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城,從5月1997打造的工業園區(原工業園區),將真正成為瀏陽融入長株潭城市群的橋頭堡、生物醫藥和先進制造業的生產基地、生態宜居新城、兩型社會實驗區。
回顧
總體規劃吸收了許多經驗。
由於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獲批,區域條件和政策發生較大變化,如長柳高速、嶽麓高速、劉同高速、城際公路-開元大道的建設,以及城際鐵路規劃的批準實施,園區原有規劃明顯不能滿足建設發展的需要。因此,市委、市政府決定組織編制工業新城總體規劃和核心區規劃。
為更好地把握工業新城的規劃建設要求,長沙市委常委、瀏陽市委書記易家良,市委副書記、市長梁忠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於2009年7月初專程到廣州開發區、佛山南海經濟開發區、東莞松山湖開發區調研,摸清了工業新城的規劃定位,明確了工業新城的發展方向。
“工業新城總體規劃吸收了之前方案的精華,對瀏陽未來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7月份參加產業新城規劃方案征集評選會的石曉宇,對最新版的產業新城總體規劃給予了很好的評價。作為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高級規劃師,石曉宇覺得這個規劃吸收了廣州的規劃理念,包含了環保、地形地貌,對於中心城市的公園來說是壹個進步。
當制造業基地負責人提到已經被工信部確定為國家機電產品再制造試點園區時,史曉宇表示,壹定要抓住這個機遇。“武廣高鐵對瀏陽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瀏陽工業新城的發展機遇很多。”
成長
產業對接凸顯集聚效應
在剛剛結束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省委副書記、省長周強依然聽到“不斷完善以‘3+5’城市群為核心,其他市州中心城市為重點,縣城和中心鎮為支撐的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城市發展格局”的話語,制造業基地對其未來發展提出了新的建議。
“我建議長沙縣江北鎮也要進行規劃,實現產業對接。”制造業產業基地相關負責人認為,此舉有利於產業集聚和進壹步發展。他表示,制造業產業基地下壹步的規劃是實現工業產值150-200億元的規模。
生物醫藥園更強調改善園區內部發展條件,如增加工業用地比例,中心區城市建築進壹步節能,根據不同工業區設置不同的配套設施等。
永安、東陽、北盛、焦溪根據自身特點提出了不同意見。永安鎮建議將獅子腦水庫納入旅遊發展規劃,讓工業新城更受歡迎。北盛鎮建議充分利用山地資源等等。
評審會上,水利、交通、國土、規劃、消隊大隊、教育、文體、發改、環保、商務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悉數到場,就各自領域發表不同意見,為完善規劃方案做準備。
總規將城市性質定義為:瀏陽中心城區,以生物醫藥、先進制造業等新興產業為主導,其他產業協調發展的新型工業區。
貢獻
財稅貢獻占全市30%以上。
產業新城對瀏陽的影響有多大?從財稅貢獻來看,2008年,長沙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實現財政收入3365.438+0億元,瀏陽制造業基地實現財政收入2.25億元,四個鄉鎮財政收入達到2765.438+065.438+0.65.438+0億元。把新工業城轄區內的所有財稅收入加起來,總額將達到827111億元,占2008年全市財政收入25億元的33%。
根據現有企業數據,新興工業城現有企業164家,2008年總產值59.8億元。主要產品涉及醫藥、食品、機械制造、汽車零部件、環保設備、電器及通訊設備、金屬材料、建築材料等。其中,醫藥企業34家,總產值22.7億元;食品企業9家,總產值4.7億元;機械制造企業23家,總產值3.9億元;汽車零部件企業15家,總產值5.3億元;金屬材料企業15家,總產值5億元;建材企業12家,總產值5.8億元。
工業新城簡介
工業新城位於我市西部,東距瀏陽市約20公裏,西距長沙市黃花機場8公裏,緊鄰長沙鹹寧港、京珠高速、京廣鐵路。黃平高速公路從規劃區邊緣穿過,國道319貫穿規劃區。規劃區以長沙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瀏陽生物醫藥園)和瀏陽制造產業基地(瀏陽制造產業園)為主體,涵蓋永安、東陽、北盛、蛟溪四個鎮,總面積369.5平方公裏,其中永安鎮98.2平方公裏,東陽鎮105.5平方公裏,北盛鎮78.4平方公裏。
各集團的產業發展方向
生物醫藥基地主導產業: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食品制造業。
現代制造業基地的主導產業:先進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再制造業。
於風集團主導產業:家具制造、五金配件生產、專用設備制造和電子信息。
亞湖集團主導產業:公共鐵路物流、專用設備制造和零部件制造。
北盛集團主導產業:食品制造加工業、特色紡織業、服裝加工業、家具配件生產。
獅子腦水庫的主導產業:旅遊休閑產業。
膠西集團主導產業:休閑旅遊、療養、教育培訓、高檔房地產開發。
鹿唐集團主導產業:產品研發、教育培訓。
禁止進入工業新城的行業:有色金屬冶煉、紡織、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造、紙及紙制品、金屬制品、煤炭開采、橡膠制品、非金屬開采、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石油加工及煤焦、有色金屬開采、飲料制造、木竹采運、制造業等汙染重、耗水量大的行業,以及危險物品、爆炸物品的生產、儲運。
逐步退出的行業:各集團現有的煙花制造業、采礦業、建材加工業、飲料生產和小化工逐步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