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省(區、市)漢族比例壹覽表
(按身高排序,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各省的比例
江西99.73%
山西99.71%
江蘇99.67%
陜西99.50%
上海99.38%
安徽99.37%
山東99.32%
浙江99.15%
河南98.78%
廣東98.58%
福建98.33%
臺灣省98.00%
天津97.36%
河北96.00%
北京95.70%
湖北95.66%
四川95.02%
黑龍江94.98%
重慶93.58%
甘肅91.31%
吉林90.97%
湖南89.79%
遼寧83.98%
海南82.71%
內蒙古72.24%
雲南66.59%
寧夏65.47%
貴州62.15%
廣西61.66%
青海54.49%
新疆40.61%
西藏5.90%
文化信仰
漢族人在傳統上信奉儒釋道,在儒家文化的社會基礎上對道教和佛教多有尊崇!但遺憾的是,近代以來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人們的功利思想逐漸占據主流形式,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宗教逐漸衰落,很多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漢族,在東南亞被稱為華人,也被稱為中國人或唐人,是中國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漢族人口約為654.38+03億,占世界總人口的654.38+09%,分布在世界各地。漢族除了兩岸四地,在東南亞和北美也有分布。
歷史
大約從公元前7000年開始,漢族的壹支巴人和楚人在長江流域發展起來。大約5000年前,漢族的另壹源頭華夏族起源於黃河流域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新石器時代,先後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陜西中部有壹個姓姬的部落,他們的首領是黃帝,南方有壹個姓姜的部落,首領是。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個部落之間終於爆發了漢泉之戰,黃帝打敗了顏地。之後兩個部落結盟,攻陷周邊部落,華夏國的前身就此產生。
約公元前2070年,齊建立夏朝,1600年前建立商朝。1046前,建立周朝。西周以來,境內各民族、部落不斷融合,形成了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和淮河、泗水、長江、漢水流域的楚族。這壹時期,華夏族和楚族逐漸形成,成為現代漢族的前身,與夷、滿、戎、狄等眾多民族相區別,但此時華夷之分並不十分嚴格。
春秋時期,華夏族進壹步與周邊民族融合,華夏族逐漸與楚人、秦人融合。戰國時期,中國各諸侯國相互征戰,進入中原的夷、滿、戎、狄逐漸與華夏族融合,形成了壹個相對穩定的民族。此時,華夏族的活動區域也擴大到遼河中下遊、洮河流域、四川盆地、長江以南等地。
秦滅六國,統壹中國。短短十幾年,在陳勝、光武、項羽、劉邦等楚人的領導下,秦朝滅亡了。隨後,同為楚人的劉邦和項羽爭奪至高無上的主權。劉邦贏了,漢朝建立,統治中國400多年。這壹時期,中國的疆域空前擴張,以先秦時期的楚、華夏為核心,融合了羌、匈奴的部分部落,形成了漢民族。此時漢族人口的分布仍主要在黃河和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開始,漢族人口逐漸大規模向長江、珠江和中國東南部遷移。到了明清時期,由於統治階級的民族政策,南方的漢族人口間接超過了北方。從民國開始,漢族逐漸向東北遷移。從明朝開始,漢族開始零星地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開始,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語言
漢族的語言是漢語,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按照學術界常用的分類方法,可以分為北方方言(官話)、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很多不同的分類方法見《漢語方言詞條》)七種方言。近年來,許多學者認為廣西平話和山西晉語應該與其他七種方言並列。在漢族人居住的不同地區,標準漢語的規定是不同的。中國大陸、臺灣省和新加坡被視為標準普通話(在普通話地區以北京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語言,因所在地不同,其稱謂分別稱為普通話、官話和官話),香港被視為標準粵語(粵語)。中文分別用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書寫。
