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心理圈稀有性別高價值咨詢師,是外表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珍惜時間,珍惜人。咨詢學時:2000學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學、婚姻與性別、身心疾病、同伴咨詢。近期關註:要事先行,正念減壓,互聯網時代的人際交往。
編輯|?Young River全媒體編輯部助理壹杯咖啡
聯系|壹杯咖啡編輯部coffeepr@qq.com
在最近的旅行中,我花時間閱讀了、史等主編的《我的心理治療之路》。,是15資深心理咨詢師分享的職業成長微課的文字整理版,裏面有很多好的東西。在路上,我整理了壹下我認為比較本質和普遍的東西。根據相關主題,而不是原書,由分享者進行分類,供心理咨詢師、心理學愛好者和來訪者參考。
另外,大咖只是對更多資深心理咨詢師和前輩的尊稱,並不是說他們有權威性,所以他們說的話是毋庸置疑的。特此說明,以免誤解。
心理咨詢的效果如何?
相信很多心理咨詢師,心理愛好者,來訪者都比較關心這個問題。經過梳理,我發現咖啡人普遍認為學校和具體技術的區別是有限的。關鍵是心理咨詢是否能幫助來訪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如果在咨詢中有真知灼見,應該會有新的體驗。
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治療關系。
壹個人如何被對待,決定了我們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任何學校最重要的是處理好待遇的關系。治療關系會在80~90%的程度上幫助壹個人。我經常把治療關系和親子關系並列,這在精神分析學上叫做平行關系。我們小時候的親密關系模式會影響現在的親密關系模式,這種關系模式也會在心理治療中呈現。
在問診和探視的關系上,我主張以下四點:壹是謙虛寬容,慎用權力和權威,二是摒棄技術至上,不要以為自己水平高,就說沒事,往往表現出不留余地的樣子,三是不要總是強調弱勢地位,不以敵視的態度對待他人,大度不卑不亢,四是把病人當人看,不要以待人。
看妳能不能真誠的做自己。
壹個人在人際交往中能否得到幫助,取決於這個人能否在別人面前真實地表達自己。很多人雖然在意識上認為自己無所顧忌,但在潛意識裏,還是害怕被別人冷落,反對調侃、反駁、否定,擔心自己剛才說的話是不是很蠢。我們要做好準備,來訪者第壹次在陌生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感受時,會有壹些困難。
壹個人能否在他人面前安全自如地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感受,與他的童年經歷有關。如果從小就感受到照顧者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嬰幼兒就可以無憂無慮地和媽媽單獨玩耍,在出生階段得到非常安全的照顧,在回應中得到充分的滿足,在幼年就有基本的安全感,這樣長大後就可以接受挫折和分離成為獨立的對象,在必要的時候安全地走進自己的內心。這是壹種理想的狀態。
取決於找到自己。
每個人要想真正得到心理上的成長,就必須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但我們不能貿然離開。我們必須看清自己在哪裏,否則我們就不知道自己在哪裏。
心理咨詢師不需要給來訪者提意見和建議。當來訪者有了自我,有了尋找的方向,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麽。很多時候,他們很聰明,有學習能力,能自己做決定,但往往不知道自己是誰,很難做決定。
取決於找到生命連貫性的意義。
我們可能無法消除病人的癥狀,也無法改變壹個人的基本人格結構,但我們可以幫助壹個人從混亂的生活中找到連貫的意義。這個過程對壹個人很有幫助,對自我接納很重要。壹個人的痛苦不是因為他倒黴,而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麽倒黴。當他有了更深壹層的了解,會有很多釋然。
