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聽過他的任何演講,沒有買過他以前的任何壹本書,我也不是他微博裏幾百萬粉絲中的壹員。如果不是因為李先生的病,如果不是因為李先生把病後的感受寫出來,我想我們充其量也就是兩個世界上的陌生人。他不是我的偶像,我也不是他的粉絲。
打開這本書,有壹種說不出的魔力,讓妳想壹口氣看完。這期間,妳幾次想停下來寫寫自己的感受,又擔心因為沒有完全看完這本書而誤解作者的想法。最後,妳會把這種難忘的感覺和* * *寫下來,完整的看完。
我誇自己是個記住別人名字的窮人。上大學的時候,我很頭疼,因為我要記住100多個學生的名字。對於我之前看過的名著中的主角,如果在讀之前不了解壹點,基本上是讀完整本書,還是很難記住主要角色的名字,不是因為我看了壹眼,而是因為我對名字有壹種天然的免疫力。
但是李老師的這本書,讓我對記人名有了新的定義。不是記不住,而是作者提到的次數太少。看了李先生的書,才知道李先生的妻子叫仙靈。整本書,李老師處處提到他的妻子,讓我深深體會到壹個走過鬼門關的人,最重要的是什麽。不是他過去贏得了多少榮譽,也不是他為這個社會創造了多少價值,而是他的妻子、女兒、母親、親人。
俗話說‘人在彌留之際,其言甚好’我覺得有些事情可能只有接近死亡的時候才會深刻的理解。我們每個人都不會像李老師那麽幸運,經歷生死劫後重生。但我們是李先生羨慕的幸運兒,因為我們不需要親身經歷生死。讀了他的書,我們就明白了,當死亡來臨時,在我們離死亡還很遠的時候,我們的感受可以讓我們知道,在我們短暫的生命中,我們想要什麽,我們真正追求的是什麽。
祖先們創造了貨幣作為等價交換的媒介。如果我們的祖先知道,他創造的東西會無形中吞噬後代的生命,讓所有人都成為奴隸。我覺得祖先應該重新考慮。
我們每個人都不必在“工作狂”和“遊手好閑”之間做出選擇。當然,我們需要工作,我們也需要學習,但是當我們把所有的經歷都投入到繁忙的工作和學習中時,能不能留點給身邊的人——我們的家人和朋友?有時候我們會情不自禁地打著‘為了他’的旗號,而實際做的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人背井離鄉,去有更多工作和學習機會的大城市發展。每年和家人團聚的時間屈指可數。名義上,我們在外面爭取成功是為了發光發熱,但實際上,我們可能只是滿足了既定的理想,拋棄了父母的借口。父母更想要孩子的陪伴,而不是孩子帶給自己的膚淺和光鮮。哪怕是平淡的生活,只要壹家人在壹起,也是壹種幸福。但在當今社會,我們很少理解它,也可能是我們假裝迷茫。
我不是壹個悲觀主義者,但我有時會想,如果死亡明天來臨,我今天會做什麽。這個問題我思考過無數次,也得到了無數次壹致的答案,那就是我該怎麽對待家人,怎麽對待愛人,怎麽和朋友告別。
從來沒有壹次陷入那樣的思考漩渦。我應該如何移交我的工作,我應該如何處理我的案件,以及接下來的會議將會發生什麽?我不愛我的工作嗎?當然不是。
因為它是我衣食的保障,是我生活的根本。但是當死亡臨頭的時候,就變得那麽微不足道了。所以,請不要以工作為借口忽視身邊的親人,因為在妳生命即將逝去的時候,他們是妳壹生最美好的回憶。
繁忙的工作,不規律的生活,讓現在的社會很多人處於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我經常告訴自己和身邊的人,如果我們以健康為代價去做壹件事,即使能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那也絕對是壹次失敗的交易。
俗話說,壹千塊錢買不到好身材。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談得上享受生活,陪伴家人朋友,否則壹切都是徒勞。來自社會的誘惑太多,需要我們付出的東西太多。無論我們付出什麽,都不應該為自己的健康買單。如果我們做任何事情,我們必須確保我們的健康不會受到影響。否則,即使妳建造了壹座美麗的城墻,最終也會成為泡影。