此外,也有學者將閩方言分為閩南話和閩北話。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區域,每個方言的內部又可以細分,從而形成漢語方言復雜的語言狀態,南北互不相通。盡管如此,由於漢字的高度統壹性,它對漢民族有很強的凝聚作用,所以說沒有漢字就沒有漢民族,似乎壹點也不誇張。
建築類型
由於漢族分布區域廣闊,其傳統民居因地域不同而風格各異。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傳統民居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傳統房屋與華北地區基本相似,區別在於墻壁和屋頂,此處房屋壹般較厚,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陜北的漢族人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建房。洞穴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占用耕地。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傳統民居以木結構為主,講究檐重亭重,講究法的結構。由於中國南方的風俗習慣和自然條件不同,住宅建築的布局也有差異。比如丘陵地區建築依山而建,江浙水鄉講究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大而美,蘇州的亭臺樓閣小而美。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傳統民居的特點是坐北朝南,註重室內采光;木梁承重,磚、石、土護墻;以大殿為中心,擅長雕梁畫棟,裝飾屋頂和飛檐。
飲食習慣
主題
漢族的主食是大米和小麥,輔以蔬菜、肉類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吃米飯的方式主要是米飯,還有粥、米線、年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食物。小麥和饅頭、面條、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壹起吃。漢族註重並擅長烹飪。不同地區的漢族通過煎、烤、炸、煮、蒸、烤、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菜壹般分為八大菜系:四川、廣東、福建、安徽、山東、湖南、浙江和江蘇。
喝茶
據說漢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至少有4700多年的歷史。直到現在,中國的漢族同胞仍然有以茶代酒的習俗。漢族有各種各樣的制茶方法: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花茶,湖南的姜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省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性食物和蔬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我國西部民族和藏族、蒙古族的飲食結構形成鮮明對比。另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壹日三餐的習慣。壹日三餐中的主食、菜肴、飲料的搭配,既有壹定的相似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壹系列特定的特點。
節日食品
節日食品豐富多彩。它往往將豐富的營養、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在壹起,成為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壹個是作為祭品。在古代,它在宮廷、官員、宗族和家庭的祭祀和慶典等特殊儀式中占據重要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大部分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有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留著壹些象征性的活動。