看妳能不能接受不可改變的。
人類很多病理性痛苦的根源,就是分不清哪些心理活動是可以控制的。主觀能控制的時候就控制不了,主觀不該負責,就導致了病理癥狀,尤其是神經癥癥狀。
從三個層面分析心理治療的主客觀。首先是癥狀層面,了解癥狀的客觀性。就像壹個對考試焦慮的孩子,如果妳知道這種焦慮對妳來說是客觀存在的,主觀上妳無能為力,妳就不會和他競爭。
二、心理動機的主客觀分析,就是要了解癥狀背後的動力原因。我們有本能的感覺和欲望,很多都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我們把它們完全壓抑在意識之下,沒有正確的渠道發泄出來,就會變成癥狀,形成病理性的情緒。如果我們有情緒,以後就會壓抑,最後,形成病理性情緒抑郁。
第三,人格層面的主客觀相關性分析。壹方面要促進對客觀心理現象的理解,接受人格的客觀特征。如果妳是壹個好勝的人,妳會接受這個特點。驗收後競爭力會有所松動。另壹方面,要促進對主觀能動性的認識,充分發揮智慧的主觀積極作用。
此外,家庭治療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當家人看到無法改變的部分,會放下對自己和他人過高的期望,接受度和容忍度會變高,緊張可能會變成對對方的接受和包容。
當心錯誤的理解,真正的改變需要新的體驗。
有些來訪者可能會通過看書來反思自己的問題。雖然他們對自己的問題及其原因有深刻的分析,但這些認識對解決他們的問題並無幫助,某種程度上甚至是改變的障礙。
這種理解是錯誤的理解,不是真正的理解,不能幫助來訪者實現真正的改變。僅靠認知和理性層面的理解是無法解決問題的。那麽這裏面缺少了什麽呢?最重要的是缺乏壹些經驗。無論什麽形式的治療,都是有關系的,在關系中,來訪者有機會獲得新的體驗。
通過處理咨詢師負面情緒的新體驗,可以實現改變。
來訪者的大多數問題都與不安全的依戀有關。當他們進入治療室時,他們必然會以壹種潛意識的欲望來測試治療師是否足夠關心和愛他們。對於很多來訪者來說,心理治療在很大程度上是壹種實踐和嘗試。他在治療室能感到安全並嘗試進壹步探索嗎?
心理治療不能保證妳滿意。如果治療師壹直對來訪者很好,來訪者在治療過程中沒有產生負面情緒,特別是對治療師的負面情緒,那麽就很難處理過去經歷帶來的負面影響。即使來訪者對治療師有很多不滿、憤怒和貶低,治療師也不容易堅持幫助來訪者。治療師不得不承受這方面的貶低攻擊,讓來訪者獲得壹種矯正的情緒體驗。作為治療師,我們要像早期傷害她的那些對象,也不要像那些對象,但不能完全不同。如果它看起來壹點也不像治療,妳將永遠不會開始。
心理咨詢師為來訪者提供壹個穩定的參考,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來訪者需要壹個參照物來為自己做決定,咨詢師就是參照物。妳要保持中立的立場,不要偏離,不要給出強有力的建議,不要給出對錯的判斷,只是在自己的狀態下在那裏做出反應,就像壹面鏡子,映射出來訪者是什麽狀態,通過咨詢師的參考確認自己的存在,然後自己做決定。
咨詢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
顧問的自我成長水平
從上面妳會發現,心理咨詢師的自我成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咨詢效果,咨詢師是什麽樣的人,比他是什麽流派、什麽背景重要得多。這些大咖也就咨詢師如何提高自我成長水平談了自己的看法。
先觸摸妳的靈魂。
馬丁·布伯說,壹個做心理咨詢的人,如果只是在表面上利用技術,也許可以治愈壹些人,但這種治療是不夠的,因為真正的治療應該觸及他們的靈魂。如果妳想成為壹名咨詢師,妳必須首先觸及妳的靈魂,與妳的靈魂交流,與妳的身體交流,這樣才能進壹步幫助來訪者前進。對於咨詢師來說,這是壹生的必修課。
自我意識涉及到這幾個方面。
心理咨詢師不僅要有自我意識,還要有壹個有價值的定位。自我意識涉及到這些問題:我是誰?我和別人的界限在哪裏?我為什麽會長成現在的樣子?我在多大程度上決定自己的事情?對我來說什麽是重要的?我所做的對社會有什麽意義?我對別人有什麽樣的信仰?
