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災後心理援助常見問題解答

災後心理援助常見問題解答

災後心理援助常見問題解答

1.人在突然遭遇大地震等災難時,通常會有什麽樣的身心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反應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災難發生後,正常的反應包括:

心理反應

(1)恐懼和擔心

擔心地震會再次發生。

害怕妳或者妳愛的人受到傷害,害怕妳被壹個人留下。

害怕崩潰或失去控制。

(2)無助感

我感覺人是多麽的脆弱。

不知道以後要做什麽,感覺前途無量。

感覺世界末日來了或者瞬間壹切都空了。

(3)悲傷

這是最常見的感受和情緒。對於親人或他人的死亡或傷害,我感到非常難過和悲傷。

大多數人會通過大聲嚎啕或不斷抽泣來發泄或表達自己的感情。

少數人用麻木、冷漠、無表情的方式表達自己。

(4)罪惡感

我覺得沒人能幫我,我恨自己沒有能力拯救家人,我希望死去的人是我自己而不是我的親人。

因為妳比別人幸運而感到內疚。

我覺得我做錯了什麽,或者說我沒有做好我應該做的事情來避免親人的死亡。

(5)憤怒

我覺得上帝對我太不公平了。

為什麽救災的行動如此緩慢?

別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求,不理解我自己的痛苦。

(6)強迫性重復記憶

我總是懷念死去的親人,感覺很空虛,想不到別的。

創傷性事件的影像在我腦海中反復出現,壹旦我閉上眼睛,我就會看到最恐懼和悲傷的影像。

(7)失望和思念

不斷期待奇跡,卻壹次次失望。

愛的失落感。

對死去親人的回憶常常像針紮在心上。

(8)過度反應

對地震相關的聲音、圖像和氣味的過敏和過度反應。

感到不安全和焦慮。

失眠,做噩夢,容易從噩夢中驚醒。

身體不適癥狀

容易疲勞。

顫抖或抽筋。

呼吸困難。

咽喉和胸部感覺梗塞。

子宮痙攣。

失憶。

肌肉疼痛(包括頭頸部和背部疼痛)。

頭暈,頭暈。

月經失調。

心率突然加快。

惡心和腹瀉。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反應大多會逐漸減弱。壹般壹個月後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了。悲傷、思念等情緒可能會持續更久,陪伴我們幾個月甚至幾年,但不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太大影響。我們應該學會帶著悲傷生活。

對少數人來說,這個問題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如果嚴重影響個人工作和生活,就需要尋求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的幫助。

2.遇到災難的時候,能不能做到沈著冷靜?如果保持冷靜和鎮定,會有什麽樣的效果?

重大災難發生後,出現恐懼、擔心、悲傷、憤怒等情緒反應是正常的,大多數人無法在第壹時間保持絕對的“冷靜和鎮定”。所以不要硬性要求別人和自己保持冷靜和鎮定。

當然,如果能在情緒反應出現後,調整心態,恢復冷靜和鎮定,會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可以幫助人們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

3.如何應對災難中幸存者、遇難者家屬、救援人員的這些心理反應不恰當?

不當處理包括:

(1)太擔心——“我得想辦法停止這樣做。”因為妳有壹些心理反應(比如失眠、做噩夢、強烈的恐慌和悲傷),誤認為是“病態”,刻意去壓抑,對妳沒有好處。

(2)隱藏感情——“我很好,我很好。”更好的方法是,試著表達自己的情緒,讓周圍的人分享。

(3)停止親友的情緒表達——“不要哭,我們不要難過。”事實上,引導他們談論他們的痛苦是幫助他們減輕痛苦的重要方法之壹。

(4)試著忘記——“我怎麽能忘記這個?”其實留在痛苦中是很正常的,更好的辦法是和我們的朋友家人壹起分擔痛苦。

4.不是所有人都能及時得到心理咨詢師或治療師的幫助。在這種情況下,有哪些我們可以學習的心理自救方法?

面對如此大的沖擊,災後盡快回歸日常生活對我們來說很重要。這裏有壹些我們可以用來幫助自己的簡單方法。

(1)保證睡眠和休息,睡不好可以做壹些放松和鍛煉的活動。

(2)保證基本的飲食、食物和營養,是我們戰勝疾病創傷、康復的保障。

(3)和家人朋友聚聚,有什麽需要壹定要向親友和相關人員表達。

(4)不要隱藏自己的感受,盡量表達自己的情緒,讓家人朋友分擔妳的悲痛。

(5)不要因為不好意思或忌諱而回避和別人談論自己的痛苦。讓別人有機會了解自己。

(6)不要阻止親友訴說自己的痛苦,讓他們訴說自己的痛苦,這是幫助他們減輕痛苦的重要方式之壹。

(7)不要強迫自己和別人忘記痛苦。疼痛會持續壹段時間是正常的。更好的方法是與我們的朋友和家人分享痛苦。

5.不是所有人都能及時得到心理咨詢師或治療師的幫助。在這種情況下,有什麽技巧可以讓我們學會和災難幸存者作為同伴交談?