二是人們在節日裏吃的特定食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飲食習俗的主流。比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此外,在漢族很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魚往往是必不可少的,象征著“壹年多”。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中秋節的月餅包含著對家庭團聚和人類和諧的祝福。其他的,比如早春吃的春餅、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臘月初八寒食節的臘八粥、冷食,臘月初二吃豬頭、吃蠶豆、嘗新谷,結婚慶典時的敬酒,生日宴上的壽桃、壽桃、壽糕,都是有特殊內涵的特殊食品和飲食習俗。
飲食中的信仰和禁忌
漢族人大多在正月初壹、初二、初三忌食生食,即大年初壹的食物比舊歷年前做得多,只需回鍋三天。以為熟順,命逆。所以有的地方過年前就把壹切都準備好了,有節日三天刀剪不動的說法。再比如,在河南壹些地區,正月初三是小米的生日,這壹天不吃大米,否則會導致小米減產;在過去,婦女生育期間有許多飲食禁忌。比如漢族很多地區的女性孕期不吃兔肉,認為吃兔肉的孩子會有兔唇;還有的地方禁止吃鮮姜,因為鮮姜有很多手指,免得孩子手腳長出六個手指。以前漢族的無子女女性大多避免吃狗肉,認為狗肉不幹凈,吃了容易造成難產。
連衣裙
漢族有自己悠久多彩的服飾,即漢服。
漢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壹,從傳說中的黃帝壹直延續到沈嘉時代(1644)。1644年清軍入關後,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更衣,引起了全國的憤怒、不滿和武裝反抗。然後滿清實行血腥鎮壓和武力屠殺,漢服逐漸消亡。
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省,摧毀了鄭成功的其余部分。從此漢服徹底從中華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經過200多年的滿清統治,今天的漢人已經逐漸忘記了曾經擁有的華麗服飾,成為世界上唯壹沒有自己民族服飾的古老民族。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旗袍、長衫、馬褂,都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或改良。令人欣慰的是,今天,越來越多的漢族人自豪地穿著自己漂亮的服裝。這種自發的復興漢族服飾的民間運動,常被稱為“漢服運動”。
文化習俗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它開放而兼收並蓄,形成了齊魯、中原、趙巖、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雲貴、閩臺、松遼、甘慧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體現了漢文化的多樣性和多樣性。
漢族自古以來對各種宗教信仰都采取包容的態度。樂天知命(自決、自尋)和尊重祖先(不崇拜祖先)是漢族的主要傳統觀念。歷史上,部分漢人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和基督教傳入中國,壹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幾千年來,主張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的儒家思想對漢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傳統節日
節日名稱和日期的描述
除夕/春節農歷正月初壹通常被稱為中國新年。傳統上,它從年底的除夕和正月初壹持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
陽歷4月5日清明節,祭祖,掃墓。
端午節也叫端陽節,在農歷五月初五,以吃粽子為主題。
中國情人節的農歷七月初七也叫星期,即中國的愛情情節,情人節,神話傳說中橋段相會的日子。
農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又叫玉蘭節,俗稱七月三十、鬼節,還有祭祀靈魂等民俗。
中秋節:農歷8月15日家人團聚的節日,主題: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漢族人口眾多,風俗各異。現在的男女婚姻大多都是移風易俗,采用簡單熱鬧的婚禮。但是在漢族的壹些農村地區,傳統的民俗至今還保留著。
漢族人壹向以淳樸和富有創造力著稱。無論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歷史、藝術,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漢族人民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成就。