要註意自己的眼光和格局。知道該看什麽,不該看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我們對對錯的看法會影響我們對遊客所說的話的處理。如果沒有說清楚,可能會好心辦壞事,甚至造成醫源性傷害,也就是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會造成麻煩和傷害。
自我意識可以讓我們對自己和來訪者誠實。在建立關系時,我們對他人的幻想會影響對方的形象,以敵意制造敵人,以善意制造朋友。如果我們對人性持悲觀消極的態度,就會經常看到不順眼的人。
要有意識地促進適度的心理分化,在情感認知上與他人有適當的界限和交集。如果分化低,不獨立,不中立,受暗示性強,做什麽事都容易受人影響,沒有主見。如果分化過高,就會顯得剛愎自用,與他人感情疏離,冷漠,社交不適應。
咨詢師應該是真實的
咨詢師的現實主義對於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良好關系非常重要。很多人往往想扮演顧問的角色,卻不自覺地偽裝自己。其實職業身份在某種程度上應該保持壹個基本的邊界,否則妳就不知道自己的定位。來訪者希望通過妳真實的存在看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妳所有的偽裝都要消失,他從妳眼中看不到自己。真理不是在咨詢中發泄自己的情緒,而是在來訪者表達情緒的時候和她壹起觀看情緒,而不是發泄。做壹個真實的人比做壹個偽裝的人需要更好的自我功能。
輔導員也需要關註自己的人性。人性就是妳有自己的愛好,喜歡,興趣。對生活充滿熱情,不推卸社會責任。
顧問分為三類。
咨詢師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壹,他們長大後很少得到父母的親情,很獨立,有很好的社會功能。這些人可以給來訪者力量,類似於他們的父親,但由於早期沒有親情的能力,所以在支持他們的時候會顯得拘謹,不能很好地與對方建立聯系,不能讓他們感到被支持。
第二,這些人從小生活非常艱難,在夾縫中掙紮求存,培養了很多揣摩人的能力,能夠很好的理解別人,讓別人感到舒服,但是沒有自我。他們缺乏很好的自我存在感,在感情之後會被來訪者帶走,在某些地方表現得非常無力。
第三,在過去的經歷中,他們無法理解他人,生活能力差,在社會規則體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這些人更需要成長,不要急著去做咨詢師。
要意識到自己的反同理心。
在心理咨詢的實踐中,我們側重於共情和反共情,即兩個人在潛意識中的互動,這比理論分析更重要。精神分析的關鍵是兩個人在現場互動時呈現什麽樣的模式。
咨詢師的辦案經驗和技巧,最終體現在他對自己的反移情意識上。沒有這個,很多治療都很難進行下去。咨詢中會有盲點,有的來自來訪者的投射,有的來自咨詢師自身的盲點,這些都需要咨詢師突破自我意識,感知自己的反共情,不是為了分析自己,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幫助來訪者。
心理咨詢師要註意或回避。
發生了什麽事?
心理咨詢師要註意自己的言行,不要以身作則。
心理咨詢師自身的精神境界和行為會成為求助者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如果妳不能達到別人的期望,妳就樹立了壹個壞榜樣。
不要刨根問底。
過於無情的好奇心會讓來訪者承受不必要的痛苦。不要僅僅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讓遊客過多過早的暴露自己,所以要克制好奇心。在心理治療的整個過程中,好奇和探索是為了幫助來訪者更好的自我認識和理解,而不是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不要急於下判斷。
我們得有壹些延遲判斷的能力,尤其是剛進入精神分析的時候。首先要了解來訪者的防禦機制、共情和動態假設。通常顧問和主管對這些問題都不是很清楚,需要承擔壹些不確定性,不能壹下子看到事情的本質。過早的判斷和分析也是壹種防禦,所以要重點聽來訪者的發言,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心理治療中的潛在動機。
反對把孩子的問題歸咎於父母