佛教雲“世間萬物皆因緣分相連”,讓我們珍惜身邊所有固有的緣分,珍惜它,維護它。妳會發現,這才是百年後人生真正的財富,也是我們所說的“燦爛人生”。
這是壹本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可以細細品味的書,或許稱之為感悟更為恰當。
生到死的反思(2)壹個人除非走投無路,否則很難回過頭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尤其是像李開復這樣的人,他壹直很優秀,口碑很好,被視為年輕的導師,所以特別認同他身患癌癥是上帝賜予他的無上恩典。他說:“疾病是我的導師。”
當壹個人的能力達到壹定程度,他就會被自己的能力所束縛,就會有壹種壹切盡在掌握的自信,而這種自信的極限就是忘記自己也是壹個普通人。這時,他會收到上帝的嚴厲提醒。
“身體不得不用壹場大病來警示我,把我逼上了人生的谷底,讓我看到了自己的無知、脆弱和渺小;也讓我從小宇宙的復雜多變中,了解到宇宙中生命的深刻和神秘。”所以李開復首先發出了“癌癥面前人人平等”的感慨,從反思中覺醒後,進壹步深入到“萬物面前人人平等”的認識。
星雲大師“人生難得,人生壹次太難,改變世界不容易,做好也不容易”的提醒讓他恍然大悟。“與其讓成千上萬的人忘記,不如讓壹兩個人記住。”
壹向註重效率,想把自己的影響力最大化的李開復,深刻反思自己。“我可能被太多的成功經驗沖昏了頭腦,狂妄自大,毫無察覺;可能是我習慣了考慮效率,所以會去推斷壹切的因果邏輯,用結果導向和量化的判斷去衡量很多事情,然後壹步錯壹步,最後連自己哪裏錯了都看不出來。”
他鄭重提醒每壹個每天忙碌的人,“不要做‘救急’的奴隸。人的慣性是先做最緊急的事情,但往往因為這樣做,重要的事情就被放棄了。大多數緊急的事情其實並不重要,而很多重要的事情並不緊急。不要把時間都花在看似‘緊急’的事情上,壹定要留點時間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疾病帶給李開復的是不成功便成仁,讓他徹底明白,無論是誰,都得靠自己的“身體”存在,無論是誰。
這時候他才明白什麽才是對他真正最重要的,這壹點從他書中與家人和朋友的合照中可以看出來。“世界上和妳最親近的人是妳的家人,妳的兄弟姐妹。”他對女兒的教育態度也發生了變化,開始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獨特的個性,挖掘自己內心的寶藏。
有很深渴望的人有很淺的秘密,有很淺渴望的人有很深的秘密。當壹個人所有的欲望都變得“活”起來的時候,就是他悟出秘密的時候了。“當我不再堅持‘必須要做的事情’時,我生命中的活水就會像霹靂壹樣流淌,許多意想不到的命運就會壹壹展開。”“人要順應生命的四季,要相信身體給的信號。人體的運作是非常復雜和精密的。壹個牢房裏的忙碌,不亞於壹個紐約的運作。醫生並不比妳更了解妳的身體,養成觀察自己的好習慣。”
從做人的宿命,到耐心的與身體和平相處,李開復深刻的認識到,任何人為的胡攪蠻纏都是病後的壹種傷害,順其自然才是根本。“他病後,我相信天地之間有壹種看不見的存在,也許是人類的集體意識,也許是所謂的‘天地之心’,壹種宇宙意識!這些看不見的力量主宰著世界的運行,讓世間萬物以平衡和諧的節奏展開並緩慢推進。”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壹個人經歷過生死,才會懂得珍惜和感恩。正如臉書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在悼念亡夫時說的,“我學會了感恩。我真心感謝我曾經習慣的東西——比如生活。”李開復也是。
與死神擦肩而過,讓他放下了所有樂觀幽默的包袱,重新審視了壹直在身邊的珍貴友誼,與父母、妻子、兄弟姐妹、朋友同事,甚至與網絡上命中註定的人,甚至與陽光、空氣、自然。最後,他送上對讀者的美好祝願:遵從自己的內心,感恩壹切,幸福生活。
