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明清時期秋千習俗有哪些變化?

明清時期秋千習俗有哪些變化?

明朝天啟年間,有壹位老學者,屢次考中龔氏。他有壹個女兒,名叫楚雲。

很快,楚韻到了28歲,長得很漂亮。雖然她的父親因為他在龔氏考試中失敗而嘆息了多年,但她並沒有受到影響。楚雲每天都很開心,家裏經常傳來她開心的笑聲。楚雲最喜歡蕩秋千。她經常獨自在院子裏的秋千上蕩來蕩去。

沒想到,有壹天楚韻在家裏蕩秋千,正好她家的門開著,她的美貌震驚了外面的人。這個人的名字叫李越。他才18歲,考上了龔氏。

李越只是瞥了楚雲房外蕩秋千的楚雲壹眼,就立刻被她蕩秋千時的倩影吸引住了,很喜歡她。李越立即決定回去,請他的父母做壹封聘書。他想和秋千上的女孩結婚。

楚雲的父親認為李越在那個年齡已經考上了進士,所以同意了。但是楚韻不願意,因為她根本沒見過李越,她覺得自己的父親作為壹個科研失敗者,連和那個龔氏說話的勇氣都沒有,很窩囊。

無奈之下,楚雲只好偷偷女扮男裝去參加當地的壹個考試。在考場上,楚韻遇到了李越,他被楚韻的才華所折服,並對他產生了好感。

在這次地方考試中,楚雲獲得了壹個舉人的稱號,送給父親以示鼓勵。然而,膽小的父親仍然沒有解決楚韻的婚姻危機,並堅持楚韻嫁給李越。楚雲很無奈。

有壹天,楚雲的父親不在家,她就在家裏蕩秋千,以減輕悲傷。她碰巧嶽路過她家門口。楚雲靈機壹動,讓李越進了自己的家,並告訴李越,她想請他假扮成合適的人,然後他們壹起來打消她父親讓她結婚的念頭。

李越笑著同意了。楚雲答應了,很開心,就坐回秋千上繼續蕩。李越輕輕地走在楚韻的身後,慢慢地幫她蕩秋千。

不久,楚雲的父親回來了。楚雲帶著李月來告訴父親,這個人是他的心上人,請求父親不要再娶她。

楚雲父親哈哈大笑,摸著女兒的頭說:“傻小子,這人就是我要妳嫁的進士!”"

楚雲天壹楞,這才知道自己把烏龍搞大了,她又驚又喜,羞愧的低下了頭,臉紅的像個紅蘋果,捂著臉匆匆跑開了。不久,楚雲和李越結婚了,他們幸福地生活在壹起。

明清時期和每年的元宵節,全國人民都有蕩秋千的習慣。正月初十壹過,人們就開始在村街的空地和自家院子裏搭起高低不壹的秋千架。從完工到正月十六,每天都有人蕩壹會兒。

明清時期,人們認為蕩秋千可以使人輕松愉快,還可以鍛煉身體和意誌。毫無疑問,蕩秋千是壹項有益的民間體育娛樂活動。在壹些地方,人們認為蕩秋千可以祛病,這可能是蕩秋千能夠代代相傳,經久不衰的原因。

就連那些不會走路的孩子和太老太瘦的老人都要在別人的攙扶下蕩幾下,更別說青年男女和成熟的人了。

明代著名文學家、畫家唐伯虎寫過壹首詩《秋千詩》,詩中寫道:

兩個美麗的女孩,嬌娥,正在青楊樹影中蕩秋千。

遊春的兒子手指壹甩,壹對飛上了九霄雲外。

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鄭板橋在山東濰坊任知府時曾寫過壹首詩,專門描寫春天三月濰坊人“蕩秋千”、“放風箏”等歡樂場面。詩中寫道:

紙花如雪飛舞,嬌媚少女左右搖擺。

五色羅裙風蕩,讓蝴蝶爭春歸。

在明清時期,蕩秋千可分為“單蕩”、“雙蕩”、“站蕩”、“坐蕩”等。很多地方都有蕩秋千的高手,有時還會在蕩秋千上舉行表演賽,那些蕩得最高最漂亮的人會受到鄰居的稱贊。這些蕩秋千的日子,往往是古代青年男女見面接觸的好機會。

明清時期,除了普通的秋千之外,還有以下幾種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秋千。

其中壹個秋千叫“胡遊”,也叫“騾子”。這個秋千的做法是在秋千主桿的上端綁壹根鐵軸,軸的頂端在橫梁的中間。橫梁兩端各掛壹個小鐵千。人站在或坐在兩端的秋千上,蕩來蕩去,轉來轉去,非常有趣。

