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腦教育是利用嬰幼兒右腦潛意識學習的特點,通過閃存卡為兒童大腦持續輸入信息的早期教育方式。目的是幫助孩子的大腦建立豐富的潛意識模型,為他們塑造壹個強大優秀的大腦。
童童是壹個3歲的活潑可愛的女孩。她最喜歡的就是看很多媽媽買的童書。她會耐心地壹頁壹頁翻書。她只要說出書名,就能準確地從壹大堆書中挑出這本書,完整地復述書中的內容。童童媽認為童童現在的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與她從小接受的早期教育密切相關。
7個月大的時候,童童媽開始尋找壹些科學的育兒方法。童童媽咨詢了身邊很多送孩子去早教機構的朋友後,沒有選擇基於玩耍的早教課程,而是把童童送去了基於右腦開發的早教班。家裏的老人壹直在想,為什麽要浪費這筆錢,因為他們太小了,既不會說話,也不會學習。但在第壹次試鏡後,童童的母親決定報名參加童童。整整45分鐘的課程,同學們都很乖的在我媽懷裏,聚精會神的看著老師上完閃存卡課程。童童媽覺得孩子天性好動好奇,她很難安靜下來學點東西。既然這個課程可以增加孩子的專註力,那當然有助於她成長。就這樣,我讀書兩年多了,媽媽對她的成長還是很滿意的。現在她的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很強,經常語出驚人,給大人帶來很多驚喜。
神奇的右腦閃存卡教育
目前開發孩子學習能力的方法和理論很多,而右腦早教課程是近幾年才在國內流行起來的。目前在兒童右腦教育領域,最廣為人知的是日本教育專家齊田真的理論。七田震認為,所有的嬰兒在出生時都具有不可思議的學習能力,但在成長初期缺乏良好的環境來觸發他們的能力,甚至天賦消失。起源於腦科學進步的右腦教育方法,隨著人們對大腦知識的不斷增加,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人類的左右腦思維方式不同:左腦主要以漢語和邏輯思維為主,右腦主要以形象思維和心理意象思維為主。七田震認為,大多數人用左腦思考,很少用右腦。左腦抑制了右腦的運作,所以右腦的潛力不容易發揮。只有左腦抑制右腦的能力消失,左右腦都能靈活運用,才能成為大腦發育完全的人類。七田震主張在幼兒教育中運用右腦訓練,通過形象、聯想、配對等方式提高孩子的智力。零到三歲,尤其是前兩歲是右腦教育的黃金時機;左腦是填鴨式學習,充滿困難。右腦得到開發的孩子吸收能力強,學習變得輕松愉快。經過右腦訓練的孩子,智商普遍較高,平均在140到200之間。他們還具有以下特點:看到圖像時,像照相機壹樣印在大腦中,文字、數字、符號等都能被圖像記錄在腦海中,具有逆向計算能力、超強的直覺能力、獨特的創造力和速讀能力。
家長和孩子正在上右腦閃存卡教育課程。
為了驗證右腦教育的神奇效果,記者采訪了嬰幼兒閃卡教育中心教學總監李老師。田艾早教在右腦閃存卡教育方面積累了多年的經驗。李老師認為,要認識到孩子成長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首先要明白孩子2歲前的敏感期:0-6個月屬於天賦學習期(學習高度集中期),孩子的特點是註意力和學習能力超強;6-15個月屬於探索期,孩子的特點是專註力逐漸下降,開始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感興趣;16-24每個月前後是叛逆期,孩子的特點是進入語言爆發期,開始完全表達自己;從這幾個時期的特點可以看出,我們根據0-3歲兒童的右腦學習特點,采用快速、海量、重復的方法,為兒童輸入各種信息,讓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盡可能多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刺激,從而促進其腦神經細胞的快速發育,逐漸形成超快速的學習習慣,最大限度地激發和保持兒童與生俱來的巨大潛能。
兒童右腦教育有幾個誤區需要特別說明:
誤區1。右腦教育只開發孩子的記憶力;
其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記憶力的差異並不明顯。孩子的大腦就像壹張白紙。不管它收到什麽,都很容易記下來。右腦教育,更多的時候是培養孩子在學習中的專註力和自控能力,讓他們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樣,無論他們在成長期間學習什麽樣的知識,都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成為人們眼中的天才兒童。然而,這只是孩子大腦的基本功能。只要訓練得當及時,每個孩子都能做到。
