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漢武帝五十四年,用了十三個宰相,三個自殺,三個被殺。所以漢武帝在位時做官的人都知道,同伴如虎,後宮處處是陷阱。所以漢武帝在位後期,當漢武帝任命壹個大臣做宰相的時候,這個大臣就伏在地上哭著磕頭求饒,不願意當宰相,仿佛當了宰相就像上了刑場壹樣。然而,龔是個例外。他在漢武帝在位時做了兩年副丞相,後又做了四年宰相,最後八十多歲老死。那麽公孫弘是靠什麽當上丞相的呢?他到底有什麽樣的能力才能做到宰相到死?
龔早年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家庭,也就是說出身卑微。龔是淄川人。早年,他只是壹個監獄裏的小獄吏,壹個監獄中層的小辦事員。後來他甚至因為犯罪失去了這個職位。失去工作的龔後來去放豬為生,那麽這個時候的龔的官職是什麽?叫豬倌,養豬的農民。然而,宮並不滿足於自己的命運。他作為壹名公務員被解雇了,也沒有當豬倌的興趣。於是,終於想去讀書做官了。這個時候,龔多大了?四十。四十歲時,公孫弘開始讀書,讀《春秋》,公孫弘讀《公羊春秋》,這是西漢著名的學派。就這樣,公孫弘開始走上了學問之路,公孫弘還有壹條,公孫弘是當時淄川國非常有名的孝子,就是對後媽特別孝順。漢朝的皇帝以孝治國。所有謚號的皇帝最後都有壹個孝,壹個孝帝,壹個孝帝,壹個孝帝,講究以孝治國。宮是個孝子,這給他帶來了名聲和聲望。所以建元元年,龔已經過完了第壹次人生,也就是說這壹年他已經60歲了,而這個時候,命運之神眷顧了他。今年有什麽活動?這壹年,漢武帝剛繼位,就向全國發函,要求全國向中央推薦人才。當然,這種推薦有個名字叫舉賢文學。這種良性的文學是壹個標題,簡稱良性文學。它的全稱是賢能文學,敢於直言,就是要選拔敢於為時事和國家大事出謀劃策的人才,選拔壹些敢於出謀劃策的人。按照我們現在說的,就是通過推薦和公選相結合的方式,在全國範圍內選拔人才。龔是當時的長子,也是當地的長子,所以第壹次選到淄川時就推薦了60歲的龔。因為當時的漢朝沒有60歲退休的制度,也不講究學歷,所以當選後,龔很幸運,公選後入圍。而且,漢武帝馬上任命他為大夫,這年公已經六十歲了。
畫外音:60歲的時候,公憑借著西漢有名的孝子、名校出身,終於得到了壹個進入政壇的機會,那麽公能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嗎?他的為官之路會壹帆風順嗎?
宮六十歲從醫後,漢武帝派他去匈奴。結果他從匈奴回來,向漢武帝做了匯報。這個報道的內容歷史上沒有記載,所以我們不知道。可是這個報告壹上來,梁武帝就大怒。武帝很不高興。梁武帝為什麽不喜歡他?我覺得大概有壹點原因。此時龔已經六十歲了。漢武帝多大了?漢武帝十七歲。是否有代溝,我們不知道。反正就是這個報告讓武帝很不高興。公孫弘有壹大特點。公孫弘看人很準。他看到皇帝不高興,等不及皇帝開除他,就把皇帝開除了,戴上徽章辭職。辭職的原因是他年紀大了,身體不好。這個理由很好。壹位60歲的老人健康狀況不佳。皇帝信任妳,相信妳,所以他回去了。這是公孫弘第壹次做官。壹旦他當了官,就很難了。元光五年,龔的第二次機會又來了。這個人應該出人頭地的時候,妳好像阻止不了他。龔的第二次機會又來了。是漢武帝元光五年第二次在全國範圍內公開選拔人才,還是求賢文學。從這壹方面可以看出梁武帝對人才的渴求。此時武帝剛剛繼位第六年,要選拔人才。當地的淄川縣出於同樣的原因再次推選龔為的長子。龔是個精明的人。第二次被當地政府選上後,他堅決拒絕了。他給了壹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我開始做官的時候沒有做好,皇帝不賞識我。其實,我猜到了龔和的心理,他渴望再去壹次。只是他說不出口。其實他很想去,婉拒了。當地政府大力贊助,他終於第二次來了。這次又寫了壹篇,交給考官。孝官壹看,把龔的文章放在了最後,排在了最後,很不滿意。但是,這些文章上報給漢武帝,漢武帝親自看了。看完之後,龔從最後壹名升到了第壹名。當時對這個第壹名有個稱呼,有個專有名詞叫沮授,是舉手發言的手勢。這個頭的頭名叫沮授。接著,漢武帝召見了龔,史書記載,龔這個字“相貌非常漂亮”,也就是說,龔長得非常英俊,而這個時候龔多大?因為建元元年龔當選,因為沒有處理好,辭職回去了。這壹次,距離他第二次來應聘已經過去了5年。建元元年十年,第壹次六十歲,第二次七十歲。當然,此時的龔還不能稱之為帥哥,70歲的人想叫也只能叫帥哥。但是漢武帝是壹個很愛美的人。正如我們剛才所說,他也非常喜歡漂亮的男人、漂亮的女人,甚至70歲的漂亮的龔。所以,美麗從來都是壹種財富,只要妳善於利用它,它就能給妳帶來機會。就這樣,漢武帝選擇了宮孫紅。
畫外音:鞏60歲走上政治舞臺無疑是幸運的,但更神奇的是,他在失去這個機會的70歲時,還能獲得漢武帝的認可,以其英姿重新登上政治舞臺。據《史記》記載,公元前126年,宮被任命為禦醫,公元前124年被提升為丞相,80歲死於丞相之位。那麽公孫弘是壹個什麽樣的人呢?他的為官之道有什麽獨到之處?
