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群團組織“封閉運行、自彈自唱”等問題,重慶探索建立“以群眾為中心,讓群眾發揮主導作用,讓群眾說了算”的群團組織工作新模式。
5月4日,重慶市渝北區服務群眾“小改造大改變”路演圓滿結束。本次以員工、青少年、婦女、群眾為主體的“問計於民,需計於民”主題活動,在近壹個月的路演中接受群眾現場評議和網絡投票。工會、團委、婦聯網絡投票總數已超過69萬。在第三方公司的問卷調查中,群眾滿意率達到99.75%。"這些項目非常貼近社區的需求。"渝北區兩路街道臨港社區幹部王贏說,過去壹些群眾組織活動,對基層的“脈搏”把握不準。現在,活動方案“曝光”,人民群眾是“評委”,真正體現了“讓群眾說了算”。
走進位於江北嘴中央商務區的駿豪ICFC工地“黨群服務中心”,記者看到,幹凈明亮的場館內,多功能培訓室、電子閱覽室、員工圖書館、健康加油站等各類功能區壹應俱全。剛下班,很多農民工聚集在這裏看書鍛煉身體。在服務中心,農民工還可以就近方便地辦理工會會員和政策咨詢。
針對青年群體“網絡化、自治化、小眾化”的特點,重慶團市委探索“互聯網+”群團工作新模式,依托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體建立“網上團支部”,讓青年也能在網上找到自己的組織。目前,全市已建立“網上團支部”3萬多個,覆蓋率達52.52%。
據從重慶市九龍坡區易白石鎮九裏村返鄉的青年楊曉琴介紹,“網上團支部”已經成為壹個溫暖的家。“我們村有20多個團員,有的留在村裏,有的在外面打工。‘網上團支部’不僅能把大家凝聚在壹起,還能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楊曉琴說,今年春節後,她通過這裏發布的招聘信息在家找到了壹份滿意的工作。
幹部合理搭配,形成壹池活水。
這幾天,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技術評價轉移服務中心主任楊正忙著調研區縣推進工會改革的情況。在4月7日召開的重慶市總工會四屆五次全委會上,她當選為重慶市總工會臨時副主席。
在過去的壹個月裏,john young密集地參加了市總工會組織的會議和調查。“以前沈浸在科研中,對工會工作不太了解。深入其中才感覺到工會工作與職工利益息息相關。”約翰·揚加入工會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專業優勢,為工會改革帶來了新思路。重慶市工青婦機關領導班子中,像約翰·楊這樣的掛職或兼職幹部有17人,包括普通農民、工人和科技創新人才。有經濟發展園區的優秀幹部,有非公經濟社會組織的負責人,有返鄉創業的企業家,有優秀的農民工。
重慶在改革過程中,探索建立了專有、有進有出、有進有出的團幹部管理機制,促進形成了團幹部的壹池活水。按照“專職委員不超過50%,臨時兼職幹部占壹定比例”的要求,重慶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都選舉產生了新壹屆領導班子。
據重慶市委組織部介紹,兼職領導成員的選拔有三個特點:壹是突出基層導向,主要從鄉鎮、企業、學校等新領域或新階層的基層壹線代表中選拔;二是突出群眾,把“認識群眾、理解群眾、熱愛群眾”作為選拔人選的重要標準;三是代表性突出,涉及各行各業的人才代表。“針對原有班子結構的弊端,目的是切實增強團領導班子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整體功能。”重慶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減供補基層,黨建引領明確責任。
市級機關做減法,基層部隊做加法。在試點探索中,重慶立足構建“小組織、大網絡、強基層、全覆蓋”的群團組織體系,優化群團組織結構。通過市屬工青婦組織機構改革,著力解決“頭重腳輕”“床架重疊”問題:優化市屬群團組織內設機構,減少內設機構30%以上;精簡市級群團組織及其所屬機構編制20%以上,精簡編制250人;減少專職領導7名,減少科級職位15名;推動群團組織剝離、移交與基本職責無關的機構。
65438年6月26日,重慶市第壹個村婦聯在渝北區興隆鎮鮑旭村成立。重建後,婦聯執委會增加了15名成員,充分吸收了婦女小組長、留守婦女互助小組長、駐村女大學生村官、婦女誌願者骨幹等代表。幾個月來,村婦聯開展了就業技能培訓、手工編織課程學習、優秀家庭評選等20多項活動。說起變化,村婦聯主席楊英品深有感觸:“以前,婦代會人員少,力量有限。重建後,服務力量壯大了,越來越多的事情得到了群眾的好評。”
重慶在推進群團改革過程中,堅持“以群建黨建”的原則,將群建、群工、群內容融入到黨建工作中,以黨建帶群建。把加強和改善黨委對群團工作的組織領導作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的重要內容列入責任清單;全面落實群團工作“雙陳述雙評價”制度。黨組織書記每年向上級黨組織匯報壹次抓群團工作的情況,群團組織主要負責人每年向同級黨組織匯報壹次。同時,將工青婦婦等市級群團組織納入黨建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建立群團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問題,推動工作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