還有壹種叫“郭良友”。這是清朝道光年間的壹個復雜的秋千,做法相當復雜。人們先在堅固的木架上架起壹個方形的大木輪,輪子的每個角上掛著壹對小秋千。

然後四個人同時坐在踏板上,其他人搖板讓大木頭轉。秋千上的人,隨著大木輪的轉動,自由擺動,或高或低,很舒服。

最後壹種秋千叫“板不邪”,就是在秋千架的橫梁上套壹個滑輪頭,上面纏繞壹根粗繩,使粗繩兩端下垂,其中壹根繩頭上固定壹個踏板。

人在開始玩的時候,需要用腳踩住踏板,然後兩腿夾住粗繩,用雙手緊緊拉另壹端的繩頭,使繩頭朝下,粗繩另壹端的秋千就可以把人帶上來。

花生、糖果、酒等獎品掛在秋千橫梁上方的半圓形荊棘上。誰要是能爬到上面,牢牢地固定在滑輪頭上,就能伸手去摸獎勵,只要摸到任何壹種獎品,他都會把這個獎品給這個人。

普通人經常起不來就掉下去,或者起來了沒拉緊滑輪就滑下去了。因為秋千上覆蓋著柔軟的沙子或柴火,不用擔心危險,所以這種秋千很受歡迎,人們很喜歡。

其實明清時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也有很多蕩秋千的傳統。還有流行的“磨秋”“千年風車”等獨特的搖擺形式。

“碾秋”可分為兩種,壹種叫“轉碾秋”;另壹個叫“莫丹秋”。秋千中間有壹根柱子,頂端有壹根軸,上面系著四根粗繩。每根繩子的末端都有壹個環,四個人拿著環旋轉,像推磨壹樣,所以叫“轉磨球”。

“莫丹秋”的玩法是取壹根硬木,垂直固定在場地上,頂端截成壹根軸,再選壹根直徑與木柱相當的木桿,中間鑿壹個空心,橫放在柱頂上,就成了“莫丹秋”。

騎在木桿兩端的人數相等。在地面上走幾步後,騎手快速騎在木桿或匍匐桿頭上,木桿就會旋轉。這種秋千的兩端不斷地上升和下沈,仿佛人在擡著扁擔上上下下,所以叫“磨扁擔秋”。

磨彈球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傣族、景頗族、苗族、壯族、哈尼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民族中十分流行,其中以哈尼族最為典型。

哈尼族玩“磨秋”主要在五六月份。他們稱五月為“五月之年”,也稱為“苦紮紮”節。“五月年”是墨秋節。

風車秋千又叫“車球”、“轉球”、“轉球”、“轉球”、“旋球”等。因其形狀略似風車,故稱“風車秋千”。風車秋千的結構比“吊秋”和“磨秋”更復雜。

首先,人們在田間立兩根木柱,在擺動柱的頂端架起壹根橫梁,橫梁中央有壹個木制的十字形滾輪,就像風車輪子壹樣。滾軸上有四對平行的踏板,壹個綁在粗繩上的板子,形狀像秋千。

人玩的時候需要四個人坐在板子上,讓滾軸旋轉,然後秋千就會升降。秋千會做圓周旋轉。速度快的時候,就像壹個大風車在飛,非常漂亮。

明清時期的黔東南苗族地區,風車秋千每板可坐兩人,四板可坐八人。這個風車秋千叫“秋為八”。

風車秋千在苗族、阿昌族、傈僳族等民族中非常流行,其中以傈僳族最為典型。傈僳族大部分轉風車,蕩秋千的都是女人。在節日裏,他們穿著盛裝來比賽,秋千開始像紡車壹樣轉動,越轉越快,就像轉動壹個五顏六色的旋轉繡球。

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也喜歡蕩秋千這種傳統的競技娛樂活動。在明清時期,這種活動經常在節日舉行,有時還會舉行比賽。

節日期間,韓國女孩穿著色彩鮮艷的彩色裙子,圍著秋千。她們比拼身高,優雅的長裙,叮叮當當的鈴鐺,驚險的秋千,讓人嘆為觀止。

滇西北、川南的納西族也有蕩秋千的習俗,俗稱“秋千會”。納西族的秋千通常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初壹舉行。

清代有人寫過壹首詩《鹽源支竹詞》,專門描寫納西族的秋千會。詩中寫道:

掛著五顏六色的畫框連接著天空,過年比過年好。

姐妹扮靚美,千郎拋繩送秋千。

還有,在後來被稱為明代社會百科全書的金陵十三釵小說《金瓶梅》中,也有描寫女人蕩秋千的場景。原文如下:

都說元宵節過了,初清陰來了。吳月娘在花園裏搭了壹個秋千,和他的姐妹們壹起玩遊戲來緩解春困。先是月娘和孟玉樓玩了壹次,然後下來教李瓶兒和潘金蓮玩,然後蕭玉和慧蓮擺了個秋千。

這個惠蓮站得筆直反復,用絲繩挽著胳膊,腳固定在下面的畫板上,不需要任何人推。秋千在雲裏飛了半天。

然後突然飛下來,結尾像飛來的仙女,可愛極了。月娘見此情景,對婁宇和李瓶兒說:“妳看妳媳婦,會打仗。”

《金瓶梅》的作者金陵曉曉生準確地描述了人物的性格。那時候的家仆伊蓮,因為經常參加勞動,比那些“小姐”“貴婦”蕩得好很多。

清代著名詩人李生珍的竹枝詞中有壹首《秋遊》。

占蔔師的戲碼無處不在。

女士春圖,這是第壹張。

最近有兩個女舞者。

日影掛陽舞半仙,禦鳳圖兩美。

浮紅拖綠悠悠亭臺樓閣,傷湘鉤戲。

此外,在明清時期,除了最常見的秋千之外,中國壹些民族還出現了許多秋千品種,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秋千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