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環境是指兒童接觸到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在幼兒園環境創造中,物質環境是兒童發展和幼兒園生存的必要條件,而精神環境對學前教育的優化實施起著關鍵作用。
幼兒園環境的創設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主體性和創造性,良好的環境往往能激活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在幼兒園環境中,往往直接受到教育的影響,這往往是園站和教師教育理念的壹種物化。過去,由於對兒童發展規律缺乏了解。對兒童環境的創設出現了壹種曲解:教師主觀地用“五顏六色”的圖畫或幼兒園物質設備的豪華以及所謂“現代”設施設備的更新和裝飾來裝飾墻壁。我們不從是否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教育規律的角度去思考幼兒園環境的營造,為幼兒營造壹個真正有意義的樂園,度過壹個快樂的童年。2001年9月,國家教育部發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其各種發展需求,使其在快樂的童年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體驗。我們應該把幼兒園環境的創造提升為創造優質、高效、充滿活力和生機的幼兒園教育的過程,並把它變成為孩子們創造壹個有意義地度過快樂童年的樂園的過程。為此,幼兒園環境的創造首先要考慮幼兒發展的需要,創造的環境要適合幼兒身心發展和教育的規律,而不是單純追求物質設備的更新和奢侈的攀比,更不能讓所有的戰線都鋪滿教師主觀創造性的各種畫面。
首先,在物質環境的基礎上創造最佳的精神環境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各級幼兒園的辦學條件也有了很大改善。當物質環境達到壹定程度後,就要強調精神環境的創造,精神環境是影響創造性人才成長發展的關鍵因素,因為物質環境是孩子成長的基礎和外部條件,而精神環境是影響孩子成長的內在關鍵因素,精神環境是壹種氛圍或氛圍。它無形中決定了人的先天潛力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能力能否有效形成。兒童需要被成人發現、開發和善待,他們的創造動機、興趣、意識和精神需要在壹個最優的精神環境中得到發展。為培養創造性人才奠定基礎的學前教育,必須強調創造壹個有利於兒童發展需要的最佳精神環境。
為兒童創造壹個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環境。
現代教育非常重視環境對孩子身心發展的影響。因為孩子的知識和閱歷淺薄,所以孩子的知識是膚淺的、片面的、靈性的,所以很容易受到靈性環境的影響。從創造教育的角度來看,積極健康的心理環境的壹個重要標誌是,它能使兒童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創造動機和興趣等心理需求。精神環境作為壹種隱性的教育因素,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孩子心理不成熟,缺乏自我意識,行為受他人控制,情緒稚嫩脆弱,需要大人的保護和呵護。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兒童有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時,最有利於他們的創造性發展和表現。在實際工作實踐中,我們也有這樣的體會:孩子生活在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中,願意善意地表達或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良好的精神環境可以讓孩子有遵守紀律和活動規則的意識。因此,我們應該把以兒童發展為基礎、關註兒童個體需求的理念運用到創造健康和諧人際關系的實踐中去。
1.創造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創造最佳精神環境的核心。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心理安全和自由是促進創造能力發展的主要條件。他還提出,只有停止用自己的想法去評判別人,孩子的創造力才能得到發展。所以,要想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精神環境,就要給孩子更多的支持和肯定,用寬容的心去接納他們,從正面給他們更多的表揚和鼓勵,用壹份愛去關註和信任每壹個孩子,給他們更多的自由,這樣才能形成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幼兒園心理環境是教師行為的產物。就孩子的成長過程而言,需要大人的幫助。就孩子的成長需求而言,最重要的是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孩子心裏是安全的
第1/4頁
而且自由的環境,他們覺得輕松愉快,沒有壓迫感。他們容易在與周圍環境的不斷互動中形成創新意識。而孩子在行為上是他律的,最容易受到大人言行的暗示。如果大人對幼兒態度不當,就會緊張。讓他們警惕。孩子為了迎合他人,往往會放棄自己特有的規律,或者用他人的態度來調整和控制自己的行為。當孩子太在乎別人或者害怕嘲笑的時候,就會缺乏創新精神。
2.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孩子獲得心理安全和自由的基本保證。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秘密之壹就在於此:孩子很少在壹個人數不多的老師那裏聽到禁止。”經常聽到的是表揚和鼓勵。“在形成兒童心理安全和自由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正如著名教育家贊科夫所說:就教育效果而言,很重要的壹點是看師生關系。因此,教師應該創造更多的機會,充分解釋教師和兒童之間的語言和非語言交流環境,創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首先,教師要用積極的語言引導孩子,啟發和引發孩子參與討論,讓孩子學會思考和判斷,促進自我評價能力的形成。教師也要積極參與孩子的討論和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夥伴關系,通過交流向孩子傳遞溫暖、支持、教育的信息,讓孩子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自由。
其次,學會蹲下來和幼兒說話。在幼兒眼中,教師的形象是偉大的,他們的言行是權威的。有必要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平等和民主的夥伴關系。教師要以合適的體位與孩子交談,改變過去教師與孩子橫向、縱向的“交叉”距離,蹲下以平等的姿態與孩子交流,有利於建立親密的師生關系,達到最佳的交流效果。
再次,教師與兒童之間密切的身體接觸有利於兒童身體接觸的安全和自由形成,身體接觸是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加強語言的作用。和小孩子說話的時候。觸摸他們的肩膀或後背更容易吸引和保持孩子的註意力。
第四,兒童對成人語調的變化非常敏感。讓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意見。教師要有柔和的語氣和語調。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常常感覺到,大多數孩子都喜歡聽“好話”。但最容易受到老師言行的暗示。當孩子聽到大人帶著憤怒或焦慮的語氣時,往往會表現出焦慮和困惑。
第五,在營造“多支持”的積極氛圍中,教師要認真註意傾聽孩子的發言。並用慈祥的目光看著孩子們的眼睛。這樣有助於提高孩子說話的信心。培養孩子良好的傾聽習慣,從而提高教育的針對性。
3.創造壹個和諧美好充滿愛的家庭內部環境。
幼兒期人際關系不良,不僅會影響兒童期的心理健康。也會影響他壹生的幸福和成就。目前我國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們太過溺愛。很多孩子“自我中心”意識很強,不善於和伴侶相處。無法處理同齡人之間的矛盾。我不會主動去關心和愛別人。善良是人類美好的品格,對兒童進行早期教育是學前教育的重要任務。培養孩子的善良,必須高度重視幼兒園的家庭教育,用科學的教育理念指導家庭教育,讓幼兒園、家庭、社會達成諒解,營造幼兒園、家庭、社區教育同步融合的教育環境。這對培養孩子的善良極其重要。
要培養孩子善良,就要讓他們學會愛別人,教育他們尊重和愛長輩是有效的手段。孩子生活在和諧的家庭中,通過父母對長輩的愛和孝順,這種愛最終會在孩子心中萌芽。有利於為孩子將來忠於實際事業,熱愛他人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