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介紹古代的香爐和使用的香。

介紹古代的香爐和使用的香。

類別:文化/藝術> & gt民俗傳統

分析:

佛教香爐

香爐是指用來燒香的器具和用具。除了最常見的香爐之外,還有手爐、熏球、香囊、香盤,以及裝滿香粉的香封、香鍋,都屬於香爐的範疇。

這些種類豐富的香主要是為了配合不同類型的香燃燒或蒸。除了實用之外,基於審美和裝飾的考慮,香爐的造型、形制、色彩更是令人眼花繚亂。加上裊裊的香煙和美麗的香味,用香的情況達到了極致。

燒香器具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香爐:指能燒香、香、丸、香粉的圓形香爐。

2.香爐:專用於燃橫香,即臥香用的香爐。

3.香筒:長管香薰,用於直線熏香。

4.香爐:指專門用來燒香的以竹枝為柱腳的香爐。多為金屬或石頭制成,用於儀式時熏香,避免香爐溫度過高。

5.香爐:所謂的手柄香爐,主要燒香丸和香木塊,上課時方便拿著。

6.熏球:是壹個空心的球,裏面燒的是香。無論球怎麽旋轉,球內的香都能保持水平,不會掉落。

7.香囊:是指將各種香料、調料裝入香囊中,戴在身上散發香味的香具。

不同的香料,散發香味的方式不同,也會有特殊的效果。壹般來說可以分為燃燒、熏蒸、自然散發三種方式,不同的熏香器配合使用。如香草、沈香、香丸。線香、盤香、粉香的組合壹定要燒,冰片等樹脂香壹定要熏;也就是在熱炭塊上熏香。調和在芝麻油中的香味產品自然揮發散發香味。此外,各種芳香的藥草和芳香的花朵也被放入香花和香囊中,讓它們自然散發香味。混合了幾種香料的粉末,通常用薄紙包裹,放入小袋中。

隨著香的使用越來越廣泛,香的樣式也有了驚人的翻新。從香的出現到現在,香的演變幾乎形成了壹門獨特的藝術,使人們在嗅覺和視覺意境上達到了壹種美的升華。

中國歷代香器簡介

佛教傳入中國時,用香的歷史很長。佛教傳入中國後,大量重要的香料和用香的觀念和方法被傳入。於是,香從生活中的附屬品壹躍成為皇室貴族和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場景。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就有室內焚香的習俗,燃燒的香料主要是草藥。事實上,香起源於古代人們吸煙以消滅蚊子和消除汙濁的空氣。

《李周》中有記載:“簡掌除蠶,以攻攻之,以野草熏之,為共蟲之事。”古人燒香也可以說是清凈環境。中國在生產特殊的香爐之前,先用壹般的銅炭爐熏香。

中國人從戰國時期就開始在室內燒香,但專門為燒香設計的熏香器具直到漢代才出現。

中國香爐的形制始於戰國時期的青銅香爐,以後的朝代出現了各種香爐。材料包括陶器、瓷器、青銅器、鍍金銀器、景泰藍琺瑯、彩繪琺瑯、竹木器皿、玉器等。

在春秋時期,已經有了用銅和木炭制成的“王子嬰二級爐”用於室內取暖。這種銅炭爐後世仍在使用。

從漢代開始,就產生了壹種特殊的香爐——博山爐。博山,相傳是東海上的仙山。博山爐蓋雕刻成山的形狀,山上有人物、動物等圖案。當香爐裏裝滿裊裊的香煙時,就像是壹年四季都盤繞在山上的薄霧。博山爐盛行於神仙學說盛行的兩漢魏晉時期。

到了漢代,專門為燒香而設計的香薰出現了,大理的香爐也在全國各地的漢墓中出土,由此可知當時的香火習俗非常普遍。在漢代,香在南方比在北方更受歡迎。廣州400多座漢墓中,* * *就有壹兩個香爐。

漢代蔡邕的《漢關彜》中,有壹篇關於香的文獻:“女侍宣石,衣袂香爐熏。”

廣州、長沙等地西漢早期墓葬中已出土不少豆形香爐,但出現在中原地區較晚。從這種專門為熏香而出土的香薰中可以看出,熏香的習俗是由南向北逐漸推廣的,許多高檔香料也是從南海傳入中國的。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冰片在西漢時期的廣州並不少見。

