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壹代名師的教學智慧——讀於永正《我的教育故事》有感。

壹代名師的教學智慧——讀於永正《我的教育故事》有感。

於永正,壹個在中國基礎教育界家喻戶曉的名字,壹個讓無數教育工作者敬仰的名字,壹個小語種界的領軍人物。成千上萬的老師、學生和家庭受益於他的教學和影響。“跨世紀教師”、“勞動模範”、“全國有突出成就專家”...每壹個榮譽都是他在杏壇辛勤耕耘的結晶。盡管有這些榮譽,但他只是壹個希望學生喜歡的老師,壹個快樂走在教學路上的教育者。而這條路,他是壹輩子的。

雖然王老師已經駕鶴西去,但他卻把自己的思想永遠留在了身後,像火種,照亮了我們的課堂。雖然這輩子沒有機會上他的課,但是我看過很多他的語文教學記錄(文字稿)和教學視頻。余老師的課很有趣。學生在他有趣的邏輯思維的指導下,寫得壹絲不茍,讀得有情有味,寫得有情趣。

最近,我有幸得到了於永正先生的遺作《我的教育故事》。夜深人靜的時候,我虔誠地翻開壹本帶著墨香的新書,在窗邊沙沙作響的秋蟲旁,伴著桌前柔和的燈光,聽著教育老前輩於永正講述的壹個平凡卻感人的教育故事。那些小故事像涓涓細流奔進我的心裏,像陽光壹樣溫暖。?

那些故事讀起來是那麽的熟悉和親切,都仿佛似曾相識:像父親壹樣關愛困難學生和單親家庭的孩子;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聽聽他們的聲音;帶孩子去郊遊,去野餐;和班上的“搗蛋鬼”打架.....有些情節甚至每天都在我們班上演。然而,妳如何反省自己,面對這些?我班每年也有困難家庭和單親家庭的孩子。想想真的很丟人!我對他們不夠關心,還沒有真正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也不能耐心傾聽他們孩子的想法。整天看著他們無憂無慮的笑臉,總覺得孩子們還小,也許世間的煩惱都打擾不了他們。殊不知,這些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小世界,小煩惱。早幾年教書,放學後能和孩子玩得開心,打乒乓球,玩皮筋遊戲。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總是很無聊。課後想安靜,不喜歡和小朋友玩。我覺得越來越衰老了。然而,在50年的教育生涯中,余先生終於自學成材。每當班裏出現混亂的時候,我就無所適從,只能采取強制措施或者大發雷霆痛罵,或者懲罰帶頭鬧事的人。但是老師遇到這樣的場景,能做到心平氣和,不瞪眼,不發火,很快就能讓全班平靜下來。他靠的是“軟實力”。正如他在《故事中的故事》壹文中所說:“用‘軟實力’既不會傷害學生,也不會傷害自己,效果更好。“軟實力”的別稱是“包容”。‘軟實力’越強,老師的教育就會越得心應手。”多麽深刻的教育格言啊!多麽優秀的教學智慧!

印象最深的是語文課上老師在寫作、閱讀、寫作方面的教學智慧。於老師在《人物的故事》壹文中說:“字寫得好,書讀得好,文寫得好,語文就不會考砸”。對於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來說,閱讀和寫作是學習語文的基礎,但是我們教了就會變得陳腐。教出來的學生寫不出壹手好字,讀不出幾篇美文,更別說寫好文章了。

關於寫作。俞老師在黑板上寫的《我的看法》教過他的三位老師,都有壹個共同的特質:寫得漂亮,寫得好!這三位老師深受學生們的喜愛。甚至影響了孩子的壹生。余老師說:“板書很重要,電腦裏打出來的字是死的、冷的;老師黑板上的字是活的,是有感情的。“余老師堅持每天貼,除非按照字帖練習黑板上的字,否則絕不進教室。他的科目幾乎都寫在黑板上,提醒重要的筆畫,起到示範和引導的作用。開始寫字的時候要時刻提醒學生練字的要求。他還在《努力吧,從寫好字開始》壹文中說:“老師要看楷書字帖,近期要寫.....並在演示的同時提醒學生”。余老師指導學生寫作的方法是:閱帖——描紅——抄帖——再讀帖。難怪老師教的學生幾乎都寫得好!目前,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不重視寫作。教師寫作“不規範”,不願意關心“寫作”。看來在信息時代談“寫作”有點“老套”和“落伍”了!我自己從來沒有練習過寫作。在黑板上寫字的時候,我的字跡有大有小,龍飛鳳舞。有時候甚至根本不在黑板上寫字,全靠多媒體“踩進去”。對於善於模仿的小學生來說,有很大的負面影響。難怪學生對寫字不感興趣,因為他們感受不到漢字的美。有時候在公開課上,有的老師從頭到尾都沒有在黑板上寫過壹個字,都是預先打印好的筆記貼在黑板上或者用課件代替。作為語文老師,壹節課下來,沒有板書。寫作教學如何實施?學生跟著誰練書法?正如余老師在《教孩子學語文靠“示範”》壹文中所說:“如何教孩子語文?簡單來說,兩個字——示範。“好的示範可以為學生樹立標桿。試想,壹個學生沒有好的模型,怎麽能寫出壹手好字?我們的初中語文課可以大膽改革嗎?和老師的課壹樣,學生每天要花20分鐘根據字帖練習單詞。多練字,少做題,我們的語文教學會成功壹大半嗎?

