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商譽、人力資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項目。要麽不符合傳統會計要素的定義和確認目標,要麽不具有實物形態或者非貨幣性,壹直被視為表外項目而未被重視。事實上,壹方面,行業競爭的加劇和經營風險的釋放,使得投資者、債權人和相關利益群體迫切要求披露相關信息;另壹方面,為了在報告體系中確認和計量上述事項,有必要改革現行的傳統會計模式。例如,衍生金融工具給傳統會計理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權責發生制無法合理計算企業的金融資產;歷史成本不符合衍生金融工具的主動價格特征;特別是,由於資產和負債的定義是基於過去的交易和事項,未來必然有經濟利益或資源的流入和流出,衍生金融工具顯然不能完全滿足定義和會計要素的確認標準。因此,為了在表中確認衍生金融工具,必須修改資產和負債的定義。經過長時間的探索,FASB提出了衍生金融工具代表的權利和義務符合FAS133《衍生產品和套利活動的會計處理》中資產和負債定義的命題。但資產和負債的定義並未修改,摒棄了資產和負債必須由過去事項形成的特征,而是突出了獲取和犧牲未來經濟利益的特征,避免提及其他兩個特征。這在壹定程度上為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鋪平了道路。筆者認為按照金融工具的確認標準將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視為壹個過程,包括初始確認、後續計量和終止確認,並突破歷史成本原則以公允價值計量所有金融資產是可行的。
財務報告中披露的項目的性質和數量的細節,如商譽、人力資源和衍生金融工具,應符合充分披露的原則,即公允表達企業經濟事項所必需的所有信息都應完整地提供,並易於用戶理解。為了提高財務報表的有用性,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的披露至少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質、條件和會計政策;(2)利率風險;(3)信用風險,即如果壹方違約,企業可能損失的最大金額;(4)公允價值。
我國會計制度仍處於逐步完善和發展階段,對商譽、人力資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項目缺乏理論基礎和實踐探索。為了解決信息使用者的燃眉之急,可以先解決信息披露問題,暫時繞過確認和計量問題,待時機成熟再研究。在這壹問題解決之前,尤其是當前,我們應該遵循充分披露原則,提高會計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2.鼓勵上市公司在財務報告中披露預測性信息
上市公司公開披露預測性財務信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微觀上看,有助於信息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客觀評價企業管理者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有助於企業降低融資成本,樹立良好形象;從宏觀角度看,它有助於降低交易成本,優化社會資源配置,促進證券市場健康發展。但目前在我國,根據證監會1997發布的《公開發行股票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公司必須在招股說明書和上市公告書中披露稅後利潤總額、每股收益、市盈率等預測性信息。上市後是否在年報中披露預測性信息,取決於自願性。在上市公司擔心其經營成本增加和商業秘密泄露的情況下,預測性信息披露明顯不足。這影響了用戶對未來風險和收益的判斷,增加了使用成本。另外,我們對預測性財務信息的監管還不夠成熟:(1)相關部門對企業披露預測性財務信息的要求太低。強制披露的範圍過窄,只限於上市公司上市時;需要披露的內容太少,只需要盈利預測信息,不需要其他重要的預測性財務信息;盈利預測的披露渠道主要限於招股說明書和上市公告書;(2)沒有完善的預測性財務信息外部監督機制,對企業約束不力;(3)責任不清,未建立盈利預測保險制度。當盈利預測出現重大偏差,誤導投資者,造成重大損失時,由於責任不清,不知道是追究企業管理當局的責任,還是追究註冊會計師的責任,只能籠統地歸結為宏觀環境的影響,推卸責任。
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預測性信息披露的壹個重要問題是預測性信息的質量難以保證,從而導致法律責任。預測信息是著眼於未來的信息,是基於壹系列假設的推測。它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並可能因為預測結果與實際結果之間的差異而導致上市公司和會計師的法律訴訟。因此,應建立預測性信息質量保證機制,可考慮以下措施:(1)強化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法律意識,明確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法律責任;(二)預測信息與實際情況存在重大差異的,要求上市公司予以說明,以督促上市公司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提高預測的準確性;(3)相關法律法規規定預測性信息的披露必須經註冊會計師審計;(4)規定註冊會計師的豁免條件。?
3.采用大規模按需報告模式。
信息用戶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主要原因是:(1)用戶有不同的目標和方向;(2)被評估資產不同;(3)申報公司的環境不同;(4)用戶有不同的信息偏好。信息具有不斷聚合和分解、易於表達、模塊化和組合的特點。這些特點使信息提供者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滿足不同的信息需求。壹般的報表模式被視為大規模生產模式,大規模按需報表模式確實是大規模按需生產模式,即公司利用技術和管理手段,通過柔性和快速響應,實現產品的多樣化,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它假設需求是多變的、多變的、難以被生產者事先確認的,其目標是獲得綜合效益,即規模效益和範圍效益的結合。與大規模生產不同,它是以客戶為中心的。由於物質產品和數據信息的巨大差異,有人擔心大規模按需生產不適合財務報告。事實上,信息比實物更適合大規模按需生產。這是因為數據和信息具有不朽性、* *享受性、易復制性、不斷聚合分解性、易表達性、模塊化和組合性等特點。這些特點使信息提供者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滿足不同的信息需求。
采用大規模按需報告模式,並不意味著完全否定通用報告模式。用戶信息需求的多樣化並不排斥壹部分用戶的信息需求。此外,對壹些財務信息的需求至少在短期內是穩定的。因此,通過與用戶的溝通,公司可能會提前獲得用戶的壹些信息需求。因此,通用財務報告模型對使用者是有用的,具有可比性和經濟性的優點。
4.加強會計信息披露監管
為保證會計信息披露符合相關性和可靠性的質量要求,應加強對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管:(1)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是保證信息披露質量的重要條件,因此應加強對會計人員的教育、培訓和監督,減少舞弊造成的信息失真;(2)加強會計法規建設,從源頭上消除制度性失真,建立統壹規範的會計信息披露監管體系;(3)企業應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安全體系,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從法定代表人、內部審計人員到每壹個會計人員,都應該肩負起保證會計信息可靠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