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瑣碎細節,世間平凡人的喜怒哀樂,總讓人意猶未盡。
2009年7月27日,電視劇《蝸居》低調登陸上海電視臺。在幾乎沒有宣傳的情況下,短短四天就打破了收視紀錄。
正是這部由滕華濤執導,克莉絲汀娜主演的劇,將這座耗費了無數人心血和物力的產物,光明正大地擺上了臺面。
12年過去了,克裏斯蒂娜依然是中國劇收視率的保障。編劇之壹的曹盾轉行導演,拍攝了《長安最長的壹天》,房價終於有了變化。但敢於並善於介入現實、貼近生活、腳踏實地的國產都市劇還是鳳毛麟角。
更多的都市生活劇,習慣了無病呻吟,戲劇性太強,讓人頭疼。
好在當年的“蝸居”組合又回來了——“心宅”。
就在今晚,這部劇將在浙江、東方衛視首播,接下來的“見面季”,愛奇藝全網獨播。
這部電視劇改編自獲得魯迅文學獎的滕小蘭的小說。
導演是滕華濤,曾執導過《蝸居》等多部國產生活劇。
主演——兩個大明星,克裏斯蒂娜和坦尼婭,兩個大男人,張頌文和馮紹峰。另外,童瑤要演克裏斯蒂娜的大姑?
這個陣容,這個題材,這個選角,還有期待值都是直接填的。
但是,滕華濤胃裏賣什麽藥呢?
可以肯定的是,當國產家庭生活劇在濾鏡的泡沫中日益孤立,成為熱搜上的精準壹步。滕華濤的戲劇仍然充滿了真正的煙火、戲劇和爭議。所描繪的家庭矛盾依然極其微妙。
不過,從《蝸居》到《心宅》,和上次相比,重點還是在《蝸居》本身。這壹次,重點會是吸引國內的人嗎?
當房子越來越成為普通人心中的壹座大山,如何為自己的心安家?
來,提前——“看房”。
先看場戲。
上海的夜晚,燈光昏暗,壹對大媽吃完年夜飯,並肩走出家門。
兩人有說有笑,語氣也沒問題,看似恭敬。
聽起來像是在談論房子。
友好的家庭討論?對了壹半。
家庭討論是家庭討論,但真的友好嗎?註意兩人分手後的表情變化——
瞬間,熱臉變冷。
縮小。這顯然是壹場剛剛結束的伯母戰爭。
我壹方面在飯局上逼迫老公向姐姐和爸爸借錢買房。另壹方面有說有笑,自己找借口買豪宅,應付過去。
最後,小姑還得給小姑“道歉”,小姑心裏有馬奔騰,臉上還得維護尊嚴。
短短的幾行字信息量極大,誘惑妳來來去去,來回摸索。妳們倆都是笑中藏刀,劍無處不在。
看似父母的短暫,背後卻是兩個班的堅實碰撞和壹對如履薄冰的大姑大嫂。
好吧,這樣的國劇,也該算是後演戲的戰爭了。
克裏斯蒂娜對坦尼婭。
回到上壹個問題,滕華濤拍房子之前好像壹切都很熟悉公式?
是,也不是。
《活在心中》延續了滕華濤“活”系列的堅持:現實主義、生活、群體形象。
但這壹次,整個故事不再是關於夫妻,而是關於馮(克裏斯蒂娜)和顧青雨(譚雅)。
全劇要用壹句話概括:壹場買房和大媽矛盾引發的“心理戰”。
兩個生活理念和價值觀不同的女人身處同壹個大家庭,她們之間的角力必然是故事中最大的張力來源。
然而這個故事,當然不是壹個阿姨的戰爭那麽簡單。
《心居》原小說作者滕曉嵐是壹位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女作家。她的寫作風格偏向嚴肅文學。
從小說的內容來看,作者試圖探討的顯然是由房子引發的街道之間的瑣碎生活。雖然有相對富裕的家庭,但故事最終不再是過去國內都市劇中常見的中產階級的家庭故事,而是兩個階層的沖突與融合。
馮代表壹個嫁到上海的外國女孩。
他們的生活是許多外國人的脈搏。
請克裏斯蒂娜來演這個角色很聰明。
畢竟這部飛天金鷹獎《看見背影》在都市情感劇領域可以說是所向披靡,從《蝸居》《雙面膠》到《小歡喜》,已經帶了濃濃的生活氣息。
壹個購物場景展示了這個角色的激情和精明。
作為外地人,她渴望融入上海。買房是第壹步。
她努力照顧家裏的每壹個人,卻因為自己的“外來”身份,從未被真心接納。只有她有了房子,她才能真正有個家。
然而,從買房和小姑意見不合開始,她將遭遇壹系列人生變故:丈夫意外去世,人生波折,跌入深淵,幾近絕望。
但也開始了另壹場戰鬥。
克裏斯蒂娜演這種角色幾乎十拿九穩,沒有表演痕跡。他能讓人在嬉笑怒罵中感受到角色的魅力,幾場喪夫後的痛哭場面自動讓觀眾和角色都覺得* * *。
故事的另壹端,譚雅的大嫂顧青玉,代表了壹個成功美麗的上海本地女性。
不難看出,她愛弟弟顧磊,但對克裏斯蒂娜飾演的外地媳婦有著天然的警惕,甚至敵意。
在故事中,她壹直愛著馮紹峰飾演的初戀情人石原,因此她忽略了多年來對好友展翔的追求。但在經歷了失去弟弟、閃婚、離婚等人生波折後,她會改變對曾經鄙視她的小姑子的態度嗎?