韓經過西域後,也通過陸路從西方進口蘇合香。《班固帝超之書》:“鐘令集七OO馬,三OO精,望用月馬,蘇鶴香於市。”這是漢朝的絲綢、香精等布料,用來買月氏馬和蘇合香。《後漢書》說,大秦國“遇香煎汁以為和。”

漢代的樂府詩也說:“妳從哪裏來,民族從哪裏來?可以找根,找根,找根,找根,找根,找根,找扇,找艾,找竇良。”其中豆良香是古代著名的草藥。

漢代的香制品中,有幹草木、樹脂冰片、蘇合香。幹燥後,草本植物的香是可燃的。為了充分燃燒,通常在爐體下面有氣孔。有的設計有淺的爐體和凸起的爐蓋,爐蓋上有幾層孔。這種爐子的體積也很大。同時,為了容納從進風口落下的灰,壹般會有壹個承重板。

冰片、蘇合香等樹脂香水必須在其他燃料上熏制,所以這種爐體較深,可以放燒紅的碳塊,有時可以加銀箔或雲母片,再放樹脂香水慢慢熏制。出土的漢代香薰中有木炭和香料。

晉南朝的香器

東晉南朝的文人中,開始盛行用香沐浴,穿香衣的風俗。熏蒸衣服的習俗出現在漢代。在河北滿城仲景王劉勝墓中,出土了用於熏蒸衣物的“青銅熏蒸器”和“升降籠”。湖南長沙馬王堆壹號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專門用來熏蒸衣物的熏蒸籠。

三國中的荀□擅長熏香。文獻記載:“荀令到別人家坐了三天,香不盡。”因為荀子經常讓自己的衣服散發出濃郁的香味,所以去別人家的時候,坐的地方經常會留下壹股香味,三天了還沒有散去。東晉時,文人還用白檀的清香比喻學問的博大精深。

在晉南朝流行的香薰風格中,從三國五代到南朝後期,圓罐香爐和帶托盤豆香爐的風格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第壹個時期:從孫吳中期到西晉末期(公元254-316年)。

香薰第壹期,造型簡單,整體呈鍋狀,嘴巴很小,肚子很鼓,很圓。上腹部雕有三排圓孔,沒有承重柱和底盤。

第二階段:東晉初期香薰的第二階段“東晉開國至穆迪升平之時”(公元317-357年),香薰體為短直口圓腹壺,腹部有大三角雕花孔,承重柱也為上小下小的圓柱體,承重盤為平底救濟院。

第三階段:第三階段香薰、醬油、壺形熏體東晉晚期至南朝劉宋時期(公元357-479年),小口鼓腹,腹部布滿密密麻麻的長江三角洲形雕孔,圓柱形柱子,粗短直,座為寬邊圓盤。

第四期:相當於南朝中後期齊、梁、陳第四期(公元48O-5 * * *),沒有發現香薰儀器。

隋唐時期的湘劇

自從東晉漢明帝的佛教傳入中國後,在祭祀天神或天地祖先的儀式中,幾乎總能看到焚香儀式和告白。甚至,有人在街上擺香,這就使得對香的需求更大了。《文昌劄錄》第三卷記載:“唐宮每善事,皆以冰片、玉瑾分地。”

唐代的香器也開始有了新的樣式。如:多足香薰、熏球、長柄手爐,多為金屬或鍍金銀制。精制的金屬球和芳香療法在唐朝很流行。唐代的帶蓋多足銅香薰很獨特,也有壹些提取器。

到了唐代,帝室舍利多次迎接釋迦牟尼佛,將他送回法門寺。法門寺文物中,鍍金銀香薰和鍍金銀香球是專門為皇室送行的真舍利。

宋元明清時期的香器

宋人燒香時往往同時使用香爐和香盒。這壹點從宋代取畫香的動作就可以看出來。調香師用他的食指和拇指取出芳香的藥丸,並把它們放在充滿白灰的爐子裏。宋代也流行將香料壓成“香封”,將粉狀香料模具壓成固定形狀,然後點燃。

宋代大量進口香料,到了北宋,香藥是商社收入中最大的項目之壹。鎮賚、博尼、普端、安南等地盛產乳香、冰片和香,香藥也是朝鮮的主要貢品。有些香的產品,比如乳香,被列為違禁物品,由* * * *壟斷,不允許私下交易。

