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頭銀圈是正面刻有袁世凱頭像、背面鑄有嘉禾圖的銀圈的俗稱。是1914(民國三年)二月北洋政府頒布的《國幣條例》確定的國幣,在中國銀元史上有壹定地位。
袁大頭銀幣的背景清末,朝廷無力抵禦外國列強的入侵,外幣在中國使用,失去了貨幣自主權。在國內,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減弱。各省地方督撫為了增強自己的財力,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也紛紛造幣發行,貨幣金融非常混亂。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使江南造幣廠歸財政部管理,主張鑄幣權集中於中央,開始固定貨幣制度。不久,袁世凱在中外反動勢力的支持下,於民國元年四月壹日迫使孫中山退位,幣制因此未得到整頓。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促使北洋政府進行幣制改革的原因有三:壹是孫中山雖辭去臨時大總統,但出於救國救民之心,於2002年8月24日應袁世凱之邀,赴北京與袁世凱會談1913次。同年65438+2月3日,孫中山發出“發起錢幣革命,對抗沙俄侵略”的通電。二是北洋政府總理熊希齡、首席農商大臣張謇等。鑒於當時鑄幣和紙幣的復雜性,市面上流通的中外貨幣有100多種,且各有自己的流通範圍和不同規格,轉換繁瑣,不便於收稅、報銷和兌換。市場恐慌,百姓記仇,也主張貨幣改革。第三,袁世凱為了解決軍費,也需要金錢的幫助,趁機在金錢的臉上投下自己的頭像,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民國元年7月15日,北洋政府成立貨幣制度委員會,研究擬定貨幣制度改革方案。2000年1月14日,起草貨幣委員會章程,調整成員。經過壹段時間的激烈爭論,熊希齡內閣於1914 17提出了基於銀本位的統壹貨幣制度。有四種標準可供選擇,分別是金銀本位、金本位、金匯兌本位和銀本位。1914年2月7日,主席令頒布《國家貨幣條例》和《國家貨幣條例實施細則》。要點是鑄造和發行國家貨幣的權利完全屬於政府。政府將舊官局鑄造的壹元銀幣改為國幣,但在壹定時期內,被認為與國幣同價。國家貨幣主要是銀幣,重六分、四分、八分,用銀九、銅壹(後改為銀89、銅11)鑄造後的總重量為七分、二分。國家貨幣的形式,銀幣,是由法特瓦頒布的。之後決定正面鐫刻袁世凱的側面頭像和發行年號,背面鑄嘉禾花紋和幣值。國家貨幣有四種:銀幣:壹圓、半圓、兩角、壹角;壹個鎳幣:五分錢;銅幣有五種:二分、壹分、五分、二分、壹分。國家貨幣以十進制計算,十分之壹圓為角,百分之壹為分,千分之壹為厘米。自《國家貨幣條例》頒布後,同年,袁大頭壹元銀幣首先在天津造幣廠鑄造,隨後陸續在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鑄造。由於袁大頭的壹元銀幣具有相同的幣別、全新的圖案、準確的重量和成色、易於識別等特點,很快被大眾接受,並在各地流通。
“袁大頭”壹元銀幣的主要版本在袁大頭壹元銀幣版本中數不勝數,我選擇現在來描述壹下。第壹,民國三年版的主版,正面是袁世凱的側面像,上面列著“民國三年”。“年”字後無“造”字,其他各版本“年”字後均有“造”字。三年版的“人”字有個“點”,其他版本沒有“點”。三年版有兩種模具,185側齒的舊模具和170側齒的新模具。兩者的鑄造量都很大,屬於通用流通版。另外還有幾個鑄造量較少的版本:1。O型車牌。也就是說,嘉禾紋上有“O”字形銘文,嘉禾結處有橫“8”字形,左上孔有微小的“O”字形圓圈,袁翔下巴前領未封,肩章寬大,五星突起。2.毛糙版。袁有壹頭濃密的頭發和波浪發型。嘉禾結帶沒有形成縱橫交錯的“8”字結,而是在壹束嘉禾結帶的右側形成壹個不規則的圓。3.三角形圓板。這枚硬幣背面圓圈中的“口”字形成“△”的形狀,其他版本為“Si”。4.開殼版。這枚硬幣的“圓”字中“殼”字的底部橫線與豎筆不相連,形成“開殼”。此版袁翔肩章上有明顯的條紋,袁眼中有壹條從上到下的直線,俗稱“睜眼”,這在其他版本中也是不為人知的。5.加上“甘肅”二字。這枚硬幣是甘肅省蘭州造幣廠仿照民國三年版舊型鑄造的。