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妞搬走後,我壹直在找她留在家裏的小東西。陽臺上掛了很久的衣服,藥粉,充電器,電動牙刷頭,等等。我逐漸把這些東西收集到壹個袋子裏,壹年後洗衣房裝衣服的無紡布袋就滿了。
有壹天她來家裏玩,我說:“正好,妳的東西還這麽多。看看能不能把他們帶走。”她挑了幾塊,說:“剩下的給我扔掉。”
前幾天我居然從她舊床下撿到壹個單反相機,當時就驚呆了。當然,我還沒有扔掉我的相機。我打算下次見到她時問問我要不要。
再說壹個女孩的故事,叫她花仙子,因為她的職業和花有關。
前幾天因為要去參加壹個培訓,培訓地點離她住處比較近,就約了她去她家過夜。那天晚上過去的路上,突然收到她發來的微信,說到了就給她發微信,怕我打電話不急,因為她收拾屋子,找不到手機了。
我馬上回復了她。。。”莫名無語。大部分人都找不到手機。第壹次聽說他們打掃完房子就找不到手機了。後來壹問,是打掃房子的時候夾在書裏的。
後來她下樓的時候發微信說找到手機了。我去樓下找過。門禁出了點問題,我無法接通對講機。所以我打電話給她,讓她幫我開門。她說。“哦,門,我經常不帶門禁卡。只要拉壹下,用力拉壹下,就會開了。”於是我在她的指揮下破門而入。
晚上,我笑了她半天,說我壹定要把這些寫成笑話。
其實我自己也挺可愛的。我每周五下午在天津壹所小學上心理興趣課。父母住在天津,打算晚上吃個飯住壹晚,周六早上回北京。
從天津火車站到小學是天津2號線直達,從天津火車站到我家是2號線換乘1。下課後我沒有直接回家,而是坐車回了天津火車站。比如火車站在上海,上課的學校在新疆,我家在北京,Xi安是中轉站。顯然,我可以在新疆上完課後回北京,然後轉機到Xi安。但是我腦子裏默認的路線是,下課後坐地鐵回上海,然後從上海坐大巴到北京。回到家發現自己路線奇怪,智商平衡嚴重不足。
周六早上坐火車回北京,出站時需要查火車票。我搜遍了我的口袋和背包,但我找不到它。我不得不向檢票員出示我的檢票信息,讓我離開車站。
我在職場上還是挺靠譜的,最多壹年能管50多個項目。但是,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是壹周坐幾次地鐵。至今,我已經錯過了n次火車,丟了n次錢包,摔壞了n次手機屏幕。其中壹款,某手機,半年換了三次屏幕。
之所以把這部分拿出來,是因為我發現很多INFP在剛步入社會的前幾年,對自己的生活和職場往往缺乏信心。有的人會隨著工作時間的延長和增長逐漸有自信,有的人會缺乏自信的時間稍微長壹點。我分析,這種不自信可能至少有兩個原因:
1.成長家庭和學校的評價體系強調紀律性、嚴肅性和專註性的特點,但INFP在這方面並不突出,而其創造性、關心他人和理想主義等優點往往得不到認可和鼓勵。
我媽是會計,很有條理,從來不丟東西,而我從小什麽都忘了。這種反差大家都懂。在北漂的頭幾年,在我媽每次打電話的危言聳聽下,我壹度懷疑自己會不會有壹天忘記關煤氣竈,把房子點著了。但是現在我對自己的生活能力還是很有信心的,因為畢竟很多年過去了,我的廚房從來沒有失火過。最多,鍋已經燒了幾口。
2.職場初期的工作大多是事務性工作,這是客觀規律。INFP不擅長事務性工作。如果沒有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和專業知識,很容易犯低級錯誤,忘恩負義。這部分從第四次展覽開始。
“創造力”、“關心他人”、“理想主義”這些特質,在職業生涯初期只能作為隱形的翅膀,經過幾年的發展,才有可能逐漸成長為有力的翅膀。
在這裏,我想到壹個有趣的案例,但當事人是壹個INTP人。這位INTP大哥在傳統媒體工作。剛做編輯的時候,因為說話直接,喜歡指點江山,不喜歡應酬,特別排斥給同事端茶倒水的形式主義,所以受到冷遇。他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是90年代。想想他的風格和90年代的傳統媒體是多麽的格格不入。