漢族歷史上經濟以農業為主,是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壹直很發達,尤其以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清朝以前,漢族的手工業和各種技術也保持著世界領先的水平。
“漢族”壹詞考辨
“漢族”壹詞最早出現。據我所見,有兩種說法:
出現了1,1903。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韓景春、李毅夫介紹,黃遵憲最早使用“漢族”壹詞,寫於1903年《駁斥革命書》:“主張民族者,不願意受漢族、鮮卑族、蒙古族統治,不免除受條頓族、斯拉夫族、拉丁族統治。”
2、太平天國末年。有學者認為,“漢族”這壹名稱最早記載於太平天國後期臣子李世賢撰寫的《致各國領事書》。其實有壹個字“漢族”。
3.“中華民族”壹詞最早由梁啟超提出,出現在他1902的文章《中國學術思想變遷的總趨勢》中:“在古代,中華民族有四位思想家,各具特色。”
4.“民族主義”壹詞最早出現於1924年孫中山的《民族主義第壹講》:“民族主義就是民族主義”。
漢族是壹個歷史悠久,從未中斷過的民族。漢族的來源是多樣的,既有主要來源,也有分支來源。
炎黃族是漢族的主要來源。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崛起於中原黃河兩岸的顏地部落和黃帝部落為了爭奪部落聯盟首領的權力,結成部落聯盟,導致了歷史上著名的“漢泉之戰”。黃帝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稱霸中原。追根溯源,漢人素有“炎黃子孫”、“炎黃子孫”之稱,他們的起源就基於此。後來,中國歷史上的第壹個民族夏族與黃帝部落有了直接的關系。在《史記·夏本紀》中,司馬遷明確指出夏族與黃帝部落有直接的血緣關系。雲:“禹父謂之鯀,鯀父謂之顓頊,顓頊父謂之昌邑,昌邑父謂之黃帝。禹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孫子。”不僅如此,後來崛起的周人還與生活在渭水流域的黃帝部落、炎黃部落有著族源關系。如周族女始祖詩大雅說:“爵生時,生於江源”,即《史記·周本紀》說:“周後稷棄其名。他的母親是泰的女兒,叫姜媛。”是壹個叫姜的部落,這清楚地告訴我們,周人的祖先是部落。關於周人的男性祖先,是姜淵所生的棄子。《史記·周本紀》說:“棄子。
虞臺,謚號侯姬,不要姓姬。“黃帝是壹個姓姬的部落,這清楚地告訴我們,周人的祖父世系是姓姬的黃帝部落。
正是因為炎黃集團和漢族有關系。如、朱德在《祭黃》中說:“和合之祖,我造於中國;魏延攝面,曰豪。聰明睿智,光芒蒼涼;建此大業,巍然屹立東方。”(朱德與:黃獻禮,《新華日報》,4月5日,1937。漢族人民世世代代尊黃帝為鼻祖,稱其為“人類的始祖”。至今,位於陜西中部黃陵縣的黃帝陵,傳說是黃帝陵。它被數萬棵古柏環繞,矗立在橋山上,成為漢民族起源的象征。
東夷族是漢族的另壹個主要來源。在漢民族起源的時代,東夷與炎黃部落結盟生活在黃河流域。東易集團主要分為蚩尤、迪軍、盱眙、賴藝、懷義五個部分。他們的地理分布如下:蚩尤生活在魯西南,狄俊生活在魯豫交界地區,賴藝生活在魯東,盱眙生活在徐州,蘇北淮河以北,懷義生活在蘇南和皖南。還有壹些小的氏族或部落。從這個分布可以看出,東夷群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遊,包括淮河流域。
在漢民族與東夷族的族源關系中,最重要的是東夷族中的蚩尤部和狄君部,經過激烈的分化、互動和融合,壹舉突破了原始社會的網絡,踏入了文明的大門,形成了商民族。《詩經·商頌·玄鳥》說:“玄鳥生而有緣。”也就是說,商最初是壹個以鳥為圖騰的部落,表明它與以鳥為圖騰的蚩尤部部落有親緣關系。《國語·魯豫》雲:“商者帝舜”。也說明商和舜,也就是帝君部,是有血緣關系的。《史記·殷本紀》載:“殷琦,其母朱棣,有佤族之女,為二公主。壹次三人行洗澡時,他看到壹只神秘的鳥掉了它的蛋,朱迪把它拿走了。因為懷孕,他生了合同。”商部落與蚩尤部、帝君部的關系混雜在壹起。具體來說,蚩尤部與商部落有母系血緣關系,帝君部與商部落有父系血緣關系。商朝是中國奴隸制發展的時期,商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深遠的關系決定了東夷族作為漢族另壹個主要來源的歷史地位。
不僅如此,在後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周朝不斷反周的許儀、懷壹、賴藝無壹例外都被卷入了春秋時期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潮流中,整個東夷集團幾乎成為中華民族的壹部分。這種深厚的淵源關系,又決定了東夷族作為漢族另壹主要來源的歷史地位。
苗族是漢族的壹個分支。苗人是古代中國南方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總稱。
