見壹個男人坐在房間裏。吼壹聲就往前跳。桓景見瘟神來了,連忙拔劍迎戰。幾個回合後,莫問和他打了起來,但他逃跑了。桓景嗖的壹聲把妖龍劍扔了出去,只見劍閃著寒光追著瘟疫妖,穿心穿肺把瘟疫妖撲倒在地。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沒有受到瘟疫惡魔的傷害。人們把九月九日爬山避災,用桓京、世代相傳之劍刺死妖魔的故事,從兒子傳到孫子,壹直傳到現在。此後,人們慶祝重陽節,並有重陽節爬山的習俗。

重陽節臨近深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就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

重陽節有許多習俗,如爬山、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山茱萸等等,充滿了趣味。攀登高峰

古代重陽有登高的民俗,所以重陽節也叫“登高節”。相傳這壹習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七律《登高》是壹篇關於崇陽爬山的名篇。爬山沒有統壹的規則,壹般都是爬山,爬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隨機制作的。九月九日拂曉,九月做蛋糕是古人的本意,孩子頭上頂壹塊蛋糕,嘴裏說壹句話,祝孩子萬事如意。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壹樣,上面放兩只小羊,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陽糕上貼上紅色的紙旗,點上蠟燭。這大概就是把“爬”換成“點燈”“吃餅”,把山茱萸換成小紅紙旗。現在重陽糕還是沒有固定的品種,全國各地重陽節吃的軟糕都叫重陽糕。

賞菊花喝菊花酒

重陽節是壹年中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說賞菊、飲菊花酒源於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他的隱居、他的詩歌、他的酒和他對菊花的愛而聞名。後人紛紛效仿,所以重陽有賞菊的習俗。舊時代,文人士大夫也是為了親近陶淵明,把賞菊和宴飲結合在壹起。北宋時,開封為都城,重陽賞菊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形態各異。人們也稱農歷九月為“菊花月”。在重陽節,菊花在傲霜盛開,觀賞菊花已成為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朝以後賞菊的習慣特別盛,而且不限於九月九日,重陽節前後還是最盛的。

吳茱萸和菊花

重陽節插吳茱萸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普遍。古人認為重陽節插吳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個香囊把山茱萸放在裏面,或者戴在頭上。大部分是婦孺穿的,有些地方,男人也穿。金代葛洪的《西經雜記》中有考努斯參加重陽節的記載。除了佩戴山茱萸,人們還佩戴菊花。唐朝就有這種情況,古往今來壹直流行。在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在門窗上貼菊花枝葉,以“祛邪除穢,招財進寶”。這就是頭上的菊花的庸俗化。在宋代,還有人把彩帶剪成山茱萸和菊花送給對方。

除了以上常見的習俗,有些地方還有壹些獨特的節日。陜北重陽節正式收獲的季節,有壹首歌是這樣說的,“九月,將重陽,故秋忙。”小米,小米,上去,上去。陜北的重陽節在晚上,壹天就是壹整天的收割脫粒。晚上,在樹梢上,人們喜歡吃蕎麥面和涮羊肉。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的小山,點上火,無話不談,直到雞叫才回家。晚上爬山的時候,很多人會摘壹些野菊花,放在家裏女兒頭上辟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著蒸九層重陽米果的古老習俗。中國古代有重陽“吃餌”的習俗,就是今天的餅和米果。宋代《玉燭集》說:“九日蝕後飲菊花酒者,當時必收粟糯米,因米之粘味而嘗新物,因而成習慣。”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在《閩酒曲》中說:“聞節近重陽,驚聞野香,手提籮拾野香。”玉杵搗成青粉,珍珠叫郎味。近代以來,人們將米果改造成了獨具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稻用清水洗凈,浸泡2小時,取出瀝幹,與水混合磨成漿,加入明礬(溶於水)攪拌,加入紅糖(加水煮沸制成濃糖液),然後放在蒸籠上,鋪上幹凈的煮布,然後九次舀入米漿,蒸幾分鐘後煮出,米粉上塗花生油。這個米果分九層,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面分明,半透明。它是甜的,軟的,可口的,並且不粘牙齒。敬老是重陽最好的禮物。

在壹些地方,人們還有機會在重陽爬山,掃墓和紀念祖先。蒲縣人在重陽祭祖多於清明,所以有三月小清明,九月大清明的說法。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升天紀念日。村民們經常去媽祖廟或梅州的天後宮和宮廟祈福。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又被稱為“老人節”。1989年,中國重陽節正式命名為老人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被定為全國敬老節。中華民族有敬老的傳統美德。重陽節前後,黨和政府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敬老活動,如召開座談會、宴請老人、銀發之旅、體檢、送禮、幫工等。大多數地方還組織老年人進行秋季徒步旅行,以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