Gubi是壹個3歲的女孩,有很強的語言天賦。大約1歲的時候,她還被送去上早教課,接受右腦閃存卡。古比現在會講很多小故事了。古碧的媽媽認為她接受新事物和理解新事物的能力超強,很多時候見過的東西都能推而廣之。而且自從上了早教課,古比的自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了休息的時候,她會自覺的收拾自己的玩具,沒有媽媽的麻煩。
所以接受右腦教育的孩子,可能會有不同的效果,比如理解力強,計算能力強,創造力強。右腦教育不僅僅是提高孩子的記憶力,更重要的是促進全腦教育,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誤區二。孩子只有在性格有問題的時候才需要接受早期教育;
很多家長願意花錢讓孩子上早教課程,是因為在4-5歲後發現孩子性格有問題,有的行為怪異,不聽話;有的人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有些非常野蠻和任性...種種現象讓家長感到無奈,於是想到送早教機構。在這種情況下,其實我們已經錯過了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的千載難逢的機會。俗話說“三歲即八十”,三歲之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黃金時期。孩子越小,右腦教育的效果越好。而且所有孩子的學習都遵循能力遞減規律,即年齡越大,學習能力和學習速度會越低。到了6歲,大腦構造和發育已經達到80%的時候,再開始正規教育就太晚了。因此,所有的父母都應該刺激孩子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以促進他們大腦神經細胞和大腦皮層的快速發展,形成良好的記憶力、想象力,同時培養良好的個性和學習習慣。性格壹旦形成,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改變,效果未必理想。
誤區三。孩子們可以接受老師的教育。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已經送去早教機構就夠了,在家裏可以為所欲為;其實孩子能不能教育好,父母是最大的關鍵;每周上三次早教課,最多也就兩個多小時的教育。老師只是起引導作用,孩子更多的時間是和父母在壹起。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性格,父母應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始終給孩子設定正確的方向。例如,父母應該嚴格控制孩子不要看太多的電視節目。快速閃爍的畫面對孩子很有吸引力,但同時也會損害他們的專註力。如果他們從小就習慣於改變事物,就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某樣東西,造成大腦發育不可挽回的損失。還有,不應該讓孩子吃甜食。蔗糖在體內會轉化為葡萄糖,葡萄糖在氧化分解過程中需要含有維生素B1的酶。如果嬰兒長期攝入過多的糖,就會攝入大量的維生素B1,導致維生素B1不足,最終影響葡萄糖的氧化,產生更多的不完全氧化產物,如丙酮酸和乳酸。這些物質過多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導致大腦神經元質量差,使孩子表現出註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愛哭鬧、容易發脾氣等。所以,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哭就給孩子吃糖。很多時候,把孩子送到早教機構,其實就是家長不斷接受育兒教育的過程。家長和孩子壹起努力,才能成功教育孩子。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科學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否則別人的孩子已經沖出了起跑線,自己的孩子還沒有做好工作的準備,差距只會越拉越大。在早教大潮中,建議家長多了解各種早教方法,選擇最科學有效的早教方法。不然浪費錢是小事,錯過孩子最好的學習期是最可惜的。
揣摩孩子的心理