宋代香藥進口量雖大,但仍供不應求。宋代廣泛使用熏香,大量焚香。祭祀儀式,官宴,文武百官考試,以及之後同年的宴會和生日,都需要香火。

宋代還有壹種所謂的“品香”,就是在戶外燒香。有時,在園中的“詩禪堂”裏,試點新制的香,評價香的氣味、香霧的形狀、香煙的久燃,是宋代生活中的重要節目之壹。

宋人特別註重熏香的方法。香點燃後,並沒有放入火中。香爐上覆蓋了具有保溫功能的厚厚的灰燼,中間埋了壹小塊燒紅的木炭,再覆蓋上薄薄的壹層,只露出壹點灰燼。用薄銀片隔火,把香放在薄銀片上熏烤,香味自然舒服,沒有煙幹。註意壹點,木炭塊不只是普通的木炭,而是精制木炭。

此外,宋人還使用香印。南宋杭州城居住區的各種服務業中,有壹種專門從事“供香印版”的服務業。他們雇了壹個固定的“鋪席戶”,每天印香火印,每個月收香火錢。

在宋代的香爐中,有許多特殊的造型,如現藏於芝加哥藝術博物館(11-12世紀)的宋應卿的鳥形香爐。壹只鴛鴦似的水鳥蹲在香爐蓋上,爐身上貼了兩層蓮花花瓣,還有盤子。盤底有如意雲的花式腳。香爐從鳥嘴中逸出,爐體上有小氣孔,讓香煙從上面的鳥嘴中飄出來。在宋代,另壹種豆形香爐很流行,它的形狀像高足杯。

元明清時期流行成套香燭,如元代的“壹爐兩瓶”。“爐、瓶、盒”出現在明代和16世紀的繪畫中。這種組合式香爐便於存放香燭和鏟子。

明代嘉靖禦窯也有所謂的“五祭”。這五件供品是壹爐兩燭臺兩花瓶的成套供品,用於祭祀儀式、祠堂、寺廟等正式場合。明代銅香爐的盛行,與宣德時期大量精制的宣德銅香爐有關。宣德年間,用泰國的數萬斤銅貢,鑄造了3300多件宣德爐。明末民間制作了大量的青銅香爐,設計精良。青銅香爐的盛行,與當時燃燒各種等級香燭的盛行有關。

香料的種類

香爐

香爐是燒香最常見的器皿。其主要目的不僅是為了讓燒香後的骨灰有壹個固定的地方收藏,也是為了給供奉和供奉祭品的過程增添無限的精神之美。

在制作香爐的原料上,大概有陶瓷、石頭、金屬等等。

壹般來說,陶瓷制作的香爐,因為土壤的可塑性極強,所以形狀變化非常多,大多是圓形的;或雕花紋,或塑蓮襯為底等。,適合香、香、粉使用。還有陶瓷香爐,造型和顏色變化不大。

另外還有石制香爐,制作起來比陶瓷香爐更費力,因為其雕刻必須是整體成型的,否則壹次雕刻壞了之後,之前的所有努力可能都白費了。在石材的選擇上,有大理石和瑪瑙石。

香爐、花瓶、燭臺撐在佛前,稱為三條腿之壹。它們大部分是由金屬制成的。?石、磁、陶、紫檀等。形狀多樣,大致可分為四類:

1.桌上擺放的香爐,如博山、火舌、金山寺、八爪魚、鼎、鼎、印香盤等。

2.拿在手裏的香爐,如蓮花形、獅鎮形、鵲尾形等。

3.冥想時使用的香爐。

4.感同身受的時候,受者穿越過來,看起來就像是壹個有著幹凈身體的火爐。

古時候,佛去拜的時候,手裏拿著香爐;後世的手柄香爐就是繼承了這個遺產。在新疆發現的佛教遺物中,壁畫可以推定為唐代的佛教繪畫,也有信眾手持香爐,長時間跪拜。這個香爐的下部附有壹個略高的底座。

此外,火宅也是香爐的壹種,是秘傳器物之壹,後人列為佛前四足之壹。

燒香的材料和方法與爐竈的設計密切相關。明末至清代,青銅香爐大行其道,器壁厚重,造型多樣,有竹節、松莖、古青銅器、獅子像等。所用的香是沈香木塊。木塊直接用燭光點燃,然後插入爐內的灰燼中。爐灰的成分是燒香,作用是保溫通風。

其他材質的香爐也有在爐底放置石英砂等隔熱砂,起到隔熱作用,防止爐壁過熱開裂。而銅香爐,尤其是胎厚的,不太擔心過熱開裂,可以不斷的插入點燃的香燭。現在的銅香爐大多是用來點燃直立的香燭,在人們祈福、香火鼎盛的時候相對安全,而家裏、書房的多為小型香爐,多為銅香爐,作為大型祭祀使用。

