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天津有多少孔廟?

天津有多少孔廟?

兩座孔廟。

天津文廟博物館位於天津市南開區東門裏街。天津衛始建於明朝元年(1436),命朱住在壹座石圍,先建了壹座大殿和壹座宮殿。明朝十二年(1447),大成殿落成,原名韋雪,是天津地方教育官員和孔子的廟宇。清末雍正三年(1725),天津衛改天津府,清雍正九年(1731),升為府,另設天津郡。衛生科學也改成了國家科學。清雍正十二年(1734),官學兩側建郡學,形成官學與郡學並置的格局。後在官學東側擴建明倫堂,占地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文廟是天津最完整、最宏偉的古建築群。

孔廟,又叫夫子廟,是供奉和紀念孔子的廟宇。因與供奉歷代名人的武廟相對,故稱文廟。文廟也是天津的學術殿堂。明清時期,文廟多次修繕修建,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明代天順、萬歷,清代康熙、乾隆,逐漸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文廟的布局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四合壹宮殿體系。從南到北,由萬仞宮墻(照壁)、池畔、淩杏門、大城門、大城殿、崇聖廟和東西側殿組成。有些建築的名字是孔廟獨有的,比如池畔,它是壹個半圓形的水池,有壹座石橋。它來源於李周的“弼用”,原意是周朝皇帝設置的壹座被水環繞的大學堂。當人們踏上池畔,就像進入了最高學府。在清代,通過進士考試的人被稱為“入潘”。淩杏門是壹座牌坊,有四根高聳的柱子。傳說星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通過星星之門,可以得到天神的保佑。

大成殿是天津文廟博物館的主體建築,位於全寺中心,是供奉孔子的主要殿堂。完成於明十二年(1447)。廟裏供奉著孔子、孟子、顏回等四位哲人的牌位,可見孔學後繼有人,學子雲集。舊時每年祭祀孔子的活動都在這裏舉行,是整個活動的中心。在天津,按照老規矩,每年農歷春秋兩季舉行壹次祭孔。農歷八月二十七是孔子的生日。這個時候,所有的學校都會放假,集體向孔子敬禮,吃壹頓面,紀念孔子的生日。此外,東西兩側的大殿供奉著孔子的七十二賢人,以及歷代名臣、鄉賢。

神龕是後殿,供奉孔子的父母和第五代祖先。東門街對面的兩座拱廊也是文廟整體建築的壹部分。這座騎樓是兩柱三層建築,木結構,造型奇特。橫額有鍍金雕花龍華板,匠心獨運的鬥拱支撐著三個“五嶺六獸”的四個艾娃屋頂。此外,華世奎的墨寶點綴的“德培天地”和“道觀古今”使牌樓華麗精致。這也是對孔子的致敬。

文廟作為天津的壹個景點,已經保存了500多年。在金門,孔子作為聖人,也已經被祭祀了幾百年。

1954年,天津市政府公布文廟為第壹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又數次撥出巨資進行修復維護。1985年,市政府撥款90萬元,對縣廟、池畔、淩杏門影壁進行了維修重建。文廟博物館成立於1987,同年10月對外開放。博物館裏有孔廟大成殿修復展和孔子生平展。博物館裏的文物主要是祭祀儀式和樂器。比較重要的藏品有駢編、古琴、古色、蹇鼓、郢鼓、博鼓、青銅爵、竹簪、竹杖等。這些藏品展示了中國兩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博物館裏還不時有“祭孔古樂表演”。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所以又叫夫子廟。薊縣文廟,位於縣城西北角的城關小學,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主要建築有大成殿、東西殿、薊門、池畔、鄧英橋、靈興門、明煥殿、象仙殿等。

薊縣文廟建於隋代,有三個證據。第壹,隋朝曾經下令“陵州郡設廟”,薊縣是當時三十六郡之壹的漁陽郡,自然要設廟;其次,隋唐以來,薊縣作為北方重鎮,得益於儒家思想。第三,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其思想處於主導地位。因此,修文寺也被視為修風守土、加強人文、匡正風俗的義舉。薊縣作為北方重鎮,自然需要“完備的官署和寺廟”;建文廟也是必然的。

公元1123-1135年金天會時期,在周知高州重修了三座大成殿和東西殿。晉元年(1156),榆陽縣石對文廟進行了修繕。現存當時“重修玄聖寺碑”。明代文廟內有大成殿、東寺、西寺、門、薊門、屠宰間、神廚、神庫等建築和設施。明洪武九年重修,明成化十年(1474)。縣令王璞保護了馬軒,重建了九座大成殿,並重新雕刻了聖賢畫像。明朝嘉靖元年(1522),周知王遂修建了淩杏門。這座孔廟在明末毀於大火。(康熙冀州誌)至清代,先後有於、胡國祚、董廷根、於、、趙錫普等多次重修增補。重修了大成殿、薊門、靈興門和東西臺,增加了照壁、池畔、鄧英橋、明煥寺、象仙寺、齊聖寺、肖傑寺、尊經閣等建築。民國時期,大成殿、東殿、西殿、淩興門進行了修繕。星門外東西各有“德培天地”和“道觀古今”兩座牌樓,橫跨廟前(今文安街)的過道。

民國以前,每年春秋兩季都有在薊縣文廟祭祀孔子的大型活動,各種禮儀在《清道光周璣誌》和《民國薊縣誌》中都有記載。

薊縣文廟現存主體建築大成殿,寬五間,前後廊七檁。頂部是堅硬的山瓦,橋臺是石頭砌成的。廟前有個平臺,是祭拜孔子的地方。戲臺前的石階和雍路與戟門相連。戟立面三室寬,五檁;頂硬山瓦;橋臺石頭都是大青石。東西橋臺與平臺平,各五座,硬山瓦合。大成殿,東、西、薊門組成壹個四合院。院子裏有五棵古松樹。院子雖小,卻給人寬敞、精致、挺拔的感覺。薊門東側有壹座著名的官祠,寬三間,墻上鑲嵌著趙醉翁亭的碑。東側為香仙寺,薊門前有盤池,並排三座石拱橋,名為橋,建於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在池畔的前面,有欞星門、石碑和四柱。

薊縣山川秀美,自然文化,客家繁盛,名人眾多,擅長JD.COM。相傳古時候廣成子在城北的崆峒山修行,黃帝兩次在這裏求他。漢初韓信謀士蒯徹,三國時期隱士田疇,都出自薊縣。自隋唐以來,薊縣壹直是壹個偉大的人文和榮耀的地方。有五代時教五子而名噪壹時的竇延山,有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宋朝第壹宰相趙普。在明清時期的冀州誌中,有785人被列入進士、舉人、龔升、劍聖之列。至今,薊縣城內的魁星塔古遺址、文昌宮、龔雪、書院、考棚、進士牌樓等文物古跡,無不體現了古代薊縣人尊儒服孔的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