苗蠻群體不同於炎黃、東夷,在民族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多元化。壹方面,部分苗蠻族成為苗、瑤、畬族等民族的祖先,在苗、瑤、畬族等民族中還流傳著關於盤瓠的傳說。另壹方面,苗蠻群的壹些氏族和部落後來發展成為楚族,成為中華民族的族源之壹,從而成為漢族的壹個分支。
百越集團是漢族的第二個分支。在古代,中國南方的另壹個土著民族百越也活躍在長江下遊東南沿海和嶺南地區。
百越集團種類繁多,歷史上稱之為“越有百越”。同苗族的發展壹樣,百越集團在形成為壹個民族的過程中也經歷了多樣化。其中有的經過多次分化和聚合,逐漸形成了壯、傣、布依、侗、水、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中國南方壯侗語言中的少數民族,有的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
但百越集團中的其他壹些部落或部落聯盟,在三國魏晉以後演變為俚人和仆從。但南北朝國家統壹後,壹些俚人和仆役也被同化到漢族中。這個問題已經涉及到漢族的發展,但可以看出百越集團是漢族的另壹個源頭。
戎族和狄族是漢族的第三個支系。戎、狄是我國古籍中中原西部和北部氏族、部落的總稱。其實戎、狄的名字在西周就開始出現了。在此之前,容和狄有過交往。當時中原西部和北部的氏族部落主要分為沈、鬼、羌三大集團。
戎狄與漢族的民族關系主要表現在上古黃帝時期,的先民與黃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相傳黃帝與作戰時,曾調教熊、夷、夷、胡等六個氏族或部落參戰並取得勝利。這六個以北方猛獸為圖騰的氏族或部落,很可能有屬於妳的氏族或部落。因此,在黃帝的時候,壹些氏族或部落可能已經加入了黃帝部落聯盟。相傳黃帝衣冠冢所在的陜西省黃陵縣是妳出沒的地方。其次,在周族形成的過程中,羌族的壹個重要分支——江部落被融合。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人初名姜淵,是姜部落的女兒。《詩經》中簡單地將姜淵視為周人的祖先,而姜與在周公照顧其父的情況下結成了牢固的婚姻聯盟。後來的周王都娶姜女,壹直到周朝末年。第三,在春秋戰國的民族大融合中,戎、狄大部分因被晉、秦征服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壹部分。比如秦和祝融的關系就很密切。秦原是人,因保護王、平有功,特復此職。當時,平王向宣布:“榮休想侵占我們富饒多產的土地。若攻戎,必有其地。”(《史記·秦本紀》)。於是,從秦武公攻六安、到秦穆公的《隋八西戎》、《後漢書西羌傳》。當時秦地西部的所有軍事力量都融入了中華民族在西方的主要分支——秦朝,“自然中國沒有軍事力量”。後漢西羌傳。第四,漢民族形成後,白蒂的後裔匈奴經歷了五六百年的歷史。除了北匈奴,南匈奴都被魏晉南北朝國家統壹的洪流所吞噬,成為漢民族的壹部分。但是榮弟的還是不少的。
如前所述,在新的歷史地理條件下,在軍事壓力下,他們遷徙到更遠的地區,正如《後漢書·西羌傳》所說,“後漢子孫,各為其種”。成為今天中國西南、西北地區藏、羌、彜、納西、博、拉祜族、哈尼族的民族起源之壹。所以,戎、狄只是漢族的壹個分支。
總之,炎黃、東夷是歷史上漢族的主要來源,而苗蠻、百越、戎狄是漢族的分支。
漢族的形成
漢族的形成不是壹蹴而就的。它經歷了夏、商、周、楚、越民族從部落到民族的發展過程,以及夏、商、周、楚、越民族與部分蠻夷、夷、戎、狄等民族融合為中華民族,最終形成於漢代三個漫長而復雜的歷史階段。
1.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的相繼崛起。
漢族的形成是隨著夏、商、周、楚、越民族的興起而開始的。
公元前23世紀至22世紀,夏族首先崛起於黃河中遊黃土地區和洛河流域。相傳夏部落在進入黃河、洛河流域之前,還處於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制時代。血緣關系仍然是維系人們的主要紐帶。據史書記載夏本紀,夏部落同姓。***12宗族,即、幽湖、幽南、秋訓、桐城、抱石、費、戚、茍、辛、明、。他們是壹個以夏後氏為核心的大部落。隨著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大禹時期青銅工具的出現和使用對夏族的崛起具有重要意義,促進了以銅為兵的灌溉農業經濟類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族形成的經濟基礎和政治條件已經成熟。在這壹新的歷史轉折點上,禹劃九州,標誌著夏部落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的轉變完成,也標誌著夏民族的形成。