博山路

受神仙方士思想的影響,漢代出現了博山爐,晉代出現了青瓷香爐,是室內熏香除穢的器具。博山爐的爐蓋上飾有神山、珍禽異獸、神仙,代表了漢代流行的神仙思想。

這些博山爐大多有壹只鳳凰站在頂上。壹些博山爐有奇怪的設計。比如有被設計成騎異國動物的胡人,手裏拿著博山爐身,人和動物就成了基地。爐身蓋為仙山、四靈動物“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等珍奇動物和神仙。爐內的香爐從空洞裏飄了出來。爐蓋上壹般都有山川、動物、神仙的故事。

以山、獸、仙為裝飾的博山爐,也逐漸成熟,定型。爐蓋上飾有仙山、飛鳥等,具有濃厚的神仙思想。

隋唐博山爐與金代博山爐不同。

如雲岡二洞的亭式浮圖,七、八、九、十洞的壁龕,飛檐、博山爐,以及作為裝飾圖案的龍、饕餮、朱雀、白虎等。第十洞有北魏雕刻的飛天,飛天中執博山爐四天。爐型為山勢起伏的爐蓋,爐身呈高大的豆形,爐身兩側有S形耳。

手爐

手持香爐是行者手持的長柄香爐,用來給佛上香。

《法朱元林》中記載,天人黃瓊說有壹佛香爐:“壹點雲:前面有十六頭白象,兩獸頭上立壹蓮臺為爐。後來有弟子在上面蹲點,金華周圍有壹個黃金露臺。佛陀說這個爐經常舉行。這種對這個世界手爐系統的看法有點模仿。”

湖南長沙赤峰山二號唐墓出土壹件青銅香爐。底座上蓋著蓮花,有壹根小柱子與香鬥相連。圓柱的柄上有壹只鍍金的野獸。出土時,香爐內滿是供佛用的香余燼。

同墓還有壹個銅香薰,球形爐體,圓錐形爐蓋,喇叭形底座。出土的時候就碎了。各地的唐墓中也出現了同樣風格的手爐,可見手爐在唐代還是相當流行的。雖然唐代的香爐中有博山爐、香球、香薰,但佛教石窟壁畫中的香爐主要是手爐和博山爐。

在敦煌莫高窟的繪畫中,經常可以看到供養者手持手爐。比如大英博物館的藏品中,有壹幅唐代敦煌彩綢導菩薩圖,圖中菩薩手持青銅手爐。

在古畫中,也可以看到大量的羅漢畫和佛禮中的手爐。我們可以看到長柄的手爐是配合香盒使用的,使用的香是顆粒狀或丸狀的。即通常所說的丸狀香或小片冰片。

《賈青錄》卷八《焚鬥香》壹文中說:“香,以線香為鬥,以香為鬥,中間以香屑,為僧俗所買,月下焚之,名曰焚鬥香。”

尤宋振都史石翔:香紋勻細,長短織成壹個圖案;只有檀香和鋸末合在壹起,不宜推薦龔瓊配酒,美女撤帳,腰折頻繁。占星柄空,吳俗講中秋故事,獨歸清風。

香爐裏還有壹種形狀特別的熏球,很特別。尋秋的出現始於唐代武則天至玄宗時期,普遍流行於陜西Xi。這種熏球多為長鏈球形。球是中空的,分為上下兩半,用鉚接的葉狀榫頭連接。球體內有壹個小杯,用軸承軸吊在中央,小杯可以隨時保持水平。因此,無論熏蒸球如何旋轉,小杯子始終保持水平,杯子裏燃燒的熏香也能隨時保持平衡,不會翻倒。

熏香球也叫香球,可以放在被子裏熏香,但是香煙是不會熄滅的。易衡《明日留青春》壹書中的《香球》第二十二條說:“今鍍金香球如天儀,三關之中,輕重適宜,不斷轉圈,放於被中,火不滅,外花玲瓏,而印煙遍地。”正倉院唐代熏制的丸子是香爐。

到了宋代,皇家樂器隊中就有了香球手。據文獻記載,惜春十三年,太皇的父親過了八十大壽。孝去德壽宮吊唁,文武百官身著朝服隨行。除了534名法國司機,還有48名樂師,188名樂師,以及禮儀倡導者。有兩個人各拿著壹個香球。祥雲逃出了香球。宋代女子乘車出行,也有宮女捧香球,宮女袖中捧小香球,故車經過時香煙如雲,塵土飄香。

