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紅籌股和紅籌股有什麽區別?

紅籌股和紅籌股有什麽區別?

發獎金就是發獎金。

上市公司分紅時,中國投資者普遍傾向於分紅。其實對於上市公司來說,給股東分紅和完全不分紅,把利潤滾入下壹年度,沒有什麽區別。這樣,應該分配給股東的利潤就留在了企業裏,作為下壹年度發展生產的資金。壹方面壯大了上市公司的經營實力,進壹步擴大了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另壹方面,它不需要像現金分紅那樣支付大量現金來分紅,因為企業留存的現金壹般不會太多。所以這些形式對上市公司更有利。

當上市公司不向股東支付股息或將利潤結轉到下壹年度時,這些利潤以資本公積金的形式記錄在資產負債表中。送紅股給股東時,這部分利潤會作為附加股本入賬,成為股東權益的壹部分。但送紅股時,由於上市公司股本發生變化,上市公司壹方面需要到當地工商管理部門重新登記,另壹方面需要公告股本變化。但是,無論采用上述哪種方法處理上壹年度的利潤,上市公司的凈資產總額都不會發生變化,下壹年度的經營實力也不會發生任何形式的變化。

對於股東來說,以紅股的形式分配利潤會比不分配利潤更好。雖然這些方法不會改變股東的持股比例,也不會增加或減少股票的含金量,因為紅股會同時減少每股凈資產,但紅股可以直接提高股東的經濟效益。它基於以下幾點:

1。當上市公司本年度不分配利潤或將利潤滾存到下壹年度時,下壹年度的分紅金額勢必增加,股東將失去壹次稅收減免的優惠。

2。在股票供不應求的時期,紅股增加了股東的股數,有利於市場炒作下股價的上漲,從而有助於增加股東的利差收入。

3。紅股派發後,股票數量增加,同時由於除息降低了股票價格,降低了購買這類股票的門檻,可以部分改變股票的供求關系,擡高股票價格。

對比股利分配和現金分配,兩者都是上市公司對股東的回報,只是方式不同。上市公司只要在某壹年盈利,就是對股東的回報。但是,股利分配不同於現金股利分配。如果用銀行存款來對比兩者,現金分紅有點類似於存款本金和提取利息,即儲戶將資金存入銀行後,每年提取壹次利息。但是,紅股類似於復利存款。銀行每隔壹定的時間間隔將儲戶應得的利息轉換成本金,這樣到期後利息可以再生並壹次性支付。但送股的回報方式有其不確定性,因為將利潤轉為股權並投入再生產是壹種再投資行為,也面臨風險。如果企業未來幾年經營相對穩定,業務發展順利,凈資產收益率能夠高於平均水平,股東可以獲得預期回報;如果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低於平均水平或上市公司在發行股票後經營不善,股東不僅會在未來幾年獲得預期回報,還會將前壹年應得的股利變成固定資產。這樣看來,紅股還不如現金分紅,因為股東在獲得現金後,可以選擇投資其他股票或者利潤率更高的投資工具。

上市公司的分紅是以現金還是紅股的形式發放,取決於持有多數股份的股東對公司未來經營的判斷和預測,因為分紅方案必須經過股東大會討論通過。

那紅股後的股數和價格怎麽算?

如果當前股數是10000,如果是5送3紅股,那麽就是10000 *(5+3)/5 = 16000。

如果原來的股價是8令吉。00,那麽分紅後股價就變成了RM8。00 * 5/(5+3)= 5令吉.00

紅籌股的概念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香港股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有時被稱為“紅色中國”。因此,香港和國際投資者將那些在海外註冊並在香港上市的具有中國大陸概念的股票稱為“紅籌股”。自本世紀初以來,越來越多的公司以紅籌股的形式在美國和新加坡上市,而紅籌股的概念已經擴展到在海外註冊並以中國大陸的概念上市的股票。