顯然,導演要用這個上海本地女人,圍繞房子這個話題來解讀這個世界的冷暖。
找譚雅演這個“殺人”的角色,也是神仙選角。
從《大江大河》在《壹無所有三十而終》的路演開始,譚雅的演技日趨成熟,尤其擅長扮演幹練聰慧的大都市小三和能對抗克裏斯蒂娜的大姑,可以說是棋逢對手。
劇中兩個人物關系的變化也是故事的主軸。
從壹開始的煙味到弟弟的死亡,他們之間的矛盾徹底被引爆。
然後在生活中逐漸理解和包容對方,而這種女性之間的互相療愈和溫暖,顯然是女性題材最閃耀的地方。
兩個女人看似水火不容,其實是兩個互相影響,互相成長的角色。最終,他們壹起支撐起這個家。
故事壹開始,敘事效率就很高,劇情沖突不斷,足以抓人。故事以買房為主線,但隨著壹個男性角色的死亡,整個故事也轉向了女性靈感。隨著懸念和線索的增加,兩位女主的性格也越來越復雜豐滿。
女人的生活是艱難的,也正是因為艱難,她們的勇氣讓我們更加感動。
就是這樣壹部真實而有深度,有張力的劇,更容易讓觀眾產生* * *。
看完不需要配音臺詞,也不需要眼藥水流淚。不是粉色泡泡裏的童話愛情卻承認婚姻的脆弱,生活的艱辛,依然果斷的走下去。
看他們在同壹個盒子裏打架。就壹個字:爽!
這部劇的核心主角是海清和譚雅,核心主題是“大媽”的愛與殺。
張頌文和馮紹峰呢?
從場景來看,主要任務是和兩個女人談戀愛。
妳資歷過高嗎?但是,不要小看愛情劇。
中年愛情幾乎是中國戲劇的視線盲點。
失明就是感覺自己壹直在拍戲,但好像根本不在拍戲:妳能說出壹對近年來出圈的中年愛情CP嗎?
但是滕華濤要出手了,這壹次,真的有可能是壹個中年CP出了圈。
讓我們來談談這部劇最大的驚喜——張頌文。
是的,張頌文絕對是這部戲最大的驚喜。
他飾演壹個暴發戶,展翔,對兩個女人都有感覺。
大家都知道張頌文屬於那種寶藏級的演員,從隱藏角落的父親,“兩面人”的基層領導幹部到李大釗先生,演什麽像什麽。很少演喜劇。
這壹次,喜劇角色來了。
預告片中,壹個慶祝我心中女神Tanya生日的場景,已經可以看出這個角色的亮點。土豪們充滿了誇張,誇張中透露著壹種可愛和善良。
通過早年的炒房,他成為了擁有十幾處房產的“暴發戶”,這將引爆全劇的大部分笑點。
但如果只是搞笑,妳不需要張頌文。
這個角色是全劇最難演的角色。
即使她知道女神放不下她在白月光的初戀,她還是願意守護她十幾年。
同時,他又是馮的貴人。沒有他的幫助,秦曉的養老院事業可能難以改善。
這個和兩個女人壹樣的貴人,從壹個只知道用禮物討好女人,什麽都不做的“暴發戶”,逐漸變成了壹個更有擔當的男人。
尤其是克裏斯蒂娜這個角色對他的眷戀由來已久,而譚雅以閃婚的方式與初戀離婚後,全劇最討喜的角色住在哪裏,顯然是全劇的壹大懸念。
至於馮紹峰,我相信所有觀眾的第壹印象將是:馮叔終於恢復了他的人氣。
只有這樣的臉,作為譚雅這樣的女神的初戀臉,才有說服力。
展翔對顧青宇壹見鐘情,顧青宇也愛上了馮紹峰飾演的石原。
然而,這並不是壹個簡單的角色。石原年輕時成績優異,家境殷實。但後來他家道中落,母親病重,家裏欠下巨債,只好到處打零工,甚至靠嫁人賺錢。
顯然,這個角色不會是壹個簡單的白月光。
可以看出兩位男演員都很有前途,這也是和之前的中國劇很不壹樣的地方。
以前的幾個中年主角,要麽圍繞著孩子,父母個子矮,爭強好勝。
還是說說瑪麗蘇面對中年人的愛情吧。
而這部劇顯然是為了還原更豐富的中年人群體形象。
中年人談戀愛太用力會膩。
但在這部戲裏,幾個人的愛情就像冬天的壹杯熱茶。
剛入口就覺得有點苦,但似乎到最後,還是沒有結果。基本上是BE,但是回味起來是甜的,溫暖的。
豎起旗幟,張頌文和馮紹峰的表演會有大驚喜。
但這部劇裏的演技派顯然不止這四個。
因為這個系列是關於城市生活的豐富例證。
尤其是這部劇的主題——買房,顯然讓觀眾更有代入感,也更需要接地氣的角色。
在配角中,我特別期待三位實力強大的配角。
第壹名,吳妍書。
