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化對中華民族影響深遠。龍文化可以概括為六種精神:自強不息、誌存高遠、團結協作、開拓進取、造福人類、天人合壹。從學校德育的角度,可以結合龍文化所體現的六種精神來探索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班級文化的建設。
關鍵詞:龍文化;六靈;校本課程開發;班級文化建設
壹,龍文化的精神內涵
中國的龍文化源遠流長,從古代的黃帝、顏地等眾多氏族,到夏商時期以“龍”為主要成分的青銅紋飾;出自大禹治水,“他迎海久,如何畫歷?”為什麽要露營?禦河"[1]煮海治龍王,葉公龍浩,金仙女龍;從《周易》中龍的王權、男權形象到《聊齋誌異》中的龍神、龍獸形象,龍文化已經滲透到中國古代的政治、生活和文化中。現當代龍文化外延豐富,涉及裝飾、歌曲、飲食、禮儀、建築、繪畫、文學、舞蹈、書法等領域。”對於每壹個華夏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壹種符號,壹種心情,壹種有血有肉的情感!”[2]河南省社科院王永寬研究員認為,從宏觀上看,“龍文化的內涵主要表現在八大問題,或者說八類文化,即圖騰文化、祖先文化、天文文化、趨利文化、皇權文化、吉祥文化、民俗文化、英雄文化”[3]。從學校教育的角度,筆者認為可以從這八種文化中提煉出自強不息、誌存高遠、團結協作、開拓進取、造福人類、與天和諧的六種精神,為校本課程開發和班級文化建設做壹些探索。
二,龍文化與校本課程開發
筆者任教的學校前年剛剛轉制為公辦學校,學生普遍不思進取,學習動力不足。另外,深圳商業氛圍濃厚,也不是學生的唯壹出路。筆者認為,對於學生理解、接受、傳承龍的精神,將在塑造人格、鍛煉意誌、樹立遠大理想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鑒於此,我們開發了壹系列以龍文化為主題的校本課程。“龍的源頭——龍的形象在中國的起源”為了讓學生明白每壹個中華兒女都是龍的傳人,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龍之書-與龍有關的傳說和故事》旨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在享受聽覺的同時感受龍的精神,培養他們的性格。《龍的故事——文學作品中的龍形象》為了讓學生對龍有壹個更立體、更全面的印象;龍的趣味——龍文化在當今生活中的影響,為了讓學生明白龍文化深深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龍的形象——我心目中的龍的形象,通過親身參與龍的形象創作,使學生對龍的精神有更深的體會;《幼龍——我如何踐行龍文化》通過閱讀、討論、寫作、節目表演,從學生的角度探討如何踐行龍文化。實踐證明,這壹系列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也讓壹些以前無所事事的學生找到了自己的學術“興奮點”,從而大大降低了犯錯的概率;而且激發了教師的教學和研究熱情,使他們在以前從未涉足的領域表現出強烈的進取精神和研究精神;龍文化在校園的不斷傳播,也初步形成了全校昂揚向上、奮發向上的環境,壹個有利於學生學習的良性循環正在形成。
三、龍文化與班級文化建設
筆者在高中某文科重點班任教,學生成績相對較好,紀律性較強,行為習慣並不令人擔憂。但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學習方法缺乏創新,不良的學習習慣疲於改變,以至於全班同學平時相對優秀卻止步於優秀,沒有跳出校門追求優秀的動力。對此,作者結合龍文化,努力營造壹種誌存高遠、銳意進取的班級文化,“使其作用於學生的身體、生理、心理、精神各個層面,使學生獲得未來成長發展所需的素養,推動社會進步”[4]。1.龍文化系列主題班會設計激發學生鬥誌。作者設計了四個主題相同的班會:像龍壹樣自強不息,像龍壹樣永不停息,像龍壹樣團結協作,像龍壹樣造福人類。通過講解討論、影視欣賞、合作探索、演講等形式,深入探討龍的各種品質;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認識到自己目前的不足,督促自己要像龍壹樣誌存高遠,敢於和更優秀的學生競爭。2.在班級的各種活動中開展龍文化教育。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競賽、手工藝、繪畫、演講等活動中唱歌、寫字、畫畫、談論龍,讓龍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壹部分,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這樣,習慣養成教育和創新教育都是在放松和愉悅而不是整容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完成的,大大提高了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3.形成教育合力,確保龍文化與教育的“無縫對接”。通過教師聯系會,在教師之間達成* * *認識,在教學過程中自覺進行龍文化教育,形成教學合力;通過家長會,與家長達成諒解,確保龍文化教育在家庭中“不間斷”,形成家校合力;通過與社區互動,開展主題活動,學生可以在社區參與龍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形成社會合力。
四。結論
實踐證明,在學校和班級推廣以龍文化為主題的德育教育,師生受益匪淺。龍文化中的開拓精神,使教師兢兢業業教學,攻堅克難;在科研上,“千錘百煉依然堅挺,是東西南北的風”;壹種爭上遊的氛圍正在形成。龍文化中的遠大誌向,讓學生放眼全區,在學業上追求卓越;生活上團結互助,責任心強;學校學生的精神面貌煥然壹新,學習更是勇往直前:班裏的葉燕同學在剛剛結束的區期末考試中獲得了全區作文第壹名,創造了學校的歷史。總之,龍文化所體現的六種精神對學校德育大有裨益,值得在中小學和高校推廣。
參考資料:
[1]唐:《楚辭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
[2]沈潤發:《中國人的龍文化》,《科學大觀園》,2012第3期。
[3]王永寬:《龍文化的宏觀考察》,《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1月。
[4]余超穎:《論班龍文化的構建》,《科學咨詢》,2013第3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