就連南宋的杭城人的迎親隊伍也很好用,就是熏丸子。首先男方家會選擇壹個時間,讓“行郎”帶著花瓶、香球、蠟燭、洗漱、梳妝、拍照的沙龍、裙子、衣箱、繩結、涼傘、椅子、轎子(花檐)、倡導去女方家結婚。

小袋

壹種把各種香料和熏香品放在壹個袋子裏,可以放在身上隨身攜帶的香具。供佩戴的香囊在宋代的記載中隨處可見。南宋端午時,給嬪妃、嬪妃、侍從以翠葉、五色葵花石榴、金絲翠扇、珍珠、手鐲、經筒、香囊、軟香龍涎、紫操、白葛藤、紅香蕉。道公堂送來更多符號佩戴。普羅大眾“在家門口支起大盆,種上不同種類的銀蓮花,掛上五色紙袋,擺好水果餃子。”即使是窮人。“六月六日要守崔福君的生日,熱鬧的廟會也有‘收幡’,就是撒錢中獎或得了獎,有香囊、畫扇、珍珠等。

翔通

香筒是壹種直線香的香爐,又稱“香籠”,以區別於插香的小錐。明清時期流行的香錐,長而直,平頂蓋,平座,外壁以鏤空花紋裝飾。通常桶裏有小插管,很容易插香。這種線香不含竹木芯。

明清時期的香錐是用竹、玉、象牙制成的。故宮展出的明清香燭包括明代雕花竹圖香燭、清玉龍鳳鏤空香燭、清代象牙雕花梅花雀香燭和用作香燭的青花小香。在江西程楠益銘王鼎國王朱由木的墓中,還發現了壹個挖空的蟋蟀和玉香筒。伊名·王鼎墓中的玉香筒質地為白色。玉筒外壁鏤空梅花刺,蓋上刻有刺。

香專

壹般來說,為了便於香粉點燃,可以用模具將香粉沖壓成固定的字體或圖案,然後按順序燒出來。這種方式叫“香印”。印章印章的模具稱為“印章印章模具”,多為木質。《百江學海》中的《香譜》篇說:“雕木為模,香為篆書。”這就意味著香印模具是用木頭雕刻而成,香粉被壓印成有形的圖案。

在古代的寺廟裏,常常燃燒香封來測量時間。還有人燒香印修密法。《觀世音菩薩大悲大慧印》中,法界諸人皆有誌於開悟真理,將香火印制作成種子印、李李印,視香爐為法界。李李奇妙的香印代表了大悲大悲。當香印依次燃燒時,就顯現出真實的真相。當它燃盡時,就代表了壹切佛法。以這種方式修持佛法的人,可以得到平安無礙地觀察世界的加持,就像嬌嫩的蓮花,人見人愛,人敬。

香印又稱香印,是在燒香的香爐裏鋪上壹層沙子,將幹粉壓印成印印的形狀。字形或圖形不斷拉伸,壹端點燃後沿線燃燒。因為用過的香是散粉狀,點燃後才使用不方便,而且動模時容易損壞花紋。

宋人筆記中有香的記載。“印香”大概就是香印的印象吧。《羅亮錄》卷十三《各種雜貨》說:“如供香印盤者,各總管必設筵宴,每日印香而走,至月費時,只要香火錢。”可見北宋末年就有雇人印刷燒香的習俗。

為了使香粉的使用更加順暢,宋人還制作了甜糕,包括心形的“心形香”甜糕和環形、手指形的“冰環玉指”甜糕。宋代李的《天香詞》中有壹句“試摘心字數次”,說明心字甜糕是可以用手指去摘的,類似於現代所用的線圈香。

熏香盒

香盒是指盛放香的容器。也用作香鍋、香組合、香信、香盒。通常用木頭作畫,但也用陶器和金屬制成。常見的形狀是扁圓形。香分大香和小香兩種。最初是供佛的器具之壹,後來用作茶席,形狀與過去不同。

除了香盒,還經常看到香盤。香盤是指燒香用的托盤,又稱香桌、香盤。木制或金屬制的方桌,裏面以梵蒂岡的形狀裝滿了熏香,通常被點燃並燃燒。

此外,元、明、清時期的成套香具多為“爐、瓶、盒”組合,即香爐配香盒,瓶用於放置香鏟和裝有香粉的香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