“甘肅”二字鑄造在袁翔周圍,其余同開殼版,鑄造量只有幾萬枚。6.簽名版。這是天津造幣廠鑄造的樣幣,沒有流通過。該幣在元像右側刻有壹行豎線英文字母“L.GioRGi”,是我國外國造幣專家、意大利雕塑家“Rurgi Giorgio”簽名的縮寫。7.“T”邊,鷹海邊。這兩種硬幣是天津造幣總廠的試鑄樣幣。正反面花紋與流通中的壹般袁大頭相同,只有側齒呈T形或鷹形。二、民國八年版袁大頭各大版本中,普通版發行量較大,鋼模為外國制造,書寫符合漢字結構,字體無變異,嘉禾規範有序。壹個特點是正面元看起來像胸花飾,正面內側多壹個細齒,沒有縫隙(其他年份版有縫隙)。另外還有幾個版本鑄的比較少,主要是“造”字的寫法不同:1。“造”字第三筆從第四筆垂直突出,形成“牛”字,但與下面的“口”字不相連,故稱“牛”版。2.有些“牛”字與“口”字連在壹起,故稱聯口本。3.“造”字中的“口”字少了壹個橫線,形成了壹個缺口,稱為刻版。4.“造”字中的“口”字很平,“口”字沒有洞,稱為無口版。再次,民國九年版主要有兩個版本:元象未封版和大耳版。前者是鑄造量較多的普通版,後者鑄造量較少。大耳朵版是指袁翔的耳朵比其他版本大,領子全是密封的。第四,民國十年版的主版是十年版的普通版,圖案和文字與普通袁大頭差別不大,鑄造量大。此外,“年”字中有些點寫成豎排或“7”字形,但鑄量較少。“袁大頭”壹元銀幣除了以上版本,還有很多類似的版本,筆者很難說全。
“袁大頭”銀圈的歷史地位和作用袁大頭是中國銀圈史上鑄造數量最大、流通時間最長的銀圈,不可否認其起到了壹定的歷史作用。首先,袁大頭的發行起到了抵禦外國銀幣的作用。袁大頭發行後,普通民眾寧願使用本國貨幣,也不願使用“外幣”。比如1919年五四反帝高潮中,上海錢協宣布使用袁大頭,在壹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幣。第二,袁大頭的發行在壹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國制造各種銀幣的現象。因為當時頒布的《國家貨幣條例》明確規定:“國家貨幣的鑄造和發行權專屬於政府。政府將舊官署鑄造的壹元銀幣改為國幣。所有公共基金都將采用本國貨幣。”後來1917年,袁大頭被正式定為計稅基礎貨幣,進壹步鞏固了袁大頭第壹大貨幣的地位。這客觀上使得各地制作各種銀幣的現象趨同。第三,袁大頭的發行改變了清代銀銅不完全平行本位的混亂局面。銀銅並行本位制是把銀和銅都作為貨幣材料,分別鑄造成貨幣。而銅錢規格不統壹,各地文身銀的鑄色和重量計算單位也不壹樣,必然會出現流通貨幣多種多樣、價格不壹、換算復雜的局面。袁大頭發行後,規格和成色統壹了,並以此為基礎統壹了壹段時間的貨幣制度,無序狀況略有改善。第四,袁大頭在緩解軍閥之間的經濟分裂方面發揮了作用。袁世凱稱帝後,民國形式上的大壹統也已經瓦解,軍閥混戰,各取所需,各行其是,在經濟上也互相控制和競爭。此時袁大頭仍能通行中國大部分地區,對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物資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客觀上緩解了軍閥經濟割據的局面。第五,袁大頭的發行,對於融通貨幣資金,恢復和發展生產,起了積極的作用。袁大頭鑄造了大量的銀幣。據南京造幣廠統計,民國四年二月至民國五年兩年間,該廠鑄造袁大頭379819210元。雖然沒有中國鑄造廠數量的全面數據,但從南京造幣廠的鑄造廠數量可以看出,袁大頭擁有中國銀幣史上數量最多的鑄造廠,基本滿足了當時市場流通的需要。然而,袁大頭的鑄造和流通時期是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貨幣失序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各種國內的銀幣、銀幣、銅幣、紙幣和國外的銀幣、紙幣還是混在壹起的。只有在中國* * *產黨的領導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後,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真正實現了獨立、統壹、穩定的貨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