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開放二孩後,獨生子女逐漸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名詞。然而,社會上對“獨生子女”的偏見並沒有因為政策的改變而消失。似乎“獨生子女”壹出生就被貼上了“嬌生慣養”、“自私自利”的標簽。然而,根據最近的研究,這些說法都被誇大了。那麽這些偏見從何而來?
& gt& gt& gt偏見從何而來?& lt& lt& lt
E.馬薩諸塞州克拉克大學的教育家w·博漢南(W.Bohannon)發表了壹份關於19世紀特殊兒童的研究報告。研究報告根據獨生子女的行為特征,通過問卷調查收集了200名被試的信息。報道稱,196測試者表示,獨生子女更容易出現任性、放縱、自私、不合群等不良性格。博漢南的同事們贊同他的研究結果,於是這個想法就產生了。
隨著中產家庭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階層結構的不穩定增長,人們對獨生子女的普遍懷疑進壹步加強。
20世紀初,有人擔心沒有兄弟姐妹長大的孩子在情感上會非常敏感和脆弱。父母把所有的擔心和恐懼都集中在壹個孩子身上,這個孩子就會變得過度敏感,容易出現神經衰弱等疑似疾病。
然而,21世紀整理的最新數據表明,這些針對獨生子女的指責都是無稽之談,獨生子女並無嚴重缺陷。
?& gt& gt& gt親子關系更加緊密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家托尼·法爾博(Toni Falbo)以“獨生子女的完整性”為題,在1986中進行了200多項主題研究。研究表明,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人格特征沒有顯著差異。唯壹不同的是,獨生子女似乎比非獨生子女與父母的關系更密切。
Falbo的理論被法蘭克福應用科學大學的Andreas Klocke和Sven Stadtmuller在2018中證實。他們通過基於親子關系的縱向數據分析,跟蹤分析了1萬名德國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
研究發現,25%的獨生子女對與父母的關系感到滿意,而不到24%的非獨生子女,包括長子和女兒,20%的次子和女兒,以及65,438+08%的最小子女,對家庭親子關系持積極態度。
獨生子女雖然與父母關系密切,但大多後悔沒有兄弟姐妹。西卡羅林大學的李森·羅伯特和田納西大學的普裏西拉·布蘭頓讓年輕的受訪者回顧他們的童年。許多受訪者表示,最讓他們惱火的是,他們沒有壹個值得信賴的玩伴。
事實上,由於生活中缺乏可以交談和玩耍的玩伴,65%的學齡前獨生子女傾向於創造想象中的可以與之互動的玩伴。他們在與想象中的玩伴的對話中排練他們所知道的人際交往模式,這使他們能夠更自信地處理真實的人際關系。
& gt& gt& gt更有創意
在中國,獨生子女政策已經主導了計劃生育近40年,來自西南大學的心理學家秋江帶領壹組中國研究人員測試了126名獨生子女和177名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智力、創造力和個性。在行為測試中,獨生子女在靈活性方面得分較高,靈活性是衡量創造力的指標之壹,但親和力和耐力較低。有跡象表明,獨生子女更不願意向他人妥協。
此外,測試者還對心理學教授E.P.torrance編制的《創造性思維if》進行了Torrance測試,實驗表明,獨生子女似乎更擅長橫向思維,這意味著他們更有能力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尤其是運用思維的靈活性。秋江教授解釋說,獨生子女往往不得不依靠自己,所以他們被迫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創造力。
另壹方面,研究人員在核磁共振成像中發現,獨生子女在與創造力和想象力相關的大腦皮層區域有更多的灰質,這意味著獨生子女的思維更靈活,更有創造力。而獨生子女的額葉腦灰質細胞較少,可能意味著情緒控制能力和親和力較弱。
是獨生子女好還是非獨生子女好?壹個孩子能否健康成長,不取決於他是否是獨生子女,而取決於他的父母是否正確教育和精心培養他。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獨生子女的成長上,讓孩子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情感滿足,從而培養孩子的“親社會情緒”。創造壹個充滿愛與和平的環境似乎比壹個家庭有幾個孩子更重要。
參考資料:
科瑞娜哈特曼(2019,21年1月出版)。獨生子女綜合癥是真的嗎?。科學美國人。檢索自
關註愛仕天AC美國高中課程,關註留學群體,深度探討教育話題,分享第壹手海外留學、生活、文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