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濟南王是誰?

濟南王是誰?

哪個朝代?很多朝代都有濟南王。以下是參考資料。

自西漢以來,濟南曾數次稱國,濟南歷史上的君王多達二十位。濟南的第壹個國王是西漢的劉必廣。“韓曙。《齊國悼王惠傳》記載,公元前164年,“文帝可憐王惠無合適繼承人,遂將齊國分封六國,竭盡所能,為太子悼,見到場之六人為王。”名義上是讓諸侯,尤其是吊唁惠的君王後代對皇帝心存感激,實際上還有另外壹個目的。正如王曦梁大師賈誼所說:“欲維護天下之公序良俗,不多行而立諸侯。力小則易作義,小則亡。”這樣,除了分裂的城陽國,齊國又分為六個部分:陽劉為齊王,安都侯劉之為濟北王,武城侯為淄川王,劉雄渠為膠東王,平昌侯劉冕為膠西王,許為濟南王。劉必廣是齊王的兒子,喪為惠。“齊悼劉肥,高祖長庶人也。他母親的妻子也叫曹氏。高祖六年,李飛為齊王。”(史記。齊國哀王家)劉邦“因天下早,子幼,弟少,欲封同姓以充天下而罰秦孤死”,遂封長子為齊王,屬七郡七十三郡。"所有能齊聲說話的人都給了齊王."齊國後來被壹分為七,但這種分封諸侯之地、“共築諸侯”的策略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諸侯之間的混亂問題。據《漢書》記載,景帝三年(154)春正月,劉英、淄川、濟南畢廣、膠西邵、膠東雄渠、劉遂、王楚劉武等人以“殺晁錯、清君”為借口,聯合造反。帝派太尉周亞夫和將軍率軍平定“七國之亂”。濟南王劉必廣(因建都平陵,又稱平陵王)自殺,除國,“地入漢”。

東漢政權建立後,雖然沿用了西漢時期的郡國並行制,但總的來說,諸侯封國,疆域狹小,沒有民權。建武十五年(39),光武帝出於“扶諸侯、敬宗祠、重國家”的考慮,立十王公,其中郭皇後立晉安公。建武十七年(41),十王公升為王,仍攻舊封。建武二十八年(52),劉康等人離開都城洛陽,各自封了自己的王國。建武三十年(54),劉秀東巡撫濟南都城以東的平陵,命平昌、崇丘等六郡益濟南。濟南的國有郡縣從七個增加到十三個,封地面積幾乎翻了壹番,成為東漢時期的大國。中原二年(57),死,莊即位,為孝明帝。劉秀死後,劉康失寵,明帝、劉莊嚴懲外戚、諸侯,劉康也未能幸免。“後漢的歷史。《晉安傳》記載:“康違國法,運客。後來,有人向康報告說,他們招募了狡猾的、、劉子產等。從各縣,並留下了許多書籍和案件,這是不好討論。下壹次考試,有部奏之,祖上親親,不忍窮,卻斷了甲、尹姬、董朝陽、安得、西平場五郡。”永平十八年(75),病逝,魏繼位為皇帝蘇宗孝。張皇帝“以叔父之尊寵”,歸還了在割下的五郡,濟南重回列強之列。在晉安,劉康“財富倍增,大修宮室,有婢女壹千四百人,馬駒二千二百匹,私田八百頃,奢侈無節制。”永元九年(97),死,其子劉被冤枉。劉措立六年,永元十五年(103)卒,其子劉繼位。劉死於二十年前,沒有孩子,失去了他的國家。

漢高祖Xi平三年(174),濟南郡恢復為濟南國,河間王劉立之子劉康為先王。這個劉康不是光武帝的劉康。劉康死後,他的兒子劉蕓繼位。2007年建安十二年十月,被黃巾軍所殺,其子劉繼位十三年。延康元年(220),魏文帝曹丕代漢稱帝,劉愷被貶為崇德侯。

漢朝以後,三國鼎立,五湖十六國之爭,南北朝對峙,持續了五百年。三國時期,濟南屬魏國管轄,為青州濟南郡。鄭智七年(246),濟南收歸國有,成為曹操之子曹凱的封地。《三國誌·曹張傳》載:“子。第七年,三千戶遷到濟南。鄭源、靖遠之初,有四千四百戶。”

公元265年,以“退位”的方式滅魏,建立了金朝,史稱金武帝,史稱西晉。晉武帝反叛漢以來削弱諸侯割據的做法,立皇族同姓為王,以此來屏蔽皇族,打擊士族勢力。太史元年(265),司馬燕將全國分為十三州,立二十七人為王。這些國王都有自己的采邑和軍隊,有任免文武官員的權力。司馬遂王子被立為濟南王。然後,我就傳了兒子被抓,弟弟被抓的消息。歷經三代,國家分裂。回到縣裏。

公元290年,晉武帝駕崩,權力鬥爭的新亂局開始擴大,從皇宮延伸到宗室諸王,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晉國“八王之亂”,導致了漢人與非漢人之間長達300年的大動蕩、大分裂。濟南非漢王多達五六個,可見政權更叠頻繁,百姓生活不穩。到永嘉末年(313左右),濟南縣治由平陵遷至歷城。此後,濟南(歷城)成為州、州、縣、府所在地。西晉建興年間(365,438+03-365,438+07),司馬曄的弟弟司馬谷成為漢王,濟南。

公元439年,北魏拓跋族(後改稱袁族、鮮卑族)統壹北方,南北朝正式形成。北魏興安二年(453),建寧太子托百裏被封為濟南王。建寧王拓跋崇是北魏皇帝拓跋燾的叔叔。在塔巴利被處死後,這個國家除了。宋明帝太史公三年,即北魏拓跋宏元年(467年),冀州刺史崔經城反叛劉宋,拓跋宏命慕容柏瑤商議。慕容白藥是北魏著名的軍人。慕容家族作為鮮卑族,建立了前燕、後燕、南燕等國。慕容白藥是燕國前朝太子慕容黃光的曾孫,其父慕容玄做官時以清廉著稱,被封為高都侯。慕容柏瑤官至尚書右仆射,入玨南鄉,與安南將軍。慕容白藥率領五萬騎兵攻打濟南,崔依靠大量的士兵和糧食堅守。慕容白瑤建了壹條長長的防線將他困在城中。興二年(468年),慕容白藥攻拔黎城東廓,崔支撐不住,只好投降。慕容白藥因功被封為濟南王。興四年(470)十月,獻文帝拓跋弘殺慕容柏瑤,以叛國罪廢國郡。孝文帝袁弘(471-500)為他平反。孝文帝元年(476),拓跋巴羅為濟南王。《黎城縣誌》說:“巴羅先立晉安公,明元年稱王。七年,改稱趙郡,卒於康。”公元483年,國廢,仍為郡,治黎城。在宣武帝(500-516),臨淮王拓跋譚之子拓跋昌(太祖皇帝拓跋燾的第四子),攻封,死而不拜,說自己身體健康,後改封濟南王,其子密斯。拓跋珪成了濟南王。巴托——緹的“人才少,美在當時”,當人們把它與安(其國被封在今河南信陽)和中山王(其國被封在今河北定州)相提並論時,評論說:“三個都美,只是不如濟南圓。”三守侍郎盧思道對吏部郎中崔秀說:“三才雖無優劣,但福報比預期少,中山白事太多,不如濟南雅致。”後來北魏又分為東魏和西魏。公元550年,高楊滅了東魏,成了齊國的皇帝。北齊天保十年(560年),文宣帝高楊之子印稿繼位,被稱為妃棣。甘明元年(560),太帝和皇太後廢其為濟南王,吃於壹郡。

北周時期(557-5810),濟南郡是山東省的重要郡,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象元年(579),周朝皇帝宇文允上書,以濟南郡為陳國,之子宇春於當年抵濟南郡,鎮守社稷。第二年,他因叛國罪受到懲罰。唐朝有濟南王李哲和濟南郡王李俊。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只封濟南王。天順元年(1457),明英宗立其次子朱為德王,封地得克薩斯。朱以德州寸草不生、風沙大為由,要求將戶口遷到濟南。英宗不允許。已故的唐憲宗朱見深即位,批準了他的請求,把齊王和漢王在東昌和兗州的廢棄田地,以及屬於晉安政府的白雲、涇陽和廣平的田地,都賜給了他。朱在成化三年(1467)從北京來到濟南,成為濟南事實上的國王。次年,明憲宗“命德王為唐慕非繳納濟南壹半的城稅,年方五萬六千。”(明代德王傳)。德王朱以珍珠泉為中心,大興土木,修建了“占城三分之壹”的德宮,包括交通殿、愛情殿、意向殿,以及主宮、東宮、西宮。大門前有壹座牌坊,上書“我要留住齊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