關於朗讀。於老師說,如果孩子在我們的培養下喜歡讀書寫字,這就是語文教學最大的成功。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俞老師每天都把閱讀作為必須的功課,每天安排壹定的閱讀量,並檢查落實。俞老師還特別註重朗讀的指導。他在書中提到了通過學生朗讀猜測語文成績這樣壹件有趣的事情。他認為,閱讀能力決定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尤其是朗讀。余老師說:“朗讀是學好語文最重要的方法。老師壹定要把朗讀作為教好語文的首選!”在老師的課堂上,只要要求學生讀內容,很多課文,很多段落,文章,他都要在課前反復背誦,或充滿感情,抑揚頓挫或慷慨激昂,進課前總要做作業。他的抒情朗誦極大地吸引了學生們的興趣,學生們渴望閱讀。余老師不僅是示範帶頭人,還在班裏創建了閱讀比賽,鼓勵學生鍛煉閱讀能力。然而,我們壹直在壹個誤區中教學。學生只是像小和尚念經壹樣讀書,讀書不看標點符號?停頓,輕快,不分重音,說話合拍,邊唱邊讀,連學生的朗讀聲音都是壹樣的。哪來的情緒?美女?老師很少看課文,即使看也不知道“示範點”在哪裏,只能草草應付。老師不願意把時間花在閱讀和背誦上,而是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對課文內容的分析理解和做題上。有時候甚至學“啞巴語文”,不看就直接做題。有壹節課,只聽到寫字的沙沙聲,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不知道“書讀百遍,意義不言而喻。”只有大量的記憶和積累,才能“胸中有數,筆有千鈞。”

關於寫作。孩子的課在課內,應該在課外。於老師說:“教育不是圈養,而是放牧。”生活就是教育。壹次又壹次的實踐活動,老師不僅帶學生出去,他總是提前做好很多計劃:去河邊釣魚,請釣魚高手給孩子們講解釣魚方法。釣魚後,用釣到的魚慰問軍屬和孤寡老人,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寫下自己的所見所聞。壹項活動惠及多方。學生怎麽這樣指導寫作,什麽都不說?他帶著孩子去找春天。“只要是花,哪裏都好看!”這是壹個孩子春遊時脫口而出的俏皮話。帶領孩子欣賞菊花,為孩子在賞菊中認識美打開壹扇窗。他還帶著孩子們...他總是那麽熱情,帶著學生們去感受自然之美,體會生活之樂。學生在精神愉悅的同時,也會在無形中讓美融進自己的血液,有壹種不吐不快的感覺,於是寫作文自然水到渠成。這看起來是多麽普通的事情啊!但是看看妳自己,妳做到了嗎?剛當老師的時候,也可以帶孩子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親近自然,體驗生活。在溝裏抓泥鰍,抓魚,在泥山上放風箏,玩沙子和泥...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生的互動越來越少,越來越害怕帶學生出去,美其名曰“為了安全”。課堂之外和學生沒有聯系,心與心的距離越來越遠。工作的復雜是壹方面,但更多的是壹種職業倦怠,壹種疲憊和老去。我們壹般會讓學生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寫在作文裏,但不會帶他們去大自然中體驗。靈感從何而來?寫作無疑是閉門造車。難怪學生寫的作文空洞無物。

翻看壹個個真誠的教育故事,我仿佛覺得自己對教育的熱情被重新激活了,狹隘的教學思路在慢慢打開,我那顆失落已久的教育之心悄然蘇醒。雖然我沒有老師那種高超的教學技巧和教育藝術,但我也有壹顆對教育的初心。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改變觀念,以老師為榜樣,以老師的教育故事為榜樣,我們也會努力關註每壹個學生,而不僅僅是分數;讓學生也從我們身上體驗到尊重、平等、民主;我們常常伸出十個手指警告自己:這是妳的學生!腳更短,英寸更長。我們壹定能跟隨老師的腳步,在自己的教育道路上快樂前行,書寫自己的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