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紅樓夢》的第三註。
妳可能會問,“這個題目怎麽用壹個詞?”——有壹次我在翻閱《紅樓夢》的相關資料時,偶然讀到這篇小說主要講的是清朝大臣納蘭明珠的沈浮。於是我想到了壹個人,就是這顆明珠的長子納蘭性德。在他的《玉蘭花序·仿古決絕詞》中有壹句“人生若只如初見,為何秋風中畫扇愁?”
意思是事情的結果並沒有人們最初想象的那麽美好,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生超出人們最初認識的變化,並沒有初次見面時的那種感覺。第壹次留下來的感覺是多麽美好,沒有阻礙也沒有阻礙,壹切都是那麽的自然。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和相識到最後的結局——也許是刻骨銘心的印記;也許是混亂造成的。但是第壹次見面的美好,會壹直縈繞在我的心頭,直到我死去。可是誰能壹直保持初次見面的美好呢?
正因如此,我想到了林黛玉初入賈府,遇見賈寶玉時那種富麗堂皇,繁華似錦的生活環境。看到了賈寶玉生命的獨特性,認識到了彼此生命的純粹性,頓時引起了雙方對生命之美的追求和珍惜。林黛玉之所以直到生命消失才離開大觀園,是因為大觀園是她青春的樂園,是她追求美好生活的靈魂棲身之地。她怎麽會舍得放棄呢?
所以林黛玉對生命的關懷和超然,恰恰是她所堅持的“人生若只如初見”的那種美好和純粹。雖然她的堅持最後可能沒有實現,但她是堅決的,堅決的。
二
轉到小說第三回,我們來看看林黛玉第壹次是怎麽遇到賈寶玉的。
小說回歸幕布:“托妮哥哥推薦席彬接下孫子賈母,愛惜孤女。”起初,和冷子興村的老板喝了酒,聊起了賈家的事。酒到最後,我碰巧遇到和壹起被免職的張(意思是他看起來像鬼壹樣精明),說起通過關系復職的事,於是我四處找門路。賈雨村壹聽——
忙忙敘利亞,不回家。——冷子興聽了這話,就忙著鬧雨村,央求林如海,轉向中央煩賈政。
在前壹章中,我說過冷子興是賈雨村的老朋友,這是真的。在這裏,冷子興告訴了賈雨村為官的道理——在官場,找關系很重要。這個關系就是官場的派系,也是官員的生存法則之壹。
“壹個官場上的熱門人物,其關系絕對可以直達高層。用現代的話來說,這叫“後臺”和“排隊”。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當官的“背景”可能就是壹塊看不見的危石,隨時可能崩塌。官場沒有對錯,只有利益和權利的重組,所以當官場洗牌的時候,危巖崩塌,壓倒性的人也可能有自己。
只是唉,有多少人能理解沈浸其中的人?
那賈雨村聽了冷子興的話,當然樂了。“第二天,我將面對如海”——要求他拉壹段拉拉關系,恢復官職。可見賈雨村急於求官,又怎能看出“危巖”的危險?
林黛玉家是詩官,待人既有文化教養,又有人情味。於是林如海答應把賈雨村推薦給賈政。就這樣,賈雨村憑借賈政的“背景”與賈府扯上了關系。
於是林如海以送別的名義邀請林黛玉壹起去。
有壹天,到了京都,雨村先整了整衣服,帶了壹個童子,拿了“宗侄兒”的名片,在的門上投了壹票。那時,賈政讀了他嫂子的書,邀請他參加會議。賈政見雨村儀表堂堂,談吐不凡,最喜歡的是他是個秀才,是個賢良下士,救死扶傷,大有祖風。再加上他嫂子給他進貢,所以給雨村優待,就更不壹樣了。他盡力幫助他。打標題那天,他得到了復職。兩個月之內,他選擇了它。
在這壹段,耿和其他許多版本使用“溫柔地尋求壹個恢復。”我覺得這句話比程壹本的好。為什麽?