年輕人有年輕的優勢,老年人有老的優勢。中國歷史上壹直缺少例子。大器晚成者,非輕佻無經驗。年輪的重疊讓他們更加珍惜機會,歲月的磨礪讓他們什麽都懂,知識淵博,這也成為了龔的優勢。所以龔做官後走得很順利。七十歲的龔有自己的為人處事之道,可以概括為:
壹、公與漢武帝交往和處理政治事務的第壹個特點是外儒內法。表面上是儒家的壹套,骨子裏卻是法家的壹套。我們前面講過董勝的建議,大家都知道漢武帝尊儒,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忘記漢武帝尊儒只是當羊頭,漢武帝骨子裏其實是個法家。因為法家講究獨裁專制,這是最適合封建帝王的。公孫弘的經歷有什麽特點?龔孫紅早年在監獄工作。他是監獄裏的壹個小職員。他深刻理解漢朝的法律。他也知道漢武帝是要尊儒術的,所以宮按法家做事,但壹定要引用儒家的理論,披上儒家的外衣。據《史記》記載,宮就是這樣做的,受到漢武帝的賞識。這是公孫弘七十多歲的第壹個優點,就是看透了漢武帝既要儒家的面子,又要法家的裏子,漢武帝既要面子又要裏子,公孫弘就是喜歡。這是第壹點。
第二,龔善於觀察人臉和顏色。公孫弘對付皇帝有三條路:壹是自己選。宮有他自己對付漢武帝的辦法。他不會把自己的方式強加給漢武帝。他會列出第壹方案、第二方案、第三方案,供皇帝選擇。這叫自我選擇。這樣就避免了和天皇的沖突,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天皇。第二,考察嚴。這要看皇帝的臉色。受他打擊最大的是汲黯。汲黯是個非常誠實坦率的人,經常和公孫弘商量事情。商量過後,他們達成了壹個* * *識見漢武帝,遇到漢朝公孫弘,總讓汲黯說話。汲黯是個快嘴,突突突突地說出了自己的意見。宮孫紅看著武帝的臉。武帝若賞識他,就多說幾句。武帝不欣賞他,就多說幾句。結果,宮的意見總是被武帝采納,而汲黯總是吃虧,所以汲黯心裏特別不平衡。第三,違約。公孫弘有時會和大臣們商量,達成壹個* * *學問,然後去見皇帝。大臣們稀稀拉拉地說話,公孫弘面面相覷。說完,他看著武帝的眼色,又開口了。結果,大臣們吃了苦頭。但這種損失可以是壹次、兩次或三次,大臣們會有所警覺。尤其是汲黯心裏不平衡。
畫外音:龔與人交往很會察言觀色,善於見風使舵。時間久了,周圍的大臣都看清楚了他,所以處處提防他。敢於直言進諫的大臣汲黯尤其不喜歡公孫弘的這種風格,在漢武帝面前兩次揭露公孫弘的虛偽狡詐。那麽公孫弘是如何熬過這兩次政治危機的呢?在公孫弘的解說中我們會看到怎樣的公孫弘?
