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外地震研究機構有哪些?

中外地震研究機構有哪些?

隨著人口密度和建築高度的增加,壹旦發生地震,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痛苦。因此,世界各國在地震研究和應對方面不敢放松,紛紛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和研究部門,組織地震學會,建立地震臺網。

中國地震局

中國地震局是國務院直屬單位,管理全國地震工作。成立於1971,當時叫國家地震局,現名1998。中國地震局負責起草全國防震減災工作的發展戰略、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地震行業標準並組織實施;組織編制全國防震減災規劃,制定全國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建立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備案制度,指導全國地震災害預測防禦工作,研究提出地震災區抗震預案重建意見。中國地震局負責制定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或地震動參數區劃圖,負責對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審定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

中國地震局領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震局,管理全國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制定全國地震監測預報方案並組織實施,提出全國地震趨勢預測意見,確定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報國務院批準後組織實施。中國地震局承擔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的職責,迅速報告震情和災情,組織地震災害調查和損失評估,向國務院提出對國內外破壞性地震做出快速反應的措施和建議。

中國地震局還負責確定地震科技發展規劃,組織地震科技研究和國家地震科技攻關,組織協調地震應急與救援技術和裝備的研發,承擔地震科技對外交流與合作,承擔國際禁止核試驗的地震驗證,管理和監督地震科研建設經費和專項資金的使用。此外,中國地震局對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進行指導。

中國地震科學研究院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前身為中國地震局分析預測中心,成立於1980 65438+10月1,是國務院為應對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國地震形勢嚴峻而成立的。地震預報研究所通過觀測、模擬和研究地震過程的理論和方法,探索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的規律,促進地震科學的發展,為地震監測預報和防震減災服務。地震預報研究所主要從事地震科學研究、地震預報研究、地震觀測方法和技術研究以及其他相關方面的研究工作。

地震預報研究所通過開展震源環境、地震過程、震源破裂機制等地震科學基礎研究,為地震預報提供理論依據。地震預測研究所以地震預測試驗場為基礎,在研究地震構造和地殼精細結構、高分辨率地殼動態形變、地震活動和震源參數變化的基礎上,建立了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的物理和數學模型,對中長期地震風險趨勢進行了定量預測。開展地震前兆機理研究,探索地震短臨預測理論和新方法。

地震預報研究所還負責防震減災專用觀測設備的研制,承擔地殼運動觀測網絡數據中心的維護運行、數據分析處理、質量監測和數據服務等工作。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北京西郊九峰地震臺,1930年中國人建立的第壹個地震臺。目前,該所已被列入公益性科研院所系列,直屬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從事四個主要學科的研究工作:地震學、地球內部物理學、地磁和工程地震學。

地球物理研究所有壹個北京數字地震臺網中心,可以獲得首都地區所有的地震臺網數據。中國數字地震臺網(CDSN)是全球地震臺網(GSN)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實時獲取全球地震數據。研究所建立了地震信息節點,具備大規模科學計算和大規模磁盤陣列數據存儲能力。該所擁有先進的深部地震探測設備系統和寬帶移動地震觀測設備,在青藏高原等地球科學熱點地區開展了壹批重大國際合作科學探測項目。

地球物理研究所擁有先進的零磁空間實驗室、標準低頻振動測量實驗室、地震電磁關系模擬與巖石磁學實驗室、高溫高壓源物理實驗室。依托這些完備的基礎科研條件,該所在地震孕育與發生機理、地震災害預測、工程應用等領域開展了與地球物理相關的基礎和應用研究。

此外,地球物理研究所還是國際地震委員會多個中國機構的所在地,中國地震學會、全國地震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等組織也設在該所。

中國地震災害預防中心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成立於2006年9月28日,主要由原中國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國地震局地球所儀器廠、中國地震局任務中心、北京香山地震綜合實驗平臺四個單位(部門)整合而成。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是國家地震災害防禦體系建設的技術支持、條件保障和隊伍培訓機構。

中國防震減災中心承擔全國防震減災工作發展規劃的研究,負責全國防震減災業務的領導和技術指導;承擔重大地震災害防禦工程的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設計編制和工程實施;承擔防震減災法規和技術標準的編制工作;承擔地震安全性評價技術標準的編制、推廣和應用。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負責註冊地震安全性評價工程師的繼續教育和技術指導;承擔地震計量標準的檢定工作;承擔大中城市和重點監視防禦區的地震構造調查和基礎勘探;承擔大中城市和房屋的抗震能力評估和重大工程的地震預警;承擔與地震災害防禦和國際合作項目相關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此外,中國防震減災中心還參與制定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的國家規劃和計劃,參與國家重大宣傳活動的策劃和實施,參與科普宣傳和創作活動的協調、指導和培訓,參與科普基地建設。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成立於2004年6月5438+10月65438+10月8日。主要由中國地震局地震信息中心、中國地震局地震預報研究所技術科、預報科、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前兆信息四個單位(部門)組成。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是我國防震減災基礎信息國際交流的重要業務樞紐、核心技術平臺和重要窗口。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承擔全國地震監測、地震短期預報和地震速報;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應急響應和指揮決策技術系統的建設和運行;全國各級地震臺網的業務指導和管理;各類地震監測數據的收集、處理和服務;地震信息網絡和通信服務,以及地震科技信息研究和地震科技期刊管理。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承擔著震情值班、災情速報、地震快速反應等工作,形成了應急觸發、指揮系統啟動、災情收集壹站式工作模式;承擔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技術系統和地震速報技術系統的維護和運行,為地震應急和指揮決策提供技術支持;承擔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地震應急基礎數據收集、整理和存儲工作。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負責國外7級、中國周邊6級及中國5級以上地震、首都圈有感地震和首都圈強震烈度速報;承擔全國各地震臺網的業務協調、技術指導和服務;承擔觀測數據的質量監測和技術領先;承擔國家地震臺網的設計、技術改造和技術管理工作;承擔中國全球地震臺網的設計、建設、技術改造和技術管理;負責國家數字地震臺網中心和首都圈臺網中心技術系統的運行維護;負責中國各地震臺網的數據收集、分類、存儲和服務;負責全國地震資料的分析處理和地震目錄、觀測報告的編制;負責全國地震數據和首都圈數據的分析處理以及地震目錄和觀測報告的編制;負責觀測數據管理、數據共享服務、數據產品網絡發布和國際數據交換;開展數字地震觀測技術、臺網(臺陣)技術、數字地震資料解釋和地震信息處理技術的應用研究與開發。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負責全國地殼形變、電磁、地下流體數據的收集、分析、處理、分類、存儲和服務;負責重大前兆異常的實施;負責地震前兆臺網中心技術系統的運行和維護;負責觀測數據管理、數據共享服務、數據產品網絡發布和國際數據交換;負責全國地震科技文獻資源的收集、整理、整合和* * *共享。