第壹,可見賈府在當時朝廷的地位是如此顯赫,權力是如此之大——對於壹個朝廷官員的去留,他都能輕輕的做出決定。第二,也可能有賈政的為官之道。他想把賈雨村拉入自己的政治陣營,向賈雨村展示自己的實力,以便將來很好地控制這個人。因此,在小說的後期,他會經常讀到賈雨村要去傅蓉看望賈政的情節。
總之,無論如何,賈雨村進入了傅蓉,這被視為“改革”。他未來的官場之路可能是風正浪靜。
三
但對林黛玉來說,這才是人生命運的真正開始。讓我們先來看看她是如何進入傅蓉的。
那天船被棄上岸時,傅蓉派了壹頂轎子,拉著行李和車輛在上面侍候。這個黛玉聽母親說,她姥姥家和別人家不壹樣,最近見的這些三等家仆,溫飽程度非同壹般。再說,她今天來她家,要壹步壹步註意,時刻註意,壹句話不說,壹步也不走,怕被人笑話。
賈家雖然安排她做三等丫鬟仆人接應,但她不但做事有條不紊,吃穿也十分講究。另外,我聽到她母親賈敏談論賈府的獨特性、詩意、排場和各種戒律。這勢必會給這個七八歲沒有出過遠門的女孩壹種心理上的恐慌和壓迫感,所以處處小心翼翼,時時關心。
有時候讀到這裏,我會想起小時候離家出走的場景。在我離開之前,我媽媽經常教我-
“做人做事,站著站著,坐著坐著。”“出去看天,進去看臉。”那時候我壹直覺得我媽啰嗦——這麽小的事情我不懂嗎?後來,我讀了《禮記》和《曲禮》,說:
“如果妳不住在奧地利,妳就不能坐在中間的座位,不能走在中間,也不能站在門裏。吃不為過,祭不為屍。聽沈默是看不見的。不要爬得高,不要走得深,不要壹絲不茍,不要笑...妳會很舒服,但不會很堅實。會去上課,聲音會升高……”
它意味著走、坐、站、吃、說、笑...壹切都應該有壹個規則。沒有規矩,人們會嘲笑這個人沒有家教。我媽不識字,但她能用禮的知識告訴我們在社會上如何做人。看來“禮”是生活中的壹種傳承,來源於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儒家正統思想和人們對社會、對人的尊重,希望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
《紅樓夢》裏有很多關於禮教的東西,有些寫得很詳細,很多人都沒聽說過,比如賈府的春節家祭儀式,很隆重,很復雜。作者《紅樓夢》的主題是反對儒家的繁文縟節,但壹方面又詳細記錄了這些內容。也許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流傳下來的很多儀式,對後世的人還是有壹定意義的;而且,倫理道德的知識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叫文化。
為此,我還想借用壹段話給“文化”下壹個定義,不管是否被認可:
什麽是文化?
第壹,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二是沒有提醒的意識。
第三,有約束的自由,
第四是對別人好。
所以,文化不是純粹的知識,知識只有深入內心,成為自我認識之後,才稱之為文化。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我覺得有誌於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不希望看到這個社會崩潰!
所以林黛玉從小就受到這樣的教育和熏陶,自然會懂得如何應對在傅蓉看到的壹切。
進了賈府,壹眼就能看出賈府仆人的等級——每進壹個門,都是分等級,不準外人進裏間。
尤其是她去見賈政,進了傅蓉的正殿,那氣派,那華麗的裝飾,無不顯示著賈府的地位和等級。
進了大廳,只見壹塊大匾,上面寫著“鬥大”四個字,是“容熙堂”。後面有壹行小字:“某年某月某日書贈賈元榮主,還有各種機器之寶。”。大紫檀木雕案上有壹個三尺多高的綠松石青銅鼎,上面掛著壹幅墨龍待泄露的大畫。壹邊是雕金易,壹邊是地下16張楠木圈椅,有對聯,但烏木對聯上鑲嵌著金字。方式是:
席上日月輝,廳前煙霞照。
這就是林黛玉眼中的賈府正堂。我想,如果壹個普通的孩子,沒有事先被教導和告知,壹定會眼花繚亂,分不清東西南北。
作者用了壹種緩慢的風格,讓林黛玉慢慢地參觀,從上到下,從外到內。作者不惜這樣寫,就是為了體現賈家的尊嚴——皇族的榮耀和財富。我們來仔細分析壹下檁條裏的字畫和裝飾:
“金池九龍青大匾”:壹個木制長方形,黑色油漆背景,周圍有九個彩繪金龍環。
“某日書贈榮公賈淵,每機壹寶”:意為榮殿由皇帝賜名。各種機器之寶:是皇帝的印章,表示皇帝每天管理各種機器;陳翰是皇帝的筆跡,這些字是皇帝自己寫的;寶藏是皇帝印章的象征。
《讓我們來關註壹下墨龍的大畫》:大臣上朝時在宮外候時計時用的銅更是漏,所以這個地方又叫候漏院。墨龍的大畫:壹條龍在雨中遊泳。晁:意思是見皇帝(龍)。
“上座日月輝,堂前(讀fǔ fú)煙輝”:滿屋珠玉,日月輝;男人身上的官服是黑白兩色的,像煙。
這些不僅凸顯了賈家的財富和地位,也給林黛玉帶來了壹種緊張而獨特的感覺:皇家威嚴,富貴尊崇。
四
如果說賈府裏的建築代表了壹種威嚴和大氣,那麽生活中的每壹頓飯每壹口茶都是禮儀和教育。
王夫人便帶著黛玉,過了賈母後院的廳堂,進了後門。——這裏等著的人很多,王夫人來了,就擺好桌椅。竺稼的妻子李氏贏得了獎杯,鳳姐安然無恙,而王夫人卻陷入了困境。賈母壹個人坐在下面的榻上,兩邊是四把空椅子。鳳姐忙拉著黛玉坐在左邊第壹把椅子上,黛玉讓道。賈母笑道:“妳嬸子嫂子不在這裏吃。妳是客人,就應該這樣坐。”黛玉叫她坐下,自己也坐下了。賈母命王夫人也坐下。迎春三姐妹叫他們坐起來,迎春坐右邊第壹,探春坐左邊第二,惜春坐右邊第二。
看賈的禮儀。在舊社會,媳婦的地位應該低於家裏的小姐。不僅要伺候老人吃飯,還要向婆婆學習。所以民間常有壹句話:“嫁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熬”字挺難受的。女人當了媳婦就低人壹等了。只有當了婆婆,才能享受到另壹個做了媳婦的女人的服務。這是儒家倫理下對女性的束縛和侮辱。
正式吃飯在賈府是大事,也是規矩,所以不但等的人多,連咳嗽都不能發生。
飯後喝茶壹定要有順序:
飯後,每個女孩都用小茶碟端來了茶。那壹天,林家教導女兒要珍惜福報,保持健康。每次飯後,她都要在不傷脾胃的情況下,吃壹會茶。今天黛玉見了許多規矩,不像在家裏,只好隨和,拿茶。另壹個人拿來了漱口水,黛玉也漱了口,洗了手。然後帶茶,配方是茶。
林黛玉雖也是詩禮之家,卻從未見過如此情景。所以她初入賈府,事事講究,見了事總是彬彬有禮——加深了規矩、秩序的印象。正因如此,她在賈府的時候,總是對住在親戚家感到擔心和不舒服,有壹種籬笆下的恐慌感。這也是她後來對賈家的人和事非常敏感的重要原因之壹。
我們看看林黛玉眼中的賈府人,是多麽尊貴,多麽英俊。
作者寫林黛玉遇到賈家的人物,先知後藏;先是稍微詳細壹點,然後是平淡,高潮,最後是期待已久的壹個重要人物的到來——小說的主角賈寶玉。
芝罘齋在評論作者的文筆時,用了壹句褒貶不壹的話:“作文厚道,狡黠。”-非常合適。
林黛玉進了賈家,就像我們小時候去姥姥家壹樣。首先要見的是我奶奶,她既有風度又有氣質。
賈的貴族氣質應該在小說後面呈現。這裏就不分析了,但是這個時候賈的角色只是壹個普通的奶奶,所以當她看到的時候,她的感受是最直接最真實的:
黛玉進屋,只見兩個人抱著壹個滿頭銀發的老母親。黛玉知道是奶奶,正要跪拜,被奶奶壹把抱住,摟進懷裏。她哭了,“親愛的,寶貝”,所有站著的人都流下了眼淚。黛玉哭個不停。
讓我們從賈母的立場來看這件事。俗話說人生有三大悲劇,其中之壹就是“白發人送黑發人”。林黛玉的母親嫁給後,應該再沒見過賈。林黛玉從出生到進賈府只有七八歲,所以照此判斷,賈母和賈敏應該已經分居八九年了。但出乎賈意料之外的是,的結婚是對他自己的告別,也是壹次真正的“妳將何去何從”。