因為汲黯總是受公孫弘的氣,後來汲黯生氣了,兩次在漢武帝面前揭發公孫弘。他第壹次說各地的人都很狡猾。他總是和我們商量,然後看到皇上的意見後就違背了當初的誓言。這叫不忠誠。這話是當著皇帝和很多大臣的面說的,因為汲黯是個敢說的人。此言讓眾大臣的目光齊刷刷地盯在公孫弘身上,武帝也是壹驚。武帝聽了汲黯的話,因為汲黯是壹個很老實很坦白的人,突然發現身邊怎麽會有這麽壹只老狐貍,於是武帝也盯上了公孫弘,這對公孫弘來說是壹次信任危機。如果回答不好,皇帝和大臣們就會失去對公孫弘的信任。龔的回答很巧妙。龔怎麽說呢?他說過兩句話:“知臣者忠臣,不知臣者不忠臣。”妳什麽意思?了解我的人知道我忠誠,不了解我的人不知道我忠誠,所以認為我不忠誠,就這兩句。這兩句話的巧妙之處在哪裏?第壹,它不糾纏於具體的事情。汲黯舉了壹個具體的例子,公孫弘沒有和他爭論具體的事情。這是第壹個非常聰明的。跳出具體,上升到理解與不理解的問題。再壹個,他的辯解是汲黯不了解自己,所以對自己有誤解。說這句話的時候,漢武帝覺得汲黯有點太挑剔了,雞蛋裏挑骨頭,但又覺得公孫弘比較靠譜。因此,從此以後,誰要是說宮的壞話,漢武帝都不會相信。這是公孫弘面臨的第壹個危機。按照現代術語,這叫危機公關。在危急關頭,他的公關非常成功。但是後來第二件事發生了,這個汲黯說,宮孫紅是宰相,收了很多錢。但在家裏,龔蓋了壹床布被子,而他沒有用絲綢。說這個人,拿著那麽多工資,裝孫子,欺世盜名。這話是當著漢武帝和大臣們的面說的。當然,這句話使漢武帝再次懷疑宮了。老狐貍為什麽要作秀?公孫弘為什麽要用這麽多錢蓋壹床被子,還要裝窮?因此,龔再次面臨信任危機。然而,龔又壹次下定了決心。聽了汲黯的話後,龔立即作了檢討。他的檢討包括以下內容:第壹,他說我很想獲得壹個清白的名聲。首先,我承認我真的是在作秀,但是我想為這個節目獲得壹個清白的名聲。然後他說,但是歷史上,春秋五霸之壹的齊桓公有壹個叫管仲的高官,他有三座豪宅,非常富有。他的生命超越了皇帝,但管仲幫助齊桓公成功地統治。齊國還有壹個齊景公。他手下有壹個有名的大臣,名叫晏嬰。顏英不管肉,妾不穿絲。他說每次吃那道肉菜,他的妃子都不穿絲衣,只穿粗布。因此,晏嬰的生活與普通人無異,但晏嬰也幫助齊景公成就了壹項偉大的事業。言下之意,大臣的生活,無論奢侈還是節儉,都與他對王朝的貢獻無關。第三,他說汲黯是全朝最懂我的人,汲黯是大忠臣。要不是陛下汲黯,也不會聽到這樣的話。這是龔在危機公關中說的話。此話壹出,漢武帝覺得公很善良。妳為什麽善良?因為汲黯揭發了他,反過來表揚了汲黯。多好啊。而且說實話,承認自己是在撈功名,但更信任公孫弘。那麽公孫弘的言論有何妙處呢?下面我們來做壹個分析。公孫弘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為自己辯護,而是承認自己要追名逐利。他用這種方式得到了什麽效果?他讓皇帝和他的大臣們相信,宮至少現在沒有說謊,如果他得到漢武帝和他的大臣們的承認,人們對宮的指責就會大大減輕。如果此時龔想找個借口,任何借口都是很蒼白無力的。他首先承認他在追求名聲。還有壹點,他表揚了汲黯,這是壹般人很難做到的。他誇汲黯是什麽感受?大人多,宰相肚裏能撐船,造成這樣的感覺。就這樣,龔對名利的追求充其量只是個人愛好,並沒有什麽太大的作為,以至於這種信任危機壹下子就化解了。
畫外音:龔憑借自己的機智和博學躲過了兩次政治危機,卻把壞事變成了好事,重新贏得了漢武帝的信任。如果說朝臣們能以老謀深算在較量中占上風,但是後來公孫弘真的有點瘋了,他竟然向漢武帝發起挑戰,這讓漢武帝大為惱火,讓朝臣們紛紛攻擊公孫弘。那麽這到底是什麽?公孫弘這次能輕松轉危為安嗎?公孫弘在生活中有哪些獨到之處?