幸運的是,他遇到了壹個欣賞他才華的助理編輯,把他藏在雪地裏,讓他做自己的秘書,但從來不讓他每天端茶倒水,只聽他的建議。這才是真愛。)有了資歷,而且他確實很有才華,除了“不太會做事”,文章也確實很有學問,十幾年後就被提拔到了管理崗位。到了管理崗位後,他依然說話直接,喜歡指點江山,不喜應酬,不搞形式主義,但他變得圓滑圓滑了。大家都覺得當媒體領導多少有些可以理解。
我想在這個系列的第壹篇文章中,如果只有壹句話要說,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給自己貼上INFP的標簽”。因為MBTI只是壹個測試人格傾向的工具,是用來了解人的,而不是用來定義人的。
昨天看到朱若霞老師的壹篇文章——《性格分析什麽時候對妳最有幫助?。朱先生曾在華中科技大學讀書。在學校工作21年,做了十幾年的職業指導。我壹看這篇文章,就知道這個老師真的很靠譜,馬上就進了她的職業規劃付費群。
這篇文章寫道:
另壹段是關於壹些人選擇了似乎不符合他們MBTI類型的工作,比如INFP選擇做會計。
我很欣賞朱老師的觀點,因為我很早就發現,壹些對有粗略了解的人,都有給自己和別人貼標簽的習慣。我管理壹個INFP微信群,經常收到知乎和豆瓣的網友來信,很多都是類似的邏輯:
第壹句話是用INFP標簽做擋箭牌。不管妳做得好不好,不管做A是否痛苦,只要說出妳的真實情況和感受,而不要談論INFP。而且,心理學上有壹種“自我實現預言”。說這話的人很可能在實際做之前就預設了自己做不好A,所以做不好A,而且壹開始就預設了做A的痛苦,所以越做越感覺到做A的痛苦。
第二句是自限。既然妳有做B的動力和條件,那妳做了又有什麽壞處呢?大不了就是做了之後做不好,但是可能會做好。我相信全世界那麽多人都會找到至少壹個擅長做b的INFP,誰說會不可能?而且就算妳做了壹段時間B就放棄了,那也是壹次有意義的經歷,可以幫助妳突破自我。
第三句是光說不練。現在獲取學習資源越來越容易。除了少數需要孩子技能的職業,如畫家、大提琴手,大部分職業都有機會通過自學、在職學習、成人教育等方式進行轉行。
妳需要做的C是真愛,而不是單純的喜歡。不代表妳喜歡寫文章,了解壹些性格類型,妳就可以說妳熱愛這些領域。真正愛的人,會學習,會努力好幾年。而如果妳真的學習和嘗試了很多年,壹般也能逐漸找到做c的機會。
所以,對於要我三言兩語告訴他選擇什麽職業的問題,我壹般不會回答。而且每個人都是個例,需要壹定時間的壹對壹溝通,不能壹概而論。如果非要我提點意見的話,我的意見是個人意願和實際情況優先,比性格傾向更重要。
因為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我們像寫小說中的人物壹樣憑空設計自己的生活。現實生活比小說復雜得多。壹個人過去的經歷,未來的目標,周圍的環境,時代的機遇等。都在各方面影響著他的職業方向。所有這些對妳的生活來說都比INFP這個標簽更重要。
在高中,我開始理解MBTI,並把自己解釋為INFP。當我在大學有豆瓣的時候,我加入了豆瓣上的INFP小組。2009年到達北京後,我參加了北京的INFP聚會,並在這些聚會中結交了許多好朋友。後來有幾個是我的舍友,有幾個是我的同事。這是壹個極好的機會。
我在知乎上票數最高的兩個回答也是關於INFP的,為我積累了不少粉絲。還有很多網友跟著圖,給我發私信問各種問題,但是單個回答比較慢,於是我萌生了寫壹個INFP系列的想法,談談我對INFP的認識、經歷和理解。
第壹條?現實比標簽更重要。
1.INFP的日常生活,也許妳會有* * *的聲音?2.不要給自己貼上INFP的標簽。
第二個成長中的INFP應該避免這些事情。
1.抱怨外部環境?2.過度回避社交?3.多想少做
第三篇文章是關於INFP,它可以立即提高生活技能的質量。
1.人際關系和愛情?2.個人功效?3.推薦列表
第四篇文章是幾個INFP朋友的職業發展案例。
1.INFP在做心理工作嗎?2.文字工作的INFP?3.自由INFP?4.做銷售等妳可能認為不適合INFP,但職業滿意度很高的INFP工作。
第五條我還沒想好
這個系列至少會有四篇文章,但我預感會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