社會上有壹種觀點,認為孩子有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是父母的問題。因為父母有問題,孩子也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應該讓父母治療,或者在家治療。我不同意這種說法。不要站在責怪父母的角度看問題。我邀請家長參加家庭治療的時候說,妳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吃了很多苦。孩子有問題妳們才是最難過的人。如果妳來和治療師壹起工作,那將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因為妳是孩子最重要的人。我把這叫做解決問題導向。他主張不追究責任,而是關註誰有解決問題的方案和資源。
我們不要把父母送上審判臺。當壹個人受到評判和批評的時候,他內心最重要的工作是解釋他做了什麽,而不是改變。當壹個人解釋自己的行為時,其實是在鞏固自己的信念,遠離改變的焦點。當我們關註如何幫助孩子,誰對他們最有幫助時,焦點就會轉移到如何促進改變上。
很多人做家庭治療,其實只是在做家長批評會,家長改造會,忙著為自己辯護,沒有時間集中精力提出有效的改變方案。這種家庭療法壹定要引用。
不要在社會上逃避自己。
在現實社會中的地位對於咨詢師的成長非常重要。很多年輕的咨詢師忽視了自己在社會規則體系中的地位,很快就進入了咨詢師的崗位。我們做咨詢是為了幫助來訪者更好地適應社會。如果咨詢師本人逃避社會,咨詢會出現很多問題。
不分場合,不談專業知識。
學完精神分析,妳會學到很多人性中邪惡的部分,但有些話不能在公共場合說,也不能在家裏告訴愛人,他們不會理解妳,會反感。
壹定不能太窮,壹定要有壹定的資本和資源。
心理咨詢不能太窮。如果物質上太窮,精神上就會落魄,所以不能幫助來訪者。如果妳潛意識裏很窮,拼命想拉來訪者做案例,這在妳自己的規則體系裏是不好的,是不被認可的,那麽妳就無法給予幫助、指導和支持。我們通過尋找自我來幫助來訪者適應社會,這是根本出發點,所以要有壹定的資本和資源。
我們不能照搬西方的理論和觀點
西方療法強調個人主義,個人療法是幫助來訪者與家人分離。中國不壹樣。中國人的特點就是宅在家裏,親情是最安全的關系。當他們回到家人身邊時,他們可以安心了。這是中國和西方的巨大差異。雖然現在咨詢西化了,但是要考慮中國人的特點。
大咖也是普通人。
犯了錯誤,被批評。
在整理中,我發現很多大咖都公開自曝自己過去在職業成長道路上跌過的跟頭,或者也被人詬病能力不足。壹個人坦白自己的缺點是很有勇氣的。我也摘抄這些。希望更多在路上的心理咨詢師能夠借鑒大咖的成功經驗,正視自己的不足。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值得學習的地方。
大咖的情感感性也受到了質疑。
(張海印)在德班的第壹個五天訓練中,我們被拖了後腿。德國老師非常重視第壹次拜訪者的印象和感受。我們很難理解咨詢師對來訪者是喜歡、討厭、不喜歡還是沒有感覺,因為我們強調理性分析、診斷和治療,很難理解這種感覺。而且,醫生永遠是以病人為中心的。我們不習慣這種模式,覺得走不出去就被降級。第二次訓練重復了第壹次的內容,感受了我們自己在與來訪者互動時的情感體驗。這次訓練讓我們認識到了情緒體驗的重要性,因為這是感知共情、反共情、潛意識感受的特別重要的壹部分。我們應該敞開自己的感情,而不是用頭腦做出理性的判斷。
老師問我們妳們有什麽感覺,我(李曉駟)當時的翻譯是妳們有什麽感覺?但是很多人的回答都是這個人患得患失分,這個人懷疑別人在說他,這個人意誌衰退,沒有自制力。我直接翻譯這個答案的時候,老師明顯不滿意。於是老師又問妳是什麽感覺。但同學們的回答依然不是情緒反應和感受,而是思考和判斷。經過這些碰撞,我意識到最好的翻譯應該是妳的感覺是什麽?這裏的感覺是指情感層面,不是意識層面,不是思維層面。
其他人被說服撤退。
來自德國德班的哈克老師給我們做督導培訓,親身體驗。記得給過我親身經歷,但我壹度很失望,說我不適合動力療法,更適合cbt?這句話讓我很沮喪,但我沒有放棄。相反,我把這句話當成了壹種鼓勵。
我不能留訪客。
在我(石)自我體驗的過程中,分析師給我的感覺是冷若冰霜。他很少說話,抽雪茄,基本不回應我。結果我用這種態度對待我最初的來訪者,幾次治療後他們都跑了。後來我問他們為什麽離開,回答太冷淡了。
我犯了所有的錯誤。
壹開始我(薛偉)沒有掌握好方法,自己摸索,犯了所有可能的錯誤,不符合咨詢原則,沒有明確的主題,沒有設定,也不知道怎麽去理解別人。
我也曾經落魄過。
(張天補)我參加各種活動,和各種人交朋友,想在江湖上賺點小名氣,好有人來看我。有時候忙到連吃飯睡覺都忘了,然後別人也受不了,非要帶我去吃飯。這時我才意識到,可能是自己太努力了。從那以後,我就壹邊做事壹邊註意身體。
本文整理自
我的心理治療之路
作者:?史等。
出版社:中國致公出版社
發布時間:?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