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位於東經116 21′5″~ 17 12′30″,北緯31 54′8″~ 33 00′26″。
最東點位於大同區孔店鄉王祠村東部,高塘湖中心線上,最西點位於鳳臺縣上塘鄉後海子西部,與利辛縣接壤,最南端位於壽縣馮樓村槐樹莊南部,與六安市金安區接壤,最北端位於鳳臺縣與蒙城縣、利辛縣交界的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線上。轄區總面積5533平方公裏。
截至2019年5月,淮南市下轄壽縣、鳳臺縣兩個縣,大同區、田家庵區、謝家集區、八公山區、潘集區五個市轄區和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 * *八個縣級行政區;有19個街道,58個鎮,13個鄉,90個鄉級行政區。有26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829個村民委員會。
擴展數據
淮南建城沿革
在夏商時期,這座城市是“懷壹”之地。西周時期,城內大部分地區歸國家管轄,南部地區屬於六國。春秋末期,諸侯紛爭。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劉、郭滅楚,城南入楚;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吳滅周,城屬吳。隨著楚國勢力的擴張,地處淮河上遊的被迫數次遷都,向吳國求援。
周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在吳國的支持下,蔡遷都漳州,改之為。戰國初期,周鎮定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滅蔡,城屬楚。
戰國末期,楚高烈王於二十二年(公元前241)遷都壽春,改壽春為郢,城為楚都。楚王活了五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統壹六國,淮河以南九江郡,淮河以北鳳臺郡、泗水郡。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立英布為淮南王,劉度淮南(今六安)第壹,轄九江、廬江、衡山、張羽四縣。漢高祖十壹年(公元前196年),英布定罪處刑,常陸改稱淮南王,為壽春(今壽縣)。
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常陸被判流放,死於途中。文帝將改為淮南王。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分為淮南、衡山、廬江三部分,分別賜給常陸的三個兒子。長子劉安繼位淮南為王,兩人都是壽春。
漢武帝開國大典元年(公元前122年),劉安自殺,廢淮南,復九江郡治壽春。元豐五年(公元前106年),設立十三州刺史部,城屬九江郡揚州刺史部管轄,壽春為九江郡。西漢時期,該市先後隸屬淮南州和九江縣,鳳臺縣隸屬蔡霞縣、沛縣。
東漢時期,該市屬九江縣管轄,隸屬壽春縣和蔡霞縣。三國時期,曹魏建立淮南郡,壽春為郡,揚州。後來,魏文帝先後立其子曹勇、弟曹丕為淮南王,並於明帝青龍元年(233年)遷至合淝新城。同時,該市屬淮南縣管轄。
西晉初年,揚州遷至建鄴,淮南遷至壽春,城屬其管轄。永嘉之亂,淮河流域變成戰區,江淮郡大量荒廢,北方人南遷。東晉初年,華僑在丹陽縣、玉湖縣定居淮南縣,市轄為南梁縣。孝順武帝時,鄭阿春因避帝,改壽春為壽陽。
南北朝時期,劉崧、南齊、梁肖跟隨東晉華僑,定居江南淮南郡。淮河以南有禹州、南梁縣等僑鄉縣。北魏、北齊、北周、隋朝時期,淮河以南屬淮南縣管轄,淮河以北屬汝陰縣蔡霞縣。
隋開帝八年(588),在淮南設尚書省,治壽春。次年,陳滅,臺省改壽州總局。大業三年(607),淮南郡復置,壽春為縣城。
淮南道地處唐朝,淮河以南屬淮南道壽州管轄。二年(902),唐朝立楊行密、淮南節度使、吳王,建都揚州,壽州為吳地。淮河以北屬於河南潁州蔡霞縣。
五代初,第四年(907年),任命壽州中政軍為節度使。吳天佐三年(937),南唐,壽州任命淮軍為我使。後周鹹德四年(957年),世宗拔壽州,建立忠義正規軍救節度使,遷蔡霞治軍治國,稱北壽春,壽州稱南壽春。
淮南道位於北宋,城屬淮南道壽州(蔡治下)。熙寧五年(1071),淮南路分東西兩路,城屬淮南西路壽州管轄。惠宗政和六年(1116),壽州升為壽春郡,府治北壽春(蔡霞)。
南宋紹興十壹年(1141),宋金和談,以淮河和大三關為界,城界為淮河以北的晉國和淮河以南的宋地。晉朝的蔡被任命為守州,被發配到汴京路(後改名南京路)。宋嘉安,公安奉賢、壽春轉安;紹興三十二年(1162),壽春府恢復,遷至淮南西路。壽春由政府統治,擔任安風軍。
元代,城位於河南江北中書省安豐路,下轄壽春、蔡霞兩縣。至元二十八年(1291)建懷遠縣,現城區東部屬懷遠縣管轄。明代,該市屬南京鳳陽府管轄,分屬壽州(含鳳臺縣)和懷遠縣。
清初,城屬江南壹省鳳陽府,下轄壽州、懷遠兩縣。順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左、右任宣傳部署大臣,鳳陽府隸屬左。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左布政使更名為安徽布政使。
雍正十壹年(1733),鳳臺縣脫離壽州,歸蔡縣管轄,同城分而治之。同治三年(1864),鳳臺縣遷至蔡霞縣(今城關)。同治四年(1865),安徽設三路,城界屬鳳陽府,定名為馮英劉壹路(後改為皖北路)。
民國元年(1912),廢棄道孚位於壽縣、鳳臺、懷遠三縣。民國三年(1914),城屬安徽省槐泗路(鳳陽縣)。民國21 (1932)年,該市隸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駐壽縣。
民國27年(1938)改為三區,專員駐李荒(今金寨)、六安;29年(1940),三區改為二區。其中,被稱為“淮南三鎮”的田家庵、大同、九龍崗,均屬懷遠縣管轄。
1949 65438+10月18淮南解放了。該市隸屬淮南礦區、壽縣、鳳臺縣。1949年3月,華中華東局決定在淮南三鎮的基礎上,設立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4月,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改為淮南礦區。1950年9月,縣級淮南市成立。
1952年6月,淮南市成立。1977 1月,鳳臺縣被富陽地區劃入;1999 165438+10月,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獲批。本市轄田家庵、大同、謝家集、八公山、潘集區、鳳臺縣,以及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
2004年7月,孔店鄉、三河鄉、曹安鎮、石元鄉、谷堆鄉、楊公鎮、孫渺鄉分別從長豐縣劃入淮南市大通區、田家庵區、謝家集區。2015 12.3國務院批準六安市壽縣劃歸淮南市管轄;2016 1月,壽縣正式劃歸淮南市。
淮南市人民政府-淮南概況
淮南市人民政府-行政區劃
淮南市人民政府-建立與演變