漢武帝的疆域擴張給人民帶來了沈重的負擔。漢武帝壹方面想打匈牙利,另壹方面又想開拓西域,同時又想征服西南,做了很多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公向皇帝建議不建朔方郡,公不贊成建朔方郡,這當然與漢武帝的意見不符。漢武帝派他的壹個臣子寫了壹篇文章,問了十個問題,向宮挑戰。這就是“十難”。按公孫弘的天賦,十難書中他壹個也答不出來吧?但是公孫弘壹個都沒有回答。而是承認自己無知,向皇帝認罪。那他為什麽不和漢武帝手下寫十難書的人公開辯論呢?因為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實行內外朝制度,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很有名的,因為我們前面說了,漢武帝以前的宰相權力很大,漢武帝想削弱相對的權力,於是召集了壹批人和他商量,把原來的宰相從決策者變成了執行者。也就是說,漢武帝不和宰相討論重大問題,而是和他提拔的這些人討論國家大事。這就是內外朝的制度,而寫十難經的恰恰是內朝的大臣。宮孫紅不想與內朝的禮儀有直接的沖突。他知道內廷重臣是漢武帝最信任的人,所以宮是壹個很好的妥協者。妥協是壹項偉大的技能。妥協往往是取勝的法寶,妥協往往是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不懂得妥協,不懂得必要的妥協,追求完美,追求最好,放棄次好,其實是人生的壹大錯誤。龔是壹個懂得妥協的人。當他知道自己的意見不會被采納時,他就退壹步,開闊眼界。他提出了壹個新的建議,就是不要壹邊打匈牙利,壹邊發展西南,要集中力量做壹件事。他提出了壹個折中的方案,被漢武帝采納。所以,他懂得知難而退,非常了不起。更有甚者,他不答這十難書,是因為不想和漢武帝發生正面沖突。公孫弘的所有做法都遵循壹個觀點,即與漢武帝沒有直接沖突。他壹直都是這麽做的,結果“皇帝以為謙讓越來越厚,就以弘為丞相,封平金侯。”因為公的這壹系列做法,漢武帝覺得公為人謙和,但更看重他,立他為丞相,後封侯。漢朝壹貫的做法是先封侯,再從侯中選拔人才做宰相。龔開創了壹個前所未有的先例。它叫什麽名字?先做丞相,再封侯。可見公孫弘壹生獨壹無二。
畫外音:宮以其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巧舌如簧的口才,最終贏得了漢武帝的青睞。通過王立群先生的分析,我們越來越覺得姜還是老的辣。然而,由於他的背信棄義,龔得罪了許多人,樹立了許多政敵。而且,作為壹個首相,只有口惠而實不至才能給他帶來暫時的成功。畢竟人家還是要看他有什麽成績的。那麽公孫弘是不是不得人心的宰相呢?除了能言善辯,他做過什麽實事嗎?
宮孫紅還有壹個很獨特的地方,叫三才師洋。作為宰相,宮有那麽多的俸祿和壹床布被,那麽他的錢都到哪裏去了呢?有沒有留給後人?不。龔的錢有兩個用途:壹是幫助老朋友。就是他救了壹些老朋友,叫老朋友,所以家裏壹點錢都沒有了,而龔死後,家裏也沒有了錢,所以這個人很聰明。再多壹點,給客人準備。龔家有很多人和客人,這也是他的錢。他自己的生活非常節儉。壹方面,我幫助了壹些老朋友,另壹方面,我培養了壹大批客戶,他們都對龔有很好的評價。這就造成了宮很吃香的局面。然而,當我們閱讀歷史記錄,特別是侯在的傳記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馬遷對龔不滿,對他的狡猾非常不滿。然而,我們很難評價龔是好是壞。這是壹個很難評價的人。比如,他花錢給老朋友施舍,支持客人。而且漢朝朝廷中間險惡的政治環境,比如他和汲黯的對抗,險惡的政治風險,他到底有多失性情,我們很難去揣測和估計。但是我們可以肯定,既然龔兩次當選並且都當選了,這個人決不是壹個沒有才能的人。他壹定是個有才華的人。他不是壹個不做事的人,而龔也確實做了幾件值得肯定的事情。首先,他阻止了漢武帝在匈奴和西南地區開辟邊疆。他主張先集中力量對付匈奴,應該說是好事。另壹方面,雖然龔進入學校很晚,40歲才開始上學,但他在漢代也是壹位大學者。我們說過,董仲舒作為漢代大儒,率先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六經。但董仲舒很快被任命為膠西國的國家大臣,不再在中央任職,所以董仲舒只是提出了壹個尊儒的大方向,實際上是由龔執行的。公孫弘提出了具體的方法,在全國各地挑選了壹些人做博士生。當然,壹開始選了50個學生。這種方法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壹件大事。到東漢末年,博士的弟子數量迅速增加,大大推進了儒學具體化的步伐。所以歷史上公孫弘不是什麽都不做的人,而是有所作為的。但我們回顧公孫弘的宰相生涯,他經歷了汲黯兩次打他的悶棍,他巧妙的藏起了兩根棍子,鞏固了自己的地位。特別是公孫弘的危機公關法,值得深思。與此同時,公孫弘也極力推崇汲黯為大忠臣。如果是這樣的話,公孫弘應該是個很大度的人。那麽,歷史上真正的公孫弘是坦蕩的人嗎?請看下壹集《煽風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