人到了壹定年紀,可以看不起自己的生活,但不能忍受兒孫早逝。這是人生真正的悲劇。因此,賈母的哭泣是對失去女兒的壹種悲痛。這位經歷過大風大浪的老婦人雖然對生活抱著開放的心態,但如何承受喪親之痛?她見到林黛玉後,把積在心裏的傷心事都倒了出來,就抱著她哭了。真的很感性。
好在大家都勸,賈母和林黛玉才不哭了。於是賈母命人去請了三位小姐來見黛玉,可見賈母的細心。首先邀請三位小姐見面,小姐們只問那三位小姐是誰。
第壹個皮膚略顯豐腴,身材中等,兩頰鮮梅,鼻頭鵝油油,溫婉無聲,外貌和藹可親。
這位小姐就是的春小姐,沈默寡言,誠實而穩重,所以人們給她起了個外號叫“二穆”。只是後來嫁給了中山狼孫紹祖,被折磨而死,命運悲慘。
第二個,細腰細肩,身材修長,鵝蛋臉,眉眼清秀,期待飛翔,見之忘俗。
這位姑娘是賈姑娘的三探春。我不認為大多數人會比歡迎春天更喜歡探索春天。作者描寫的是林黛玉眼中的探春,身材優雅。曹植《洛神賦》有句“若削肩,若束腰”形容神仙姿態,探春也充滿了神仙的精神。
壹個人的氣質有時表現在舉止上,而最能體現舉止的是眼神。而且看探春的眼神,“盼飛,文采之精”,有壹種精明和機巧,盼之間有壹種不凡的氣場。因此,灘純後來幫助管理賈府,她有自己的壹套管理方法和思路。
第三個是身材矮小,描述的還是小個子。
這是賈璉的妹妹,最小的惜春,後來出家為僧。
賈母先讓黛玉見了三位小姐。這是什麽意思?賈母想告訴大家的是,將來林黛玉就是自己的孫女,在她心裏,她和迎親、探寶、惜寶的三小姐是壹樣的。妳知道嗎,在過去,人們認為孫子不如他們的孫子善良。在中國人的血緣關系中,父親壹方總是被認為更加直接和親切。所以後來王熙鳳見了林黛玉,就把賈逗樂了,說林黛玉就像第壹個親戚的孫女。我覺得賈當時心理上肯定是很受用的。
至於王熙鳳的出場,是林黛玉見賈府諸人的壹個小高潮。看過《紅樓夢》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只要有賈母和王熙鳳在壹起的場景,就壹定是熱鬧的。
壹言不發,只聽後院有人笑說:“我來晚了,沒遇到遠方的客人!”黛玉道:“這些人都屏住了氣。"。他們是如此的尊敬和嚴格。這些慶祝生日這麽沒禮貌的人是誰?“我想著,就看見壹群媳婦和丫鬟抱著壹個人圍著,從後門進來。此人打扮與其他姑娘不同,五彩刺繡輝煌,宛如仙女公主:頭戴金絲八寶串珠發髻,朝陽五鳳上掛珠;脖子上帶著紅金盤;裙上系壹條豆綠宮絳,玫瑰雙平衡;頭戴金蝴蝶,身穿大紅緞子的窄襖,身披五顏六色雕花的石青銀鼠夾克;玉花縐裙下。壹雙紅鳳凰三角眼,兩道彎彎的柳葉垂在眉心,苗條妖艷,粉臉春意十足,笑前紅唇嗅。黛玉連忙起身迎接。賈母笑道:“妳不認得他。他是這裏有名的惡棍。在南方省,它被稱為“紅辣椒”。妳就叫他‘馮辣椒’吧。"
關於王熙鳳的這壹幕,作者寫得相當精彩,應該說遠比寫賈寶玉的長相精彩。只是從林黛玉的眼中,我看到了壹個被財富和權力包裹的淑女形象。
有很多評論家對王熙鳳的長相進行了評論。可能我說多了會很繁瑣。光看王熙鳳的衣服和林黛玉的感情就挺有意思的。衣服的顏色有紅、綠、黃,壹種鮮艷而豐富的顏色,這就是多彩的生命力。要知道,那時候的王熙鳳還不到二十歲,正處於美好的青春。如果賈夫人和王夫人穿成這樣,他們會被嘲笑為老巫婆。第二,王熙鳳這樣打扮,主要是為了尋找自己的存在感。——就像野生動物鮮艷的顏色表示警告壹樣。所以王熙鳳的鮮艷色彩,不僅有這樣的含義,還表達了她的力量和欲望,需要人們的敬畏。
林黛玉也看到了這壹點。“粉面含春力,紅唇笑前有腥味。”這讓我想起了老殘遊記中“明湖居聽書”的時光。上面寫著王小語的樣子:
“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冷星,如寶珠,如白水銀,有兩粒黑水銀。我環顧四周,連坐在遠處角落的人都覺得王小語看到了我;坐得很近的那個,更不用說了。這壹看,整個園子靜悄悄的,比皇帝出來的時候安靜多了,連壹根針掉到地下都能聽見!”