中國地震學會

中國地震學會是由中國從事地震科學技術研究和參與防震減災的科技工作者自願組成的具有法人資格、公益性的全國性學術組織。成立於6月1979,6月65438+10月21。中國地震學會是中國地震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社會力量,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

中國地震學會通過地震科技學術交流和研討,促進了地震科技的繁榮和發展,在發現和培養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普及地震科技知識方面,充分發揮了科技咨詢在技術政策、法規和重大決策中的作用,為防震減災事業做出了貢獻。

中國地震學會圍繞地震科學技術和防震減災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組織學術研討會、報告會、講座和科學考察。編輯出版《地震學》等學術期刊、科技教材、科技音像制品、科普宣傳等資料;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活動,宣傳地震科技經驗,推廣地震科技成果,舉辦相關科技展覽;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與國外地震科技團體和科技工作者進行交流與合作。

中國地震學會在國家政策制定和國民經濟建設中可以發揮壹定的科技咨詢作用。通過收集和報告委員們對防震減災的建議和意見,確保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和呼聲在政策制定中起到參考作用。

全球地震臺網

全球地震臺網(GSN)是由美國地質調查局國家地震信息中心(USGS)和聯合地震研究協會(IRIS)共同建立的地震研究機構。該機構致力於與國際社會合作,安裝、操作和維護用於地球觀測、監測、研究和教育的多用途科學設備。全球地震臺網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50多個地震監測器組成,可以實時記錄地震,然後將數據傳輸到衛星或網絡。最後,這些數據將被收集到壹個地震活動數據庫中,並對這些數據進行集中分析,從而總結出地震前的趨勢和模式。

全球地震臺網在世界各地設置的地震探測儀可以高保真地測量和記錄地震的發生,包括高頻強震對周圍地震的影響以及這種地震引起的余震。全球地震臺網的監測點主要是為地震學研究而設置的,但這些探測裝置也有助於其他學科的研究,其應用有向其他學科延伸的趨勢。地震臺網的許多監測站也用於監測和記錄大氣壓力、氣候和其他氣候條件。

高級國家地震系統

先進國家地震系統(ANSS)是美國地震觀測網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壹個全國性的觀測網絡,由大約7 000個地面和建築物中的振動測量系統組成。美國國家地震監測網絡系統為個人提供實時地震信息,做好地震應急準備;為工程師提供關於建築和場地效果的信息;為科學家提供高質量的地震數據,以更好地了解地震過程、固體地球結構和動力學過程。

ANSS致力於在美國建立和維護壹個高質量的現代地震觀測網絡。收集關鍵技術數據,提供有效的信息產品和服務;連續記錄和分析地震數據,及時提供可靠的地震信息和其他地震擾動信息;持續監測美國的地震和其他地震擾動,如地震引起的海嘯和火山爆發;全面調查現場,以及建築物和關鍵建築結構的強烈地震振動,重點是靠近活動斷層的城市和地區。地震發生時,如有可能,在強震到來前幾秒發出警報,自動發出海嘯和火山噴發警報。

日本地震研究部

日本的地震管理機構是日本國土交通省氣象廳的地震火山部。下設地震海嘯監測部和地震預測信息部兩個部門,負責監測地震和發布地震預測信息。日本的地震研究機構主要是設置在大學裏的地震研究所,其中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和京都大學地震預測研究所在地震研究方面比較有影響力。

東京大學地震學研究所致力於探索地震火山運動的原因,做減輕地震災害的綜合研究。在基礎研究中,通過充分利用重力場變化研究、地殼形變觀測、衛星監測等新技術手段,以及地震與潮汐現象的聯系,研究地震的機理;在地震預報方面,我們通過與其他國際組織合作,依靠地震監測儀器的記錄進行地震預報。京都大學地震預測研究所於1990年6月由幾個地震研究部門整合而成。作為地球科學的研究基地,該所註重與其他研究機構在地球科學基礎研究和地震預報方面的合作,在闡明地震發生機制、建立地震預報技術體系、減少地震災害損失等方面做出了許多貢獻。該研究所建立的觀測站新安裝了許多地震災害監測儀器,在地震監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