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導老人樂觀面對生死疾病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老年人年齡越大,出於照顧家人等原因,可能對疾病和醫療有壹點恐懼。這時候,子女要幫助和開導老人,讓他們認識到世間萬物都有起有落,生活也不例外。面對疾病,要學會保持積極的心態,配合終身治療去戰勝它,而不是采取消極的方式,抗拒醫療,自欺欺人,視病情為不存在,以免把小病拖成大病。平時要多關心老人,向老人普及健康知識,避免老人因為不懂而產生恐懼感,影響心理和身體健康。
2.在日常生活中多關心老人
人是群居動物,害怕孤獨。所以作為子女,平時多抽出時間來看看老人,甚至多打幾個電話,可能會減少他們的孤獨感,從而緩解他們對死亡的恐懼。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說的是“父母在,不要遠行,壹定要走好。”那是壹回事。由於現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許多年輕人不和父母住在壹起。即使不住在壹起,子女也要多關心老人,多抽出時間陪老人聊天、吃飯,避免老人因孤獨而陷入抑郁狀態。因此,與老人分離的子女要經常看望和問候老人,與老人生活在壹起的子女要對老人耐心體貼。讓年輕的孫輩與老人相處,往往能給老人帶來極大的歡樂和安慰,有效消除老人的孤獨感。
3.幫助老年人融入社會。
很多老人很可能會因為退休後無事可做而產生與社會脫節、老了沒用、被社會淘汰的消極心理。由於與社會和工作單位的接觸減少,社會交往和信息減少,視力和聽力下降,老年人往往感到孤立,進而對外界變化漠不關心,對人漠不關心。面對這種情況,孩子和年輕人要多和老人溝通,在聽老人說話時要特別有耐心。這不僅讓老人感到被尊重,有助於消除孤獨感,而且老人的經驗也並非絕對過時無用。耐心傾聽往往能啟迪年輕壹代。此外,還需要為老年人讀報、聽廣播、看電視提供方便,這樣可以有效降低他們的孤獨感,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
4、老年人心理咨詢。
有句話說,人往往更願意向陌生人傾訴自己的內心,而不是熟人。有些不能說的話,我們更容易告訴陌生人,所以子女可以為老人聯系心理醫生,讓他們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和心理需求,開展心理咨詢服務,緩解老年人的心理“空巢”。幫助老人解開心結,過上幸福的生活。同時,要鼓勵老年人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擺脫孤獨感,保持樂觀健康的生活。老年人要敢於向心理醫生吐露自己的感受和壹些想法,積極配合醫生查明病因,才能進行對癥治療。
5.鼓勵老年人培養自己的愛好。
老年人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跟他們生活沒有重心有很大關系。因為他們沒有興趣愛好,生活沒有樂趣,容易胡思亂想,進而出現心理問題。所以子女要創造條件,讓老人積極快樂。同時,鼓勵老年人積極參加適當的娛樂活動,組織和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如唱歌、跳舞、下棋、打橋牌、聽音樂、繪畫、書法、詩歌等藝術愛好。打太極拳、練氣功、門球比賽、健身活動、聚會、觀光、種花、釣魚、編織等等。鼓勵老年人參加壹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為社會做貢獻。增強老年人的智力素質,鼓勵他們勤奮學習。
6、掌握與老人溝通的技巧。
交談作為與老人溝通的主要方式,與壹般的交談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壹般的要求和技巧,在與老人交流時,還需要了解老人的社會、家庭和個人情況。與老人直接交流是獲取有價值信息的主要途徑,交談是主要的交流方式。好的交談取決於雙方能否建立可靠的關系。雖然有“老小孩”的說法,但是我們不把老人當小孩來交流,是對老人的不尊重。和老人溝通,要把他們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給他們足夠的尊重,這是溝通的基本條件。和老人溝通要表現出足夠的尊重和耐心,真誠的傾聽老人的話,讓老人有信任感。
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方法
1,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的形成包括三個心理因素:認知、情感和行為。情感聯系是人際關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際關系中,既有積極的關系,也有消極的關系,人際關系的協調對人的心理健康影響很大。
2.滿滿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層次的環境條件,如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工作環境、家庭環境等。,其中家庭環境對安全感的影響最為重要。家是躲避風浪的港灣,有家妳才會有安全感。
3.人生目標是現實的。
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家庭條件和相應的社會環境來制定人生目標。人生目標的制定既要符合實際,又要留有余地,不能超出自己和家庭經濟能力的範圍。道家創始人老子說:“樂大於憂,富大於知足。”
4.有壹定的學習能力。
在現代社會,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我們必須不斷學習。比如不學計算機,就感受不到上網的樂趣。如果不學習新的健康理念,還是會停留在吃飽穿暖的層面。學習可以鍛煉老年人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有利於預防大腦功能障礙和老年癡呆癥。
5.維護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人格中的能力、興趣、性格、氣質等心理特征必須和諧統壹,才能體驗到生活中的快樂和滿足。比如壹個人很有能力,但是對自己從事的工作不感興趣,不適合自己的性格,所以不壹定能體會到成功和滿足。相反,如果他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但能力差,他會覺得很煩。
6.與外部環境保持聯系。
壹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壹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更好地適應環境。與外界環境保持聯系包括三個方面,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聯系。老人退休在家,空閑時間太多,經常有抑郁或焦慮情緒。如今的活動中心、文化活動站、老年大學,為老年人接觸外界環境提供了條件。
7、充分了解自己。
意味著能夠客觀地分析自己的能力,做出恰當的判斷。能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對心情影響很大。如果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試圖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往往得不到想象中的預期結果,以失敗打擊自己的精神;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低,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往往會導致抑郁。
8.充分發揮妳的才能和愛好。
壹個人的才華和愛好,應該是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有益的。否則,妳不得不在損害他人或群體利益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興趣,從而引起人際糾紛,增添不必要的麻煩。
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1,精神創傷
壹些調查表明,精神創傷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療效有重要影響,壹些老年人陷入痛苦和悲傷,久而久之肯定會對他們的健康有害。
2.環境變化
最常見的是周圍環境的突然變化和社會、家庭人際關系的影響,往往使老年人難以適應,從而加速衰老進程。
3.衰老和疾病
60歲以後,人的體力和記憶力會逐漸下降,從而引起壹系列生理和心理的退化。這種正常的衰老變化,不可避免地讓老人感到“不知所措”,帶來壹些身體上的不適和痛苦。尤其是極老* * *指的是80歲以上的老人* * *,甚至擔心“死神來了”,隨意就醫。如果在衰老的基礎上增加疾病,部分老年人會產生悲傷和恐懼。當然,不同精神狀態的老人,對衰老和疾病的態度是非常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