當災難剛剛發生時,在試圖理解和感受災難幸存者的基礎上,我們可以說:

我對妳所經歷的痛苦和危險感到抱歉。

妳現在安全了(如果這個人真的安全的話)。

這不是妳的錯。

妳的反應是遇到不尋常事件時的正常反應。

妳有這種感覺很正常,每個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都可能有這樣的反應。

看到(或聽到、感覺到、聞到)這些壹定很難過/痛苦。

妳現在的反應很正常,妳沒有瘋。

事情可能不會壹直這樣,會變好的,妳也會變好的。

妳現在不應該克制自己的情緒。妳可以哭,可以生氣,可以恨,可以想報復等等。妳應該表達出來。

不要說:

我知道妳的感受。

妳很幸運還活著。

妳很幸運能抓住壹些東西。

妳很幸運,妳有其他的孩子(或者親戚),等等。

妳還年輕,可以繼續妳的生活(或者找另壹個人)。

妳愛的人死的時候沒有太多痛苦。

他(她)去了更好的地方,現在更幸福。

悲劇過後會有好事發生。

妳會出來的。

壹切都會好的,所有的壹切。壹切都會好的。

妳不應該有這種感覺。

時間會治愈壹切創傷。

妳應該繼續妳的生活。

6.我沒有救我的親人。我該如何減輕自己的負罪感?

在壹場嚴重的災難後,人們更容易感到內疚或內疚。人們會痛恨自己無力拯救家人,希望死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親人;因為自己比別人幸運而感到內疚;我覺得我做錯了什麽,或者說我沒有做我應該做的事情來避免親人的死亡。親人的去世對幸存者來說是壹個嚴重的損失,所以如上所述感到內疚是壹種正常的反應。通常這些反應會在壹個月內緩解。如果這種罪惡感在壹個月後仍然強烈存在,妳需要尋求心理專業人員的幫助。

7.如何承受突如其來的喪親之痛?

失去親人後,他們通常會經歷以下四個心理反應過程:

(1)休克階段:可能出現情緒麻木,否認喪親事實。

(2)抱怨:有的人會自責,後悔沒有救出自己的親人;有些人會憤怒,對災難造成的親人的損失感到非常憤怒;

(3)抑郁:有些人會感到抑郁,不願見人,尤其是失去孩子的父母,尤其是和自己孩子同齡的父母;有些人什麽都不想做,對什麽都不感興趣,晚上做噩夢,失眠等。

(4)恢復期:停止做噩夢,開始適應新的生活。

對於喪親者來說,有上述心理反應是很正常的。如果上述反應持續半年以上或過於強烈,應尋求專業幫助;

哀悼期間,要盡量表達悲傷、自責、憤怒等情緒。哭,和別人說話,寫日記,都有利於情緒的表達。也可以尋求家人朋友的幫助和支持,向他們表達自己的需求,讓大家分擔悲痛。

8.我壹直睡不著覺,很恐慌。我該怎麽辦?

地震後,恐懼、擔心、失眠等心理反應是正常的。個體在逃跑和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消耗大量體力,導致精神崩潰:有的人會聽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自言自語或憑空命令自己做事情,比如脫衣服、給別人東西等等;有的人憑空懷疑身邊的人是壞人,想搶劫或者謀殺自己,所以覺得很害怕很害怕;還有的感覺周圍變得不清晰不真實,如在夢中,到了危險的地方也沒有察覺。其他可能的反應包括幻覺,“看到”死去的親人,“聽到”不在身邊的親人的呼喚。

他們經常晚上睡不著,吃不好,經常做噩夢,災難的場景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當他們聽到與災難有關的消息時,他們感到悲傷或恐懼。這些急性應激反應壹般在災後48至72小時後逐漸緩解,多數在30天內明顯緩解。

在這些情況下,首先要盡可能保證睡眠和休息。如果我們睡不好,我們可以做壹些放松和鍛煉活動。其次,要保證基本的飲食、食物和營養是我們戰勝疾病創傷、康復的保障;另外,和家人朋友聚壹聚,有什麽需要壹定要向親友和相關人員表達。

但是,小部分人在災難發生後的心理反應會持續數月或數年。災難發生後,雖然時過境遷,但他們依然見物思人,為場景所觸動,災難片段在腦海和夢境中反復閃現。他們甚至不願意生活在原來的環境中,不願意與人交往,過於戒備。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妳需要尋求心理專業人員的幫助。

9.如何判斷自己和家人壹定要去找心理咨詢師或治療師?

如上所述,在嚴重的災難發生後,人們通常會產生恐懼、悲傷、憤怒等壹系列正常的心理應激反應。但是,如果妳經歷了強烈的恐懼、無助或恐懼,或者同時有以下表現,嚴重影響了妳的工作和生活,妳可能需要尋求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的幫助:

(1)完全麻木,無情緒反應,經常發呆;對現實有強烈的不真實感,對災難事件部分或全部失去記憶。

(2)災難現場的畫面不斷出現在我的腦海或夢中,我感到非常痛苦。

(3)回避與災難有關的話題、場所和活動,對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4)經常難以入睡,註意力不集中,警覺性高,驚恐反應過度。

另外,如果上述反應不強烈但持續時間較長,也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除了上述情況,有些人還可能表現出其他心理問題,包括酗酒和性格變化,這些都應該尋求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的幫助。

摘自中國心理學界危機與災難心理救援項目組(由中國心理學會、北京大學心理系、北京市心理衛生協會共同組成)提供的資料。

災後如何幫助孩子?