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當夏族在黃河中遊崛起的時候,地處山東半島,以鳥為圖騰崇拜的商部落還生活在“居無定所”“史記·殷本紀”等原始社會。《不常在城裏》,《尚書·尚書·盤庚》。移動生活。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商部落也無壹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會解體的道路。“相土很兇很兇,海外也有攔截。”《詩經·商頌·長發》。這個記錄是壹個信息。因此,這位大臣原本屬於夏朝的商部落,並在建立商國的過程中,“唐錚諸侯”和《史記·殷本紀》。“十壹征而無敵於天下”,孟子·滕文公。最後,在明條之戰中,唐打敗了夏,建立了壹個新的奴隸國家——商朝。與此同時,商部落也完成了從血緣關系到地緣關系的轉變,發展成為商民族,崛起於黃河下遊。
和商朝滅夏朝壹樣,生活在陜甘渭河上遊秦、莒盆地之間的周部落,原本也是商朝的下屬。在我屬於商朝的歷史條件下,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的過渡,重演了商朝滅的壹幕,在《尚可》中建立了周朝(《左傳》二十四歲。發展成周民族。
繼黃河流域夏商周氏族相繼崛起之後,長江流域楚越氏族也相繼崛起。與黃河流域相比,長江流域的社會發展進程相對緩慢。因為國家尚未出現,長江流域的壹切氏族、部落在相當壹段時期內都被稱為“蠻夷”。江漢壹帶的男子叫“靜初”,商代有“魏女精楚”和“居南”(《詩經·顏屋》)。說道。按照“從部落到民族”的壹般規律,處於階級產生、國家產生、民族形成前夕的“靜初”,在不斷發動戰爭的過程中迅速強大起來,原因就在於他們把戰爭變成了壹種常態的事業,提倡武藝。周成王封熊逸為楚,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僅為楚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也標誌著楚國國家的形成。
越民族的形成始於越的出現。地處江浙至兩廣或雲貴高原弧形地帶的百越集團,由於社會發展不平衡,長期處於“種姓雜居之地”,《漢書地理》中的註釋引用陳贊的話說。的狀態。但由於歷史機遇和優越的地理位置,與中原各民族相鄰的江浙分支百越在商周時期脫穎而出,開始了形成為壹個民族的過程。吳越國的建立,反映了越國原始社會的解體和崩潰,也標誌著越國部落間完成了從血緣關系到地緣關系的轉變。
從夏、商、周、楚、越民族的興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的壯麗景象,這是漢民族形成的第壹階段。
2.中華民族處於大融合之中。
作為歷史上發生的事情,民族和其他事物壹樣,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從部落發展到民族的夏、商、周、楚、越是原始民族。從春秋到戰國,在周朝的統治下,民族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此時,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發展變化的主要形式是相互接觸、相互滲透、相互吸收,出現了民族融合的總趨勢。
春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民族之間進行的。比如晉的“為州兵”,打破了西周以來的軍隊構成規定,說明“州”與“邦”的對立消除了,州本來就是周朝征服的“庶人”,這也說明晉各民族之間的隔閡已經逐漸彌合。
春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也延伸到了壹些蠻夷、蠻夷、戎、狄。如《國語·周瑜》說:周祥“德帝人以其女為子孫。”《左傳》二十八年,莊公說:“娶二女與容。大榮狐貍生了重耳,小榮生了易武。”在春秋時期,著名的重耳是壹個雜種。不僅如此,當逃到棣時,“任地斬了黑鍋,贏了他二女兒的舅舅隗、,又贏了兒子們。公子取季逵,生“敖,叔劉”。《左傳》二十三年。怪的是希迪是另壹種,而且重耳與希迪通婚。還有壹種說法是東夷人是魯僖公的嬪妃;希迪,不要嘗試另壹種方式。
嬰兒的妻子是金的妹妹。周族金人與戎族秦人的聯姻,說明春秋時期包括部分蠻夷、蠻夷、日耳曼、戎族在內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
所有這些匯集在壹起,在春秋時期形成了壹個民族大融合,於是壹個新的民族——華夏民族誕生了,這個民族既不是夏,也不是商,也不是周,也不是楚,也不是越,也不是蠻,更不是蠻,更不是武。中華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常被稱為“夏”或“”,也被稱為“華”或“”。孔子把“下”和“化”視為同義詞。正所謂“炎黃子孫不謀夏,洋人不擾華夏”。《左傳》已經出版十年了。《左傳》二十六年,項公曰:“楚失華”是“華”字最早的記載。從此,“華夏”成為春秋時期夏、商、周、夷融合而成,以部分蠻夷、戎、狄為分支的新民族的民族名稱。
戰國時期,民族融合在更深層次、更廣範圍和更快速度上繼續發展。南方的楚國,春秋以後,楚國縱橫漢水和長江流域。經過800多年的擴張和經營,文明程度越來越高,民族之間的融合越來越深。最典型的例子是屈原的《田文》,描寫的是壹座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