紅籌股如何定義,目前還存在壹些爭議。主要有兩種觀點。壹種觀點認為,應該根據業務範圍來區分。如果壹家上市公司的主要業務在中國大陸,其大部分利潤來自這項業務,那麽這只在中國境外註冊並在港上市的股票就是紅籌股。國際信息公司彭博信息編制的紅籌股指數就是根據這壹標準選擇的。另壹種觀點認為,應該按照權益的多少來劃分。如果壹家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股東權益直接來自中國大陸或有內地背景,即由中資控股,那麽這只在中國境外註冊並在港上市的股票就在紅籌股之列。1997年4月,恒生指數服務公司開始編制恒生紅籌股指數時,就是按照這個標準來定義紅籌股的。由於恒生的實用性,後壹種劃分方法應用更廣泛。

香港

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香港資本市場壹直存在英資和中資公司的分化。後來隨著香港回歸前後與內地的經濟聯系更加密切,內地資金逐漸進入香港,形成了第三類機構——中資企業。

20世紀80年代末,越秀集團和粵海集團分別間接或直接收購香港上市公司,獲得上市地位。上世紀90年代初,中信收購太平洋,以及隨後的壹系列成功操作,掀起了中國企業在香港收購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僅1992年7月至1993年末的壹年半時間裏,香港上市公司被中資收購或參股並成為大股東的就有28家,占1993年末香港全部477家上市公司的5.9%。紅籌股概念初步形成。

1996-1997期間,深業控股、越秀交通、中國電信相繼上市,註資重組紅籌股概念開始被市場熱炒,紅籌股板正式成立。

2000年後,紅籌股再次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當年上市紅籌股12只,融資3539億港元,占香港主板和創業板融資總額的77%。到2004年,香港紅籌企業總數已達84家(數據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所)。

新加坡

中企在新加坡上市始於中遠投資1993。在2002年之前,新加坡的上市公司大多是國有企業,也有壹些直接上市的渠道,比如中新藥業。然而,壹些公司使用紅籌模式。比如第壹家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公司中遠投資,也是目前在新加坡上市市值最大的中國公司,就是買殼上市。後來,聯合食品和大眾食品也以紅籌模式上市。現階段新上市的中國企業有16家。

2003年後,中國企業新上市成為熱潮。上市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紅籌模式應用廣泛。在2003年和2004年,有65,438+02家中國企業新上市。加上中國大陸的7家相關公司,形成了47個中國概念板,被稱為“龍芯”。

美利堅合眾國

從1992開始,中國公司開始赴美上市。這個階段包括兩類企業,直接上市和間接上市並存:壹類是在港上市的國企h股以美國存托憑證(ADR)的形式在紐交所上市,如青島啤酒、上海石化、馬鋼,另壹類是外資或中資企業以紅籌股的形式上市,如華晨金杯汽車、中國中策輪胎、鄭達易初摩托。

當時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主要是制造業,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吸引了國際投資者。華晨金杯汽車上市後壹個多月內,股價從發行價16美元漲到33美元。這是第壹波中國熱。

這股熱潮在1994開始消退,壹方面是受到墨西哥金融危機引發的新興市場信心危機的影響;另壹方面,由於我國上市公司的原因,上市後公司公布的中報和年報業績與公司管理層推薦上市時所做的預測存在較大差異。

1997上半年,中概股迎來第二次上市高潮。主要是壹批在香港上市、在美國通過ADR上市或場外交易的公司,包括華能國際、東航、南航、大唐發電等h股,以及北京控股、上海實業等紅籌股。

1999和2004年連續掀起兩波赴美上市潮,主力軍是互聯網股票。前壹波的代表是中國。com和三大門戶網站;後壹波的代表有Tom在線、靈通、盛大娛樂等。這兩次高潮的主力都是紅籌。

此外,倫敦、多倫多和東京也有少數紅籌股。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海外市場除了香港,並沒有特別強調紅籌概念,而是統壹定義為“中國概念”。不論h股、S股、買殼、造殼的來源,只要符合各個交易所的上市標準,都可以上市。紅籌股和非紅籌股的界限壹直很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