從與死亡抗爭開始,李開復就在書中呈現了他從疾病中得到的感悟,以及他對“最有價值的人生”的思考。他承諾會保持健康,珍惜與家人朋友的相處。這個以青年導師的身份被推上金光閃閃的領獎臺的英雄,終於放下了固有的執著,看清了壹切繁華的本質。“我才發現,我這輩子最大的錯誤,就是徹底放棄了壹切。
在經受了疾病和死亡的考驗後,他在父親的靈前哭泣和懺悔:“我對自己相當失望。”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因為他的錯誤,他對他的父親說了同樣的話。現在,他後悔自己沒有更早更深地理解父親,但父親溫柔地回應了他的聲音:“希望妳不要再讓自己失望了。”
整本書《生而為死》與其說是自傳,不如說是發自內心的告白,大家可以從中讀出自己的深情。當然,從書中我們也能看到李開復本人在面對死亡時從恐慌到超脫的轉變,壹種走到窮鄉僻壤然後坐看騰雲駕霧的姿態。
當壹個人陷入絕境,無法自救的時候,他會向神靈和壹切有無限能力的外力祈禱。其實所有的因果都在他自己身上。我記得在家鄉的壹座古廟裏看到壹副對聯:如果妳不轉身幫助妳,如果妳能轉身,妳不需要我的憐憫,所以我可以送給開復老師,祝他健康快樂,也送給我們所有在滾滾紅塵中徘徊的人。
生病了怎麽辦?除了求醫問藥,還有壹個良方,就是讀書。經常與智者和智者交談,心靈會獲得很多支持和安慰。這些年來,我身體壹直不好,從北京作協副主席史鐵生的《病殘斷筆》、的《生命的微笑》、周的《人生的哲理記錄》中得到啟發。今年6月,我斷斷續續看了《新民晚報》李開復《死亡學分》的節選,促使我做出了壹個重大的選擇。後來我讓女兒在網上買了壹個。從頭到尾仔細閱讀思考,有些章節讀幾遍。
李開復是臺灣省人,也是數千名著名青年創業者的導師。曾在蘋果、SGI、微軟、谷歌等多家公司擔任重要職務。後來在北京創辦創新工場,並擔任董事長兼CEO。2013年9月確診為淋巴瘤,胃裏有26個腫瘤。他的人生突然從光環的巔峰跌落到死亡的邊緣。恐懼、憤怒、沮喪和絕望包圍著他。
但很快,他就平靜下來,積極求醫問藥,自己收集信息,自己研究病情。終於在大量病歷中發現了令人振奮的壹線曙光。從此,癌癥帶來的負面情緒開始消退。他積極配合醫生,接受壹切痛苦的治療,絕望中相信自己可以重生。17個月後,26個腫瘤消失。在補了“死亡學分”之後,他以個人的感受寫了這本書《活著到死》。
我已經病了半輩子了。我患乙肝近30年,肝硬化20多年。2065438+2005年4月磁共振顯示肝臟多發結節強化,較之前狀態更發達。我很明白,如果有“強化”,離腫瘤形成就不遠了。我該怎麽辦,繼續保守治療還是選擇新的方式?為此,我去了多家三級醫院咨詢知名專家。
他們給出了保守治療、肝移植等多種方案,並分析了各自的優缺點供我選擇。當時很糾結。移植是壹把雙刃劍。幾年前,該公眾人物移植失敗的陰影仍揮之不去。大多數病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不得不接受移植。我現在狀態很好。值得最後壹搏嗎?
《為死而生》和《自己研究自己的病》這兩章對我的影響很大。在相關網站上查閱了很多資料和很多經歷過的人的真實感受。滿滿的正能量已經逐漸在身心中積聚。我從來沒有在澳門或拉斯維加斯賭過,但這壹次,我決心把我的生命賭在明天。6月底7月初,在中山醫院正式登記肝移植,定金如約支付。
沒想到正式掛號的第二天早上就接到了醫生的電話,說有了肝源的信息,所以有所準備。我會持懷疑態度。第三天,什麽都沒發生,我也沒當回事。不可能這麽快。第四天下午四點,我還在外面和朋友聚會。醫生打電話讓我壹小時內趕到醫院準備手術。
謝天謝地,手術很順利,但這只是肝移植成功的第壹步。為了N年有質量的未來,我現在嚴格遵醫囑,密切關註“新朋友”入住後的各種反應,安全度過排異和感染的高發期。
《生而為死》中說:面對壹場大病,“如果妳失去了勇敢面對的頑強意誌,先去拼搏,那麽‘死’很快就會成為現實。如果他們嘗試後沒有成功,他們會說至少我努力了。如果妳不努力,妳將永遠失去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