不要以為小孩子不懂心理學。其實孩子很會揣摩大人的心理,不僅揣摩,還會運用心理戰術來對付大人。比如早上大人們匆匆忙忙吃完早飯,希望孩子能吃得快壹點,督促孩子“快點,快點”,這樣送孩子上幼兒園後就可以快速上班了。但是,孩子吃的很慢,壹口都沒有。其實孩子肚子裏是有“事業”的。晚上,大人想安頓孩子的時候可以做點什麽。但是孩子就是不理,不肯洗臉,不肯洗澡等等。,這讓大人很生氣。這其實是因為孩子對大人的安排不滿意,或者沒有達到孩子期望的價格。所以,孩子對待大人的方式是緩慢而冷漠的。沒必要生氣,也沒必要推或者逼孩子。告訴他們現在幾點了,妳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玩。或者告訴妳的孩子妳應該在什麽時候做什麽。讓孩子想想這段時間後會發生什麽。盡量詳細描述後果。孩子會覺得自己用這種方法很失敗。
孩子說大話,家長要檢討。
說謊似乎是成長中的孩子的通病。其實孩子說謊是父母教育不當的結果,因為孩子分不清現實和想象的區別。心理學家發現,4歲以下的孩子把父母是否開心作為衡量自己行為對錯的標準。如果孩子告訴下班回來的媽媽:“我今天把鏡子打碎了。”媽媽會很生氣,說不定還會揍他壹頓。但是如果孩子換壹種說法,母親就不會生氣了。從這裏,孩子學會了“撒謊”,但此時,孩子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本質。他只知道他的母親和父親很生氣,他做了錯事。但是,孩子很小的時候,害怕父母生氣,不肯認錯。如果他們說謊,得不到適當的糾正,就會逐漸沈澱下來,形成欺騙行為。所以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從小培養孩子誠實的品行。
父母不應該教他們的孩子撒謊。
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小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比如妳不喜歡會客,就教孩子說:“如果有人來看我,就說我不在。”如果妳做了不想讓配偶知道的事,對孩子說“別讓媽媽知道”。有的家長說做不到,給孩子開空頭支票。因為父母在孩子心中有壹定的威信,孩子認為父母說的或做的都是對的,逐漸學會撒謊。父母往往壹開始意識不到這種行為的後果,孩子有問題就很生氣。其實孩子問題的根源在家長自己。所以,要培養孩子的誠實,父母首先要在孩子面前誠實。
不要懲罰說真話的孩子。
現實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孩子說了真話,父母會嚴厲批評,甚至懲罰。比如壹個媽媽請了病假出去玩。結果,孩子把真相告訴了來看望母親的同事。孩子媽媽發現後,狠狠地揍了他壹頓,並教他以後跟別人說“我去醫院了”。這樣,孩子會逐漸意識到說真話會受到懲罰,而不說真話會很安全,甚至會贏得父母的欣賞。如果孩子下次犯錯,他會想盡辦法隱瞞過去以逃避懲罰。所以,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孩子承認錯誤後,先表揚他的誠實,再幫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
幫助孩子區分想象和現實
心理學家發現,只有大約18%的6歲兒童能夠區分真實和想象,而90%的9歲兒童能夠理解故事是編造的還是真實的。11-12歲時,他們開始從新的角度理解誠實,也就是說,孩子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理解“謊言”的。所以,家長要在孩子3-4歲的時候,幫助孩子學會分辨什麽是假的,什麽是真的。比如玩遊戲的時候,家長裝狼,孩子覺得害怕。這時候妳可以跟他解釋壹下什麽是“裝”。大壹點的孩子可以為科幻電影、童話和戲劇中的人物和孩子討論事實和虛構的區別。
孩子在分不清幻想和現實的時候,往往會把自己想發生的事情說成是正在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的事情,向父母和同學吹噓自己的“英雄業績”。這樣的孩子有很強的自卑感,這使得他們常常用優越感來補償自己,以顯示自己的“能力”。對於這樣說謊的孩子,家長要判斷其說謊的原因並及時糾正,不能放任不管。
及時獎勵誠實的行為。
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獎勵比懲罰更重要。當妳發現孩子有麻煩時,不要生氣地問:“這是妳幹的嗎?”此時,孩子很可能因為害怕挨打而撒謊。這種提問方式其實就是誘導孩子撒謊。父母可以看著孩子的眼睛,等著他們說出真相,或者說:“怎麽了?”如果孩子承認錯誤或請求原諒,應先表揚他的誠實,然後批評,對他的懲罰也應相應減輕。
任何行為壹開始都是最容易糾正的。所以,當家長第壹次發現孩子說謊時,就要高度重視這個問題,及時懲罰。壹般孩子第壹次說謊會感到極度不安。即使他們僥幸逃脫,也會非常擔心。如果家長沒有及時發現和制止,孩子就會習以為常,謊稱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