我覺得王熙鳳出現的時候,應該和王小丫的出現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她是帶著凝重的笑走出來的,而王小語卻有壹種藝術的靈性。
五
說到這裏,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寫作水平。作者吊著讀者胃口的時候,慢慢告訴妳,賈寶玉該出場了——
戴著嵌有壹束頭發的紫金冠,梅綺用二龍抓住了金額。穿雙色金蝶,紅箭袖,彩絲存花,組成長纓宮掛毯。外罩石青,鍛造襯流蘇,裝上青緞底子小靴;如面如中秋月,色如春曉花,鬢角刀削,眉如水墨畫,鼻如吊膽,目如眼。如果妳生氣的時候有時候會笑,妳會深情地看著它;脖子上有壹個金色的花環,還有壹條五色的絲絳,上面系著壹塊美麗的玉石。
黛玉壹看,嚇了壹跳,心想:“真奇怪,是不是?”我好像在那裏見過。多麽熟悉啊!"
賈寶玉的出現,也許林黛玉壹開始並沒有放在心上,但作者事先為林黛玉埋下了伏筆——我曾聽母親說過,賈寶玉是個生活富足,性情倔強的人;後來提前聽王夫人說他是“人間惡魔。”任何壹個正常人,出於好奇,都會渴望見到賈寶玉,壹探究竟。
見面時,黛玉真的嚇了壹跳——好像在什麽地方見過似的。
按照小說前面的情節,寶黛和寶黛是三生石的有緣人:前世有恩,今生有緣。所以黛玉才會有這樣的反應。
再者,從人的真實心理來說,臨近青春期的青少年對美好生活有著無限的追求。黛玉的觀察極其細致:從頭到腳,從衣著到神態,顏色紅綠相間,全身散發著壹股青春的朝氣與活力。如果臉上滿是秋月春花,那就是人生最好的膚色。可想而知,這種景象必然會打開黛玉姑娘的心扉。
賈寶玉更衣之後,黛玉第二次見她時,可能是神魂顛倒了,眉目之間無限感慨:
越像粉,嘴唇越肥;期待親情,若語笑;壹種天生的魅力,盡在眉眼間;人生有千萬種感覺,我都意識到眼角。——看它的樣子,最優秀。
這個應該是近距離看,看表情和感覺。有壹種溫暖和向往,也有壹種留戀和不舍。生命的情感凝固在這裏,對美好青春的追求也許停留在這壹刻...
再看林黛玉在賈寶玉眼中的最初印象;
兩彎似蹙眉,壹雙眼睛似喜非喜。狀態有二悲,且是病。眼淚壹點點,氣息微微。懶惰像壹朵美麗的花照耀著水面,行動像壹棵虛弱的柳樹。心比莖知,病不如西。
在賈寶玉眼裏,林黛玉沒有衣著和色彩的描寫,只有壹種神情——柔弱而聰慧。如果壹個女人有幾分病態,有幾分聰慧,有幾分憂傷,是不是更可憐,更讓人心碎?從男人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女人的軟弱和眼淚是征服男人的法寶之壹:壹個美女看著妳,臉上帶著幾分憂傷的淚水,男人能受得了。如果妳是個滿臉冷面的潑婦,破口就是父母的不幸,恐怕妳也沒興趣看。
在賈寶玉眼裏,林黛玉是壹種神仙姿態,沒有具體的形狀,只有美好的印記——有壹種癡,有壹種癡迷。有壹次我13歲的女兒跟我說,他們特別崇拜《TFBOYS》裏的三個小男孩。只要出現在電視上,再活躍的女生也會突然變成“傻傻甜甜白”的小姐姐。當時我突然想到壹個問題:也許青春是壹種“癡呆”——壹個人的青春如果不癡情,他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
也許作者在這裏是想利用寶黛的四眼和她們深情的傳遞,告訴讀者每個人都有壹個青春的夢。這個夢想也許不會實現,但當他從沈澱多年的舊痕跡中翻身時,壹想到第壹美人,他就會感嘆生與生之間的緣分,這樣即使面對命運的磨難和挫折,他也會淡然壹笑——
希望大家早日相見,不辜負青春和人民...
2021 6月15金Xi袁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