曾是話劇演員,年輕時多次應邀演出話劇《劉胡蘭》,受到周恩來總理等多位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2003年退役後,她成了中國戲劇的老戲子。2016參演薛導演的電影《北京給西雅圖的情書》,壹舉獲得最佳女配角提名。2017年獲得31華語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
老戲骨壹出場,演技就壹個字——妥妥的。
第二,姚安濂。
壹部中國歌劇有壹張熟悉的面孔。僅近兩年就出演了三部大戲,《誰是兇手》中的懸疑臉,《中國夢》中的古裝臉,《拼圖》中的現實臉。
在這些劇中,他雖然不是主角,但他塑造的每個角色都有亮點,非常搶眼。
當時電影《青紅》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在影片中飾演男主角吳澤民的姚安濂獲得最佳男主角提名,最終,他的票數僅次於湯米·李·瓊斯。這種老戲骨是中國戲曲演技的根基。
第三名,嚴曉頻。
這位在紐約出演《北京人》中的郭燕壹角走紅後,在事業巔峰時回歸家庭的女演員,最近非常活躍。
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扮演的婆婆和母親的角色越來越多,但每次給觀眾的感覺都不壹樣。在《見面時間》中,她扮演賈寧的母親寧慧。
這壹次,她的角色壹出現,就是飯桌上和公婆的買房大戰。
壹看,劇就出來了。
滕華濤過去戲劇中的配角從不單薄。妳也猜到了,這些主要配角都會受制於復雜的家庭矛盾,各有各的經歷。
父母都是短命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和煩惱。
也正是這些老戲骨帶來的細節、人物、生活以及他們生活中發生的點點滴滴,讓觀眾真正看到了自己。
人生真的不完美。大家都是真實的活著,中戲也是真實的腳踏實地。
最後我要問壹個問題,《心宅》能否重現《蝸居》的盛況?
我不得不說,壹旦滕華濤回到城市類型,這真的很難匹配。
當時與克裏斯蒂娜合作的《蝸居》、《桂王與安娜》、《雙面膠》在齊飛很受歡迎,憑借《桂王與安娜》獲得白玉蘭獎。
他的《失戀三十三天》成為票房黑馬。
他的都市劇,感情真摯細膩,總能戳中觀眾的痛點。劇中人物往往真實可信,站得住腳。
《蝸居》可以說是導演滕華濤風格的縮影:大都市和房子總是影響著劇情走向,每個人物的喜怒哀樂都為現實添加了幾個生動的註腳。
這壹次,隨著劇情的發展,話題不僅僅局限於買房和中年感情,還涉及到孩子的升學、家庭壓力、房價飆升、孩子的教育等等。
該劇的立足點是家庭,涵蓋了中年情感、都市奮鬥等諸多元素。
但最終,故事的根源還是兩個女人的成長。
相比太多的國產都市劇,滕華濤的劇總能讓普通人看到滿滿的煙火氣。
因為他的故事說的永遠是——“普通人”。
《蝸居》播出時,滕華濤說過壹段話:
“如果讓妳選擇,妳願意活在現在還是活在三十年前?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活在當下。我們更想討論的是,既然妳活在當下,妳會選擇成為什麽樣的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心居》其實是導演在12年後對這個問題的新回答。
人性是復雜多面的,生活總是讓人煩惱。我們堅持下去,是因為我們渴望擁有世界上唯壹的英雄主義——“看到生活的真相後,我們依然熱愛生活。”
就這部劇而言,故事結尾觸動觀眾的不是房子,而是房子裏人物的命運。我們想看看他們是怎麽逆襲的,這輩子是怎麽走過來的,就像回顧我們自己的人生壹樣。
正如臺詞所說,“什麽樣的房子代表妳是什麽樣的人。”房子是都市女性最恐懼的焦慮,也是最溫暖的向往。
但歸根結底,重點不是人住在哪裏,而是心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