許多孩子在這次地震中遭受了嚴重的創傷。除了應對創傷、饑餓、寒冷等不熟悉的情況,孩子還會經歷心理創傷。因為孩子比大人更脆弱,所以更需要關註孩子的反應,及時保護。

首先,妳需要註意孩子的如下反應:

(1)情緒反應:感到害怕,害怕,有些哭泣,緊張,擔心,迷茫,無助;有些逃跑的孩子會把同學和老師的傷亡歸咎於自己;警覺性增加,如入睡困難、睡眠淺、多夢易醒;頭痛、頭暈、腹痛、腹瀉、哮喘、蕁麻疹等。,可能是緊張焦慮情緒引起的。

(2)行為反應:發脾氣、攻擊行為;太害怕離開父母或親人,害怕孤獨;有些已經成年的孩子似乎又變小了,出現了遺尿、吮手指、要食物、幫穿衣等幼稚行為;有些孩子會易怒,註意力不集中,容易與人發生沖突。

其次,我們需要更加關註以下孩子,他們可能更容易受到心理傷害:在地震中身體受到傷害的孩子;過去遭受災難或創傷事件的兒童;女生;患有身體疾病和殘疾的兒童,包括智障兒童;或者之前有過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孩子;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孩子。

第三,在確保兒童的身體和環境安全以及預防潛在危險方面,我們需要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1)優先保證孩子的身體安全,對受傷的孩子立即給予醫療救助。

(2)優先為孩子提供幹凈的飲用水、安全的食物和夜間保暖。

(3)盡量將孩子安置在遠離受災現場和嘈雜混亂的地方,避免孩子因擁擠的環境而走失或無法入睡。

(4)指導孩子看新聞報道,因為幼兒可能會害怕電視畫面中再現的場景。

(5)鼓勵孩子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表達對災區災民的關心,不鼓勵孩子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第四,在心理保護方面,要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表達:鼓勵和傾聽孩子,允許他們哭;盡量不要嘮叨孩子,告訴他們擔心甚至害怕是正常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孩子玩遊戲,不要強求孩子勇敢或冷靜。

(2)多解釋:不要批評孩子幼稚的行為。這些暫時的“長大變小”是孩子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時常見的心理反應。孩子不懂的,要用孩子能懂的方式解釋。同時要給孩子希望,向孩子承諾地震會過去,政府會安排大人來幫助我們,幫助我們重建家園。

(3)災情嚴重,直接受災兒童多。要及時發現問題,積極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助,必要時進行治療,避免問題的延續。

(4)大人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過度恐懼、焦慮等情緒和行為,及時處理孩子的壓力,調整情緒。大人穩定的情緒,強大的信心,積極的生活態度,會讓孩子有安全感。

(5)如果災難造成的兒童心理問題持續存在,應及時到醫院的精神科或心理門診就診。

最重要的是陪伴。

目前,部分未受地震影響的學校已經復課,首批災區帳篷班已在四川綿陽、德陽設立,就近接收受災中小學生。中國心理危機與救災項目組成員、北京理工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教授賈曉明認為,復課第壹天,老師最重要的任務是給孩子安全感。她向老師們提出了以下建議。

災區學校復課,老師可以先對第壹節課的孩子說:

1.我們經歷了壹場大災難。

現在我們在壹個安全的地方。

老師和妳在壹起,妳和周圍的同學坐在壹起。

如果妳還有很多復雜的情緒和感受,那很正常,因為我們還處於壹種特殊的狀態。

這幾天不要單獨行動,上學的時候和家人或者同學壹起去;放學後及時回家,不要去別的地方。

如果妳覺得妳特別需要幫助,請告訴老師。

教師需要特別註意這段時間:

1.接納孩子的情緒,多傾聽,多陪伴。

不要說“做個勇敢的孩子”、“妳會站起來的”、“堅持到底”之類的話。

如果壹個孩子遇難了,不要對幸存的孩子說:“妳要為遇難的學生好好學習。”

如果有的孩子註意力不集中或迷茫,無法安心學習,完成作業,這是災難後的正常反應,妳壹定要多包容,不要責怪。

如果把災區的孩子或者孤兒放到其他學校,幫助這些孩子適應新環境永遠是第壹位的。這時,學校需要註意:

1.安排他們的生活和學習。

老師不要特別關註這些孩子,而是熱情地陪伴他們,告訴他們:“有需要就來找老師,老師會幫助妳的。”

3.可以安排壹兩個學生陪同,帶他們去教室,食堂,購物。

4.告訴老師和其他學生不要問他們關於自己的問題,比如“地震時妳在做什麽”“妳家裏死了誰”。

如果他們願意告訴自己,他們可以傾聽,不要繼續追問細節。

6.不要讓媒